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悬吊术(TVT)后发生吊带膀胱侵蚀的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方法收集整理本院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5例TVT术后发生吊带膀胱侵蚀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膀胱镜检查明确有吊带膀胱侵蚀的发生。5例患者均为单侧吊带膀胱侵蚀,其中膀胱左侧壁侵蚀3例,右侧壁侵蚀2例。分析发生吊带膀胱侵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5例患者均通过膀胱切开手术切除了暴露于膀胱内的吊带,并通过吊带松解手术调整了吊带的位置。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良好,无继发出血、感染和尿瘘的发生。至随访结束,所有患者排尿通畅,无尿失禁发生。结论膀胱穿刺过程中尽量避免损伤膀胱、吊带悬吊"宁松勿紧"、选用大孔径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轻质吊带,均可降低吊带膀胱侵蚀的发生。对于发生吊带膀胱侵蚀的患者,一期行开放手术下吊带的切除和松解手术安全、可靠,术后并未导致尿失禁的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评分、骨侵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RA患者100例为RA组,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RA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MMP-3水平。比较不同疾病活动评分、不同X线分期、不同骨密度RA患者的血清MMP-3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⑴RA患者根据28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分组,高度活动期组[(300.87±15.93)ng/ml]和中度活动期组[(213.78±12.79)ng/ml]血清MMP-3水平均较临床缓解期组[(82.87±8.19)ng/ml]明显升高。⑵RA患者组血清MMP-3水平[(190.98±13.43)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9.97±10.63)ng/ml]。⑶不同X线分期RA患者比较,Ⅲ期[(206.18±13.58)ng/ml]、Ⅳ期[(301.72±13.43)ng/ml]的血清MMP-3水平明显高于Ⅰ期[(89.16±10.13)ng/ml]。⑷RA患者根据骨密度分组,骨量减少组[(180.87±12.69)ng/ml]和骨质疏松组[(289.54±13.28)ng/ml]血清MMP-3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121.05±8.4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RA组患者血清MMP-3水平与CRP、ESR、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RF)、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小板计数(PLT)呈正相关(P<0.05)。结论MMP-3在RA的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RA疾病活动度、骨侵蚀、骨质疏松相关,有望成为预测RA骨侵蚀及放射学进展的血清学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评分、骨侵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RA患者100例为RA组,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RA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MMP-3水平。比较不同疾病活动评分、不同X线分期、不同骨密度RA患者的血清MMP-3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⑴RA患者根据28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分组,高度活动期组[(300.87±15.93)ng/ml]和中度活动期组[(213.78±12.79)ng/ml]血清MMP-3水平均较临床缓解期组[(82.87±8.19)ng/ml]明显升高。⑵RA患者组血清MMP-3水平[(190.98±13.43)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9.97±10.63)ng/ml]。⑶不同X线分期RA患者比较,Ⅲ期[(206.18±13.58)ng/ml]、Ⅳ期[(301.72±13.43)ng/ml]的血清MMP-3水平明显高于Ⅰ期[(89.16±10.13)ng/ml]。⑷RA患者根据骨密度分组,骨量减少组[(180.87±12.69)ng/ml]和骨质疏松组[(289.54±13.28)ng/ml]血清MMP-3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121.05±8.4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RA组患者血清MMP-3水平与CRP、ESR、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RF)、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小板计数(PLT)呈正相关(P<0.05)。结论MMP-3在RA的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RA疾病活动度、骨侵蚀、骨质疏松相关,有望成为预测RA骨侵蚀及放射学进展的血清学指标。
简介:摘要过去的20多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年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与老年患者相比,青年患者颅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比例较高,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也更多样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口服避孕药等风险因素日渐增加。由于青年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因繁多、接诊医师的临床惯性思维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顾虑,及时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医疗援助已近60年,考虑到中国及非洲医疗水平的地域差异,为了帮助中国援外医疗队对非洲青年脑卒中的现状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对国内外尤其是非洲青年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早期识别、治疗、预防和宣教青年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原发部位在盆腔/骶尾部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并随访远期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诊治的原发于盆腔或骶尾部NB患儿16例(男8例,女8例)的初诊年龄、原发瘤灶部位、瘤灶大小、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等临床特征。