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肱骨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19例肱骨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64.0±12.8)岁(范围,32~85岁);依据肱骨骨折Neer分型,其中两部分肱骨骨折1例,三部分肱骨骨折9例,四部分肱骨骨折9例;9例大、小结节均骨折,10例仅大结节骨折。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干角改变量、肱骨头高度改变量、患肢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个月(范围,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骨折均已愈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4.2±11.0)分(范围,55~98分);DASH评分为(19.4±11.6)分(范围,2.3~47.8分);VAS评分为(1.6±1.3)分(范围,0~4分),其中轻微疼痛17例(89.5%,17/19)。19例患者术后第1天颈干角141.9°±9.8°(范围,132.17°~162.66°,肱骨头高度(18.0±5.9)mm(范围,7.45~27.12 mm);末次随访时颈干角148.6°±7.5°(范围,132.70°~159.39°),肱骨头高度(17.4±5.5)mm(范围,5.02~27.31 mm);颈干角改变量为3.29°(范围,0.68°~33.10°),肱骨头高度改变量0.68 mm(范围,1.32~6.56 mm),其中内固定失效4例。术后第1天,1例出现距螺钉穿出,该例患者术后第17天出现伤口感染,予以清创术治疗后感染控制。无一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或畸形愈合。结论肱骨双结节锁定钢板能够同时固定大、小结节骨折块,维持结节骨折块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术后结节再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肱骨骨折是常见的老年骨折之一,绝大多数无移位或轻微移位肱骨骨折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对于移位肱骨骨折,非手术治疗后畸形愈合率高,需行手术治疗。但是切开复位内固定面临两个困难:粉碎性骨折难以解剖复位,现有内固定器械难以维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复位至骨折愈合。目前对如何治疗移位肱骨骨折缺乏共识,因此,欧洲创伤和急诊手术协会(ESTES)制订了《2021版老年肱骨骨折治疗指南》,规范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骨折的治疗。笔者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为国内临床治疗老年肱骨骨折提供参考。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关节成形术,置换,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虑对老年复杂肱骨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 2018年12月上海市5所大型三级医院收治的297例老年复杂肱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1例,女176例;年龄65~85岁[(74.2±8.5)岁]。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76例,四部分骨折121例。入院后第2天填写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与焦虑因素问卷调查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参与制订)。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焦虑组(SAS>35分)和非焦虑组(SAS≤35分),其中焦虑组68例(其中7例非手术治疗),非焦虑组229例(其中7例非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治疗患者均行肱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同时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检测患肢腕关节骨密度改变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10~28个月,平均13.6个月。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手术率分别为89.7%(61/68)和96.9%(222/229);住院时间分别为非手术(6.8±3.4)d、手术(10.2±2.8)d和非手术(4.2±1.6)d、手术(7.4±2.2)d(P均<0.05)。术后1年焦虑组和非焦虑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5.4%(46/61)和88.3%(196/222),患肢腕关节骨密度分别为(-3.1±0.5)SD和(-2.9±0.6)SD(P均<0.05)。焦虑组和非焦虑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5/61)和4.5%(10/222)(P>0.05)。结论焦虑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的手术率、住院时间、术后肩关节功能改善和患肢骨密度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老年复杂肱骨骨折患者的焦虑干预应受到临床骨科医师重视。

  • 标签: 焦虑 肩部骨折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NeerⅢ、Ⅳ部分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肱骨NeerⅢ、Ⅳ部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排除病理性骨折。对术后8周、12周及48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主动活动度进行分析。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并均获得随访,年龄平均(70.3±5.5)岁,其中3部分骨折11例(包括4例肩关节脱位),4部分骨折16例(包括12例肩关节脱位),随访时间平均(25±6)个月。术后48周随访VAS评分(1.3±0.7)分;Constant-Murley评分(81.2±5.7)分,肩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前屈上举(113±15)°,外展(97±4)°,内旋(50±13)°,外旋(39±12)°,后伸(42±14)°。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异位骨化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半肩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肱骨NeerⅢ、Ⅳ部分骨折的有效方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术中准确的重建肱骨长度,有效地修复损伤的肩袖以及术后长期、规范的康复训练。

