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人口老龄化增加了人类衰老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的需求。传统上一般采用时序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即日历年龄来描述人体的衰老情况,然而个体之间衰老过程和速度是不一致的,存在明显的生物衰老个体差异,因而CA不能真实地反应个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不同状况,存在不准确、错误判断等缺陷,无法准确地描述人体的衰老程度。近年来提出采用生物学年龄(biological age,BA)来更加综合准确地描述人体衰老情况,其通过数学算法结合多种生物标志物构建预测模型来实现量化生物衰老的目的,因其更加精准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本文将对BA的意义、目前常用计算方法及在健康老龄化中的进展和前景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40岁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患者保守治疗后病变的自然转归,为临床上育龄期CINⅡ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的年龄≤40岁、有生育需求、细胞学结果≤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子宫颈转化区完全可见、阴道镜引导下子宫颈点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为CINⅡ、子宫颈管搔刮(ECC)术后病理检查排除子宫颈管病变≥CINⅡ者,采用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的方式拟定期随访2年,观察CINⅡ病变的自然转归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年龄为(29±5)岁(范围:19~40岁)、有随访资料的CINⅡ患者9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1±6)个月(范围:6~36个月),随访过程中病变逆转者62例(63%,62/99),包括完全逆转45例(45%,45/99)、部分逆转17例(17%,17/99);病变持续者22例(22%,22/99);病变进展者15例(15%,15/99),无一例病变进展至子宫颈癌。病变逆转、病变持续、病变进展患者的诊断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产次、随访过程中妊娠、吸烟、避孕方式、HPV疫苗接种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入组时不同年龄段、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结果、HPV感染型别患者的病变逆转、病变持续、病变进展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CINⅡ累及范围患者的病变逆转、病变持续、病变进展率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χ2=15.64,P<0.001),即CINⅡ两点及以上累及者的病变逆转率明显低于单点累及者(分别为42%、80%;χ2=14.67,P<0.001),病变进展率明显高于单点累及者(分别为27%、6%;χ2=8.51,P=0.004)。62例病变逆转患者中,56例(90%)病变逆转出现在随访的第1年内。结论年龄≤40岁的CINⅡ患者一半以上病变自然逆转,且病变逆转常出现在随访的第1年内,CINⅡ两点及以上累及为保守治疗的危险因素。在严密随访条件下,可选择性对CINⅡ单点累及、年龄≤40岁、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行保守治疗1年,如病变仍持续或进展则选择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ACCI)在60岁及以上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预后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山西省肿瘤医院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249例≥60岁喉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34例,女15例,年龄60~88岁。收集患者临床特征、治疗信息以及随访数据,并采用ACCI对患者的合并症进行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根据ACCI的临界值划分ACCI分组为高ACCI组和