对规律治疗随访的患儿进行临床特征分析,总结患儿术后并发症,并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6例患儿中位诊断年龄23.0(5.7~102.0)月龄,6例(37.5%)≤12个月。患儿均进行了化疗,中位化疗疗程6(1~8)个疗程;15例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完全切除12例,占80%,手术方式以经腹为主(86.7%,13/16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33.5(8~136)个月,3例(18.8%)患儿术后骶骨缺如,患儿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5年总生存(OS)率100%。结论单中心总结显示,盆腔和骶尾部区域NB患儿生存率高。肿瘤完全切除联合化疗治疗是有效的措施。术后永久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少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期开展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DMEK)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接受DMEK的患者52例(52只眼),其中男性17例,女性35例,年龄(66±12)岁。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全身及眼部既往病史、术前及术后的裂隙灯检查结果、术中相关内容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并发症包括植片展开困难6例(11.5%),植片翻转5例(9.6%),植片由切口冲出2例(3.8%),植片推注至虹膜后方3例(5.8%)及术中出血1例(1.9%)。最多见的术后并发症为植片部分脱位,共28例(53.8%),因植片脱位而再注气者25例(48.1%);瞳孔阻滞9例(17.3%),均通过裂隙灯显微镜下前房穿刺放气解除;原发性植片功能失代偿3例(5.8%),术后病毒感染2例(3.8%)。结论开展DMEK初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自动角膜内皮移植术。植片翻转是DMEK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植片脱位是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适应证的选择、术中及术后的判断和及时处理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重要。(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95-600)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次及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不孕患者的希望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入IVF-ET治疗周期的不孕症患者。所有患者分为初次治疗组及重复治疗组(≥2个周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包括人口学信息、Herth希望指数(Herth hope index,HHI)量表、Locke-Wallace婚姻调适测定量表(marital-adjustment test,MAT)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希望水平的独立因素。结果共251例IVF-ET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初次组142(56.6%)例,重复组109(43.4%)例。重复组的HHI评分为(32.0±3.3)分,显著低于初次组的(36.0±3.1)分(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重复IVF-ET与HHI呈独立负相关,标化系数β为-0.406(P<0.001)。而居住地在城市(P=0.013)、更高月收入(P=0.026)、较高的MAT(P=0.006)及SSRS(P=0.002)则与希望水平呈独立正相关。结论重复IVF-ET治疗患者的希望水平显著降低,居住地、月收入、婚姻调适度及社会支持度可显著影响其希望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3岁及以下儿童屏幕暴露的时间和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屏幕暴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保健科门诊正常体检的317名0~36月龄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家庭养育环境及屏幕暴露相关情况等信息。分别将0~<18月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18~36月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1 h/d定义为屏幕暴露,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儿童屏幕暴露时间差异,χ²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屏幕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317名儿童中男209名、女108名,年龄(28±10)月龄;0~<18月龄117名、18~36月龄200名。0~<18月龄、18~36月龄儿童每日屏幕时间分别为0.3(0,1.0)h、1.2(0.6,2.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70,P<0.01);存在屏幕暴露的占比分别为25.6%(30/117)和49.0%(98/200)。0~<18月龄儿童中第二胎及以上(OR=3.81,95%CI:1.13~12.77,P=0.030)、带养人在儿童面前使用电子产品时间≥1 h/d(OR=7.39,95%CI:2.24~24.46,P=0.001)、带养人认为屏幕暴露可促进儿童早期发展(OR=4.14,95%CI:1.26~13.52,P=0.019)为儿童屏幕暴露的危险因素;18~36月龄儿童中带养人在儿童面前使用电子产品时间≥1 h/d(OR=3.29,95%CI:1.78~6.08,P<0.01)为儿童屏幕暴露的危险因素;0~<18月龄、18~36月龄儿童中母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OR=0.19,95%CI:0.05~0.66,P=0.009;OR=0.35,95%CI:0.19~0.66,P=0.001)和卧室无电视(OR=0.11,95%CI:0.03~0.42,P=0.001;OR=0.45,95%CI:0.21~0.98,P=0.045)均为儿童屏幕暴露的保护因素。结论3岁及以下儿童屏幕暴露问题普遍,随年龄增大暴露时间增加,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