  • 标签: 肩骨折 关节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肱骨髓内钉固定对治疗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间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肱骨骨折患者共6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60~84岁,平均(68.96±3.41)岁,平均骨折时间(1.81±0.33)周。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锁定钢板法治疗)和观察组(接受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旋度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肩关节功能评价指标和Constant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4例骨折延迟愈合,3例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24%。观察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和1例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10%。结论肱骨髓内钉固定术对肱骨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此种手术方法耗时更短、出血量更小,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更趋于正常值,这可能能缩短骨愈合的时间并改善预后。

  • 标签: 肱骨骨折 髓内钉固定 肩关节活动度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联合微创接骨板技术(MIPO)治疗肱骨骨折的技术体会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人民医院骨科采用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治疗的30例老年肱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6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后,于肩峰下方做小切口,肩袖附着点留置骨科缝线,于结节间沟外侧4 mm插入PHILOS钢板,骨科缝线穿入钢板缝线孔备用,PHILOS钢板加压孔拧入加压螺钉,牵拉缝线对抗肩袖应力,维持肱骨头内倾角,复位后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证实骨折复位及钢板位置良好,置入锁定螺钉。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物失效。其中25例患者骨折达解剖复位,5例功能复位,肱骨头内倾角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1.9分。随访复查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为130°±5°,与术前的90°±11.2°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6例,中2例。结论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适于肱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肩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摘要以往认为肱骨Neer2部分外科颈骨折是髓内钉内固定的适应证,而对于肱骨粉碎骨折如Neer3、4部分骨折往往会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如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手术过程中往往采用克氏针临时穿针维持复位,克氏针易受肌肉、肩峰阻挡,其临时固定强度不够,且易影响复位判断,同时克氏针会阻碍钢板防治,反复操作易破坏的骨质,影响固定强度。上述情况易导致钢板螺钉内固定失败。因此笔者对于肱骨粉碎骨折尝试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具有跨越骨折区,恢复维持力线的优势,其次髓内钉为中心固定,可提供更强的支撑,且易于复位。和钢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肱骨髓内钉手术过程相似,但相对容易。髓内钉内固定使得肱骨头复位更容易。在固定大小结节方面,钢板和髓内钉都有自己的操作难点:对于大小结节粉碎的患者,钢板固定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需要借助缝线进行缝合固定;而髓内钉对于大小结节的固定则完全依靠缝线缝合固定。由于弯钉入钉点更靠近大小结节骨折块,使得复位固定困难,因此直钉更有利于肱骨骨折的复位,尤其是大小结节的复位。复位完成后如大小结节骨折块较大,可借助螺钉进行固定,如骨折块粉碎,则可通过缝线缝合固定。必要时可额外增加空心钉进行固定。而对于肱骨头残存骨量少、肱骨头入钉点周围骨质不完整、肱骨骨折患者则不适合进行髓内钉固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肱骨骨折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对术后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03例老年(年龄≥65岁)肱骨骨折患者的资料。入院时根据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分为营养正常组55例(GNRI≥92)和营养不良组48例(GNRI<92),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病死率及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性别、受伤侧别、Neer骨折分型、致伤原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营养不良组患者年龄较营养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9~16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24±0.68)、(8.94±0.89)g/dL,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3.9±1.3)、(5.8±1.2)d,术中输血率分别为14.5%(8/55)、60.4%(29/4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11/55)、39.6%(19/48),术后1年内病死率分别为1.8%(1/55)、4.2%(2/48),术后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6.7±8.8)、(43.2±5.6)分,术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7.6±6.2)、(76.3±5.5)分,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4±5.0)、(76.3±5.5)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肱骨骨折患者术前营养不良对术前等待时间、术中输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肩关节功能均有不利影响。因此,围术期应该重视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患者骨折、手术及麻醉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肩关节 老年人 营养状况 肱骨近端骨折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与肱骨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成人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就诊的83例成人肱骨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50例;左侧45例,右侧38例;骨折Neer分型:二部分48例,三部分22例,四部分1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n=41例)实施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对照组(n=42例)PHILO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肱骨颈干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个月观察组肱骨颈干角恢复效果(127.4°±3.6°)显著优于对照组(129.6°±4.5°),VAS评分[(1.3±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0.3)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90.24%,37/41)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30/42),不良反应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对照组(19.05%,8/4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HILOS钢板治疗相比,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成人肱骨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促进肩关节活动康复,降低疼痛程度。

