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儿童超重、肥胖现状,碘营养水平及甲状腺肿大情况,探讨之间的关联,从而有效调整防控措施。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市16个区的所有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1所小学,每所小学抽取8 ~ 10岁非寄宿儿童(年龄、性别均衡),各区乡镇/街道抽取人数尽量平均,每年每区对200名儿童开展身高、体重、家庭食用盐盐碘、尿碘及甲状腺容积调查,计算体质指数(BMI)并分析其与儿童碘营养及甲状腺肿大的关系。结果共调查6 552名儿童,尿碘中位数为178.95 μg/L,甲状腺肿大率为2.15%(141/6 552)。不同BMI组儿童家庭食用盐盐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35),甲状腺容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通过构建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不同年龄组儿童甲状腺肿大的发生风险均随着BMI的增加而上升(P < 0.001或P = 0.002)。结论儿童BMI与甲状腺容积密切相关,进行儿童甲状腺肿大诊断时应考虑身高、体重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与环指蛋白216(ring finger protein 216, RNF216)相互作用的蛋白,进一步阐明RNF216在GnRH缺陷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GBKT7-RNF216重组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到Y2HGold酵母中,与人cDNA文库进行杂交,筛选与RNF216相互作用的蛋白,然后在Y2HGold酵母中进行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pGBKT7-RNF216重组表达载体,并在Y2HGold酵母中成功表达;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到了一个与RNF216相互作用的蛋白——丝状蛋白B(filamin B, FLNB),并在Y2HGold酵母中验证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论成功筛选到一个与RNF216相互作用的FLNB蛋白,RNF216可能通过调节FLNB或FLNB/FLNA异源二聚体影响GnRH神经元的增殖和迁移。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甲基丙烯酰化明胶/丝胶(GelMA/SS)互穿网络水凝胶支架,构建胰岛(Islets)仿生微环境。方法从6周龄美国癌症研究所(ICR)小鼠提取胰岛并经双硫腙染色鉴定。设置组织培养板(TCP)培养为对照组,单独GelMA以及不同质量比GelMA/SS(1∶1、1∶2、1∶4、1∶8)培养为实验组,分别记为G1S1、G1S2、G1S4和G1S8。扫描电镜下观察微观形态,流变学评价支架黏弹性,支架浸提液培养L929细胞评估生物相容性。钙黄绿素-乙酰甲氧基甲酯(AM)/碘化丙锭染色评价胰岛存活,活性氧(ROS)试剂盒评价拮抗ROS产生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量。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分离胰岛呈类圆形;水凝胶弹性随丝胶含量增加而下降,至GelMA/SS=1∶8时已不能成胶(G">G’);噻唑蓝(MTT)结果显示实验组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G1S4组显示出最高的细胞活力[(120.67±3.33)%]和显著拮抗ROS产生能力(5.18±0.48);活/死细胞染色显示实验组能够促进胰岛存活;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GSIS)结果显示在低糖刺激下G1S4具有最高的胰岛素分泌量[(7.73±0.52) μg/L],而高糖刺激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95,P>0.05)。结论GelMA/SS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葡萄糖刺激响应能力,是构建仿生微环境,用于胰岛培养及移植的理想载体。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社区≥65岁老年人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2019年4-7月在浙江省义乌市参加健康体检的≥65岁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采用通用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的关联。结果研究共纳入3 169名≥65岁老年人,高血压总体患病率为50.8%。睡眠质量很差者、睡眠时间短者分别占22.4%和28.5%。在调整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之后,与睡眠质量很好者相比,睡眠质量很差者患高血压的OR值(95%CI)为1.42(1.12~1.80);与睡眠时间为6~7 h者相比,睡眠时间<6 h的OR值(95%CI)为1.37(1.15~1.65)。随睡眠质量指数逐渐增加即睡眠质量降低,高血压患病风险逐渐上升,而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呈现“U”形关系;亚组分析显示以上关联在男、女性中均存在,在<75岁老年人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风险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报牙龈出血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方法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浙江省桐乡市项目点基线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剔除调查时自报曾被医生诊断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以及不刷牙的调查对象后,纳入分析30~79岁48 62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报牙龈出血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比值比(OR)。结果调查对象年龄(51.2±9.2)岁,女性占59.2%。42.9%(20 879人)患有高血压。