  • 标签: 肩关节 成年人 骨折固定术,内 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 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解剖参数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以期为内固定器械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37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按不同年龄段将患者分为4组:中年(45~59岁)组22例,男16例,女6例;老年前期(60~74岁)组87例,男37例,女50例;老年(75~89岁)组238例,男76例,女162例;长寿老年(≥90岁)组28例,男6例,女22例。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颈干角、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偏移量及股骨颈宽度。比较同一组内不同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不同组别之间患者股骨解剖参数的差异。结果男性与女性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体重指数和骨折AO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中老年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8.33°±5.00°)显著小于女性患者(11.28°±6.15°),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偏移量、股骨颈宽度[(49.10±2.48)、(99.70±5.22)、(7.18±2.20)、(39.10±4.92)mm]显著大于女性患者[(43.46±2.79)、(90.00±4.75)、(6.29±2.07)、(33.49±4.8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老年前期组、老年组、长寿老年组男性患者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宽度显著大于女性患者老年前期组、老年组、长寿老年组男性患者股骨颈前倾角显著小于女性患者老年组男性患者股骨颈偏移量显著大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性别不同组之间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颈干角、股骨头直径、股骨颈长度、股骨颈偏移量及股骨颈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老年男性相比,中老年女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偏大,股骨颈偏移量、宽度、长度及股骨头直径偏小。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的解剖参数无明显年龄差异。

  • 标签: 髋骨折 股骨 临床解剖学 性别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骨折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形态、骨质量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62例肱骨骨折患者的CT扫描资料,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46.5±16.3)岁范围(19~72岁)。以CT扫描三维重建数据为基础,描述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代入肱骨模板,描绘骨折地图;记录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坐标,利用Matlab热力图脚本显示最集中坐标区间,代入肱骨模板,标记骨折线转折点集中区域。根据肱骨头倾斜角建立内翻组、外翻组和正常组,对肱骨距后内侧骨密度、骨厚度及骨折水平线夹角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结果62例中内翻组21例(34%),外翻组24例(39%),正常组17例(27%)。内翻组骨密度(0.59±0.12) g/cm3,骨厚度(2.33±0.48) mm,骨折水平线夹角4.54°±14.13°;正常组骨密度(0.57±0.15) g/cm3,骨厚度(2.60±0.33) mm,骨折水平线夹角-1.87°±9.98°;外翻组骨密度(0.62±0.11) g/cm3,骨厚度(2.69±0.54) mm,骨折水平线夹角-5.64°±20.03°。干骺延伸最常发生于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部。对数据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示内翻型骨折水平线夹角(β=0.06,P=0.018)有统计学意义,OR=1.06[95%CI(1.00,1.12)];骨厚度(β=-2.02,P=0.041)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3,0.71)];骨密度(β=0.43,P=0.887)无统计学意义;外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趋势与骨厚度是影响肱骨头内翻的因素,内翻发生概率与骨折线向上趋势正相关,与骨厚度负相关,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方。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距后内侧 骨折线形态 骨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肱骨锁定钢板(LPHP)与解剖钢板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外科颈骨折(HSNF)患者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骨科收治的104例粉碎性HSNF患者,男56例,女48例,年龄(67.34±3.77)岁,年龄范围为60~74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LPHP组和解剖钢板组,每组52例。LPHP组患者接受LPHP治疗,解剖钢板组患者接受解剖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术期指标、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成骨相关因子指标[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结果LPHP组优良率[98.1%(51/52)]高于解剖钢板组[84.6%(4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术中失血量[(208.77±17.56)ml]少于解剖钢板组[(274.16±22.43)ml],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71.81±9.41)min、(12.62±1.81)d、(84.76±13.25)d]均短于解剖钢板组[(86.62±13.67)min、(14.74±2.26)d、(112.76±2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72.15±3.30)分、(86.58±5.27)分]均高于解剖钢板组[(68.24±3.04)分、(80.34±4.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3.32±0.35)分、(1.36±0.26)分]均低于解剖钢板组[(4.25±0.63)分、(2.33±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者术后3个月bFGF、BMP-7水平[(69.22±8.51)pg/L、(138.34±21.03)pg/L]高于解剖钢板组[(62.13±8.06)pg/L、(120.57±14.71)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HP治疗HSNF比解剖钢板治疗,在提升手术效果、优化围术期指标、改善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感、促进骨折愈合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 锁定钢板 解剖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杂肱骨骨折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后出现的肱骨头坏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至2020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复杂肱骨骨折术后出现的20例肱骨头坏死患者资料。男7例,女13例;年龄平均57.4岁(35~84岁)。分析其骨折分型、肱骨头坏死塌陷的时间,测量内侧残余骨距长度、肱骨头厚度并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20例患者术后获8~104个月(平均48.3个月)随访。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12例;合并肩关节脱位10例。根据AO-OTA分型:C型骨折16例,B型骨折4例。内侧残余骨距长度平均4.8 mm(0~10.7 mm);18例内侧软组织合页有破坏,肱骨头厚度平均为20.6 mm(13.6~33.0 mm)。骨折均一期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8.4周(5~12周)。诊断肱骨头坏死的平均时间为16.5个月(8~2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53.4分(22~74分),健侧平均为85.5分(53~98分),患侧与健侧比为62.43%(27.95%~82.70%)。结论复杂肱骨骨折术后容易出现肱骨头坏死,多为三、四部分骨折或合并肩关节脱位,多数患者内侧软组织合页有破坏,残余内侧骨距长度多<8 mm,坏死时间发生晚,肩关节功能较健侧明显降低。

  • 标签: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坏死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解剖型锁定钢板与肱骨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5例肱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22例;年龄24~83岁,平均56.7岁。根据使用固定物不同分为2组:新型钢板组14例(采用新型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与PHILOS组(采用PHILOS固定)21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及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新型钢板组与PHILOS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6~21个月(平均11.3个月)随访。新型钢板组手术时间为(83.9±29.2)min,术中出血量为(36.4±27.1)mL,住院时间为(2.3±1.1)d,术后1个月UCLA评分和DASH评分分别为(20.1±4.7)、(55.5±19.1)分,末次随访时UCLA评分和DASH评分分别为(28.5±4.6)、(25.1±24.4)分,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PHILOS组手术时间为(85.0±38.8)min,术中出血量为(62.9±46.8)mL,住院时间为(2.4±0.9)d,术后1个月UCLA评分和DASH评分分别为(21.0±3.8)、(49.6±23.7)分,末次随访时UCLA评分和DASH评分分别为(28.0±5.1)、(19.1±17.3)分,术后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愈合,患者肩关节功能满意,与PHILOS固定疗效相当,是一种可行的内固定方式。

  • 标签: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随访研究 骨板
  • 简介:摘要对于移位的肱骨骨折的理想手术治疗方案目前尚无共识。随着肱骨髓内钉在设计方面的不断改进,其临床应用日益增多。交锁髓内钉为中心性固定,其固定力臂短于侧方锁定钢板,有良好的抗屈曲和抗旋转特性。术中经冈上肌肌腹入钉,避免医源性肩袖损伤,降低对肱骨头血运的干扰。本文回顾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从肱骨髓内钉的设计的演变、手术适应证、临床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 标签: 肱骨 骨折 髓内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植入自体大块髂骨与单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粉碎性、骨质缺损的复杂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7年3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2例老年单侧肱骨骨折伴粉碎性、骨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65~79岁,平均69岁。Neer三部分骨折36例,四部分骨折16例。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大块自体髂骨植骨治疗22例(钢板+植骨组),单纯采用锁定钢板治疗30例(钢板组)。两组均采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颈干角、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末次随访时采用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7.8个月。钢板+植骨组手术时间为(120.3±12.5)min,钢板组为(115.6±5.8)min(P<0.01)。钢板+植骨组术中出血量为(400.8±15.8)ml,钢板组为(300.2 ±16.2)ml(P<0.05)。钢板+植骨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2±0.5)个月,钢板组为(2.5±0.5)个月(P>0.05)。末次随访时,钢板+植骨组颈干角为(132.3±10.6)°,钢板组为(121.1±4.5)°(P<0.01)。钢板+植骨组肩关节前屈上举[(149.2±3.7)°]、外旋[(35.2±2.9)°]均大于钢板组[(135.1±2.1)°、(27.8±4.5)°](P<0.05)。钢板+植骨组肩关节外展为(118.4±13.9)°,后伸为(36.1±1.8)°;钢板组分别为(110.8±21.9)°、(32.8±1.3)°(P>0.05)。钢板+植骨组SF-36评分[(87.3±4.7)分]较钢板组[(70.9±7.2)分]显著提高,VAS[(1.3±0.6)分]较钢板组[(2.1±0.7)分]显著降低(P<0.05或0.01)。