自报牙龈经常出血的人群比例为6.56%(95%CI:6.38%~6.75%),其中男性为4.36%(95%CI:4.12%~4.60%),女性为8.08%(95%CI:7.82%~8.3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调整了人口社会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时间、BMI、腰围和打鼾等多种危险因素后,和从不/很少牙龈出血的男性相比,有时牙龈出血和经常牙龈出血的男性高血压患病的OR值(95%CI)分别为1.04(0.96~1.12)和1.18(1.0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P=0.038)。在女性中,相应的高血压患病的OR值(95%CI)分别为0.96(0.91~1.02)和0.95(0.86~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性P=0.344)。结论男性自报牙龈经常出血与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
简介:摘要全表型组关联研究(PheWAS)是一种反向遗传学分析方法,旨在研究哪些表型可能与给定的遗传变异相关联。随着生物医疗数据库和电子病历信息的开放获取,PheWAS已逐渐成为探索暴露因素与多种健康结局之间关联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同时探索某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表型之间的统计学关联的独特优势,从而有助于揭示多重因果关联以及各疾病间共同的致病机制。然而,PheWAS目前也面临诸多挑战。该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繁重的多重校正负担。此外,如何应用生物学知识阐释研究结果是PheWAS的另一重点问题。本文将围绕PheWAS方法学进行概述,以期为后续更好地开展PheWAS提供思路和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父母亲生育年龄与子代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在中国7省份开展的6~18岁学生体格检查数据,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及其家长的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共纳入41 567名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根据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将母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28、29~38岁三个类别,父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30、31~42岁三个类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生育年龄和父母营养状态与子代超重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41 567名儿童的年龄为(10.6±3.2)岁,其父亲生育年龄为(27.9±4.4)岁,母亲生育年龄为(25.8±4.0)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3.4%。调整儿童饮食行为因素后,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和母亲生育年龄为24~28岁组子代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11(1.04~1.18)、1.16(1.08~1.24)。父母双方均无超重肥胖的子代,肥胖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母双方均超重肥胖时,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组和母亲生育年龄为14~28岁组子代发生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27(1.00~1.62)、1.33(1.07~1.65)。结论父母亲生育年龄和父母超重肥胖状态均与子代超重肥胖有关联,且存在交互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夜间睡眠时长和精液质量参数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对3357名男性的夜间睡眠时长、入睡时间和入睡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CASA)对精液质量进行分析获得精液质量参数,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夜间睡眠质量与精液质量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分层进一步探讨夜间睡眠时长与精液质量参数的关联性。结果以夜间睡眠时长6~8 h组为对照,在校正了年龄和BMI、禁欲时间、运动、饮酒和吸烟后,结果显示夜间睡眠时长≥8 h人群的精子前向运动率和总活动率分别为49.15%和59.49%,较对照组降低,所对应的回归系数[95%置信区间(CI)]分别是-3.16 (-5.77~-0.55)和-3.22 (-5.93~-0.51);与入睡时长最短组(<10 min)相比,入睡时长的增加与精子前向运动率的降低有关(P=0.045),入睡时长31~60 min组的男性精子总活动率也明显较<10 min组明显降低(β=-3.80,95% CI=-6.54~-1.06,P=0.007)。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在35岁~40岁的研究对象中,夜间睡眠时长<6 h的男性精子前向活动率较6~8 h组降低(β=-4.01,95% CI=-7.84~-0.18,P=0.04);在年龄≥40岁的研究对象中,夜间睡眠时长≥8 h的男性精子总数均较6~8 h组降低(变化百分比:-47.84%,95% CI=-72.29%~-2.19%,P=0.04)。BMI≥24 kg/m2且夜间睡眠时长≥8 h的男性精子前向活动率和总活动率均较BMI≥24 kg/m2但夜间睡眠时长6~8 h组降低,对应的回归系数分别是β=-5.75,95% CI=-10.40~-1.10,P=0.02和β=-6.85,95% CI=-11.69~-2.00,P=0.01。结论在年龄≥40岁或BMI≥24 kg/m2的人群中,夜间睡眠时长≥8 h与精子前向运动率和总活动率降低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乳制品摄入频率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开展的“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桓台县某所小学选取1 515名6~11岁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信息均完整的1 237名儿童纳入研究。