钢板组术后1年3例出现肱骨头内翻,1例出现肱骨头部分坏死,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0);钢板+植骨组,术后1年1例出现肱骨大结节吸收,并发症发生率为5%(1/22)(P<0.05)。结论对于粉碎性、骨质缺损的老年复杂肱骨骨折,锁定钢板结合植入自体大块髂骨与单纯应用锁定钢板比较,可维持术中复位并避免术后颈干角丢失、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功能恢复、减轻疼痛并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肩骨折 髂骨 内固定器 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反肩关节假体置换术一期治疗老年复杂肱骨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采用反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43例老年肱骨复杂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31例;年龄72岁(范围,66~78岁);均为外伤导致的新鲜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8 d(范围,6~11 d);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1例(48.8%,21/43),四部分骨折22例(51.2%,22/4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Neer肩关节置换疗效评价系统以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1.3 min(范围,120~170 min),术中失血量407 ml(范围,250~700 ml),术中输血446.5 ml(范围,400~800 ml)。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个月(范围,6~1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后7 d内出院,无一例发生伤口相关并发症。43例患者的大、小结节均在8周内完全愈合,至末次随访时,未发生假体松动或脱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上举133.0°(范围,100°~165°),外旋29.5°(范围,20°~35°),内旋46.7°(范围,30°~60°);VAS评分0.8分(范围,0~3分);Neer评分87分(范围,73~98分),其中优20例(46.5%,20/43),良16例(37.2%,16/43),可7例(16.3%,7/43);Constant-Murley评分88.7分(范围,70~98分)。术后第1天,1例71岁的患者即出现腋神经损伤症状,采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术后6周复查时症状消失,未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锻炼,也未对假体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感染、肩峰应力骨折、肩胛骨撞击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反肩关节假体置换术一期治疗老年复杂肱骨骨折的早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老年人 肱骨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钢板固定治疗伴肱骨距粉碎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期间采用前侧锁定钢板联合外侧解剖锁定钢板(Philos钢板)固定治疗,且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伴肱骨距粉碎肱骨骨折2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3岁(范围33~79岁);右侧13例(均为优势手),左侧12例(均为非优势手)。致伤原因:跌倒12例、交通伤11例、高坠伤2例。按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6例、四部分骨折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门诊复查,记录患者肩关节功能,摄X线片观察复位及骨折愈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颈干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24.3 min(范围75~1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78.4 ml(范围100~350 ml),均未输血。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4.7个月(范围14~36个月)。术后即刻颈干角为132.88°±8.11°,末次随访时为132.68°±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4,P=0.424)。25例患者骨折均正常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7个月(范围3~5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上举为161.20°±13.01°(范围140°~180°),体侧外旋为37.60°±7.65°(范围20°~45°),内旋范围为T4~L4水平。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36±0.81)分(范围0~3分),ASES评分为(87.32±8.78)分(范围57.7~100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9.40±8.37)分(范围60~100分)。总体满意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优23例,良2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前侧钢板和外侧Philos钢板固定治疗伴肱骨距粉碎肱骨骨折可获得稳定的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肩骨折 肱骨 骨折固定术,内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肱骨骨折患者143例,均行内固定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早期肱骨头内翻分为内翻组与无内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Neer分型、体质指数、致伤原因、合并基础疾病、文化程度、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及术中肱骨颈干角。结果143例不稳定肱骨骨折患者中,术后早期出现肱骨头内翻19例,未发生肱骨头内翻12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翻组与无内翻组性别、年龄、Neer分型、体质指数、致伤原因和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内翻组与无内翻组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和术中肱骨颈干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和术中肱骨颈干角为影响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发生率较高,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和术中肱骨颈干角为其危险因素。

  • 标签: 内固定术 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 早期肱骨头内翻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