根据乳制品摄入频率,将研究对象分为5组(从不、≤3次/月、1~2次/周、3~5次/周和几乎每天),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及趋势卡方检验探讨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随乳制品摄入频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制品摄入频率与儿童LVH的关系。结果1 237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8.4±1.6)岁,其中男童655名(53.0%)。随着乳制品摄入频率的增加,儿童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P趋势<0.05)。调整混杂因素后,与从不摄入乳制品相比,1~2次/周(OR=0.27, 95%CI:0.09~0.82)、3~5次/周(OR=0.33, 95%CI:0.12~0.91)和几乎每天摄入(OR=0.22, 95%CI:0.09~0.54)者LVH检出风险较低。结论乳制品摄入频率与儿童LVH有关联,每周摄入1次以上乳制品的儿童出现LVH的可能性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父母饮酒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济南市城区8~17岁儿童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饮酒的相关信息,共获得有效样本量2 785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饮酒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关系。结果儿童青少年饮酒者占11.2%(311名),父亲饮酒者占58.6%(1 633名),母亲饮酒者占7.3%(204名)。与父亲从不饮酒者相比,父亲现在饮酒(OR=1.36,95%CI:1.03~1.80)和重度饮酒(OR=2.09,95%CI:1.44~3.05)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与母亲从不饮酒者相比,母亲现在饮酒也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OR=2.72,95%CI:1.89~3.91)。与父母均不饮酒者相比,父母仅一方饮酒(OR=1.58,95%CI:1.20~2.09)和父母双方均饮酒(OR=4.12,95%CI:2.73~6.20)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按照性别、年龄组分层分析,男生组及13~17岁组的结果与总体结果类似,但是仅父亲重度饮酒或父母双方均饮酒与女生、8~12岁儿童饮酒存在关联。结论父母饮酒可能是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防控政策制定应该考虑父母饮酒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抑郁、焦虑情绪对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影响,为预防老年睡眠障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自行设计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症状筛查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955名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现况以及评估抑郁焦虑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被调查者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检出率分别为234(24.5%)、182(19.1%)、137(14.3%)。抑郁、焦虑评分与老年人睡眠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呈正相关(rs:0.115~0.558,均P<0.01)。调整性别、年龄、睡前进食、睡前饮茶等混杂因素发现:抑郁、焦虑是老年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抑郁老年人患睡眠障碍的风险是非抑郁老年人的3.555倍(95%CI:2.235~5.653,P<0.05);焦虑老年人患睡眠障碍的风险是非焦虑老年人的1.812倍(95%CI:1.070~3.070,P<0.05)。抑郁、焦虑对老年睡眠障碍的多因素调整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32.56%、16.09%,抑郁与焦虑的综合作用为38.87%。结论抑郁、焦虑是老年睡眠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老年人群抑郁、焦虑的识别和干预有益于改善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握力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武汉市65岁以上老年人中开展现况研究,由经过统一专业培训的调查人员收集握力、认知功能和生活方式等信息,分别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握力值与认知功能得分和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本次研究对象(70.7±5.1)岁,533例老年人的平均握力为(24.94±9.15)kg。调整社会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因素和疾病史等协变量后,相比于握力Q1组(<18.6 kg),Q2组(18.6~24.1)kg、Q3组(24.2~31.1)kg和Q4组(>31.1 kg)的认知功能得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45(-0.36,1.26)、0.40(-0.52,1.32)和1.19(0.07,2.31);认知障碍发生率的OR值分别为0.97(0.43,2.19)、0.79(0.30,2.06)和0.22(0.05,0.92)。当将握力作为连续性变量进行分析时,其每增加1 kg,认知得分增加0.07分,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降低6%。结论提示老年人的握力水平与认知功能表现呈正相关,握力较低与认知障碍风险增加相关,应当积极关注社区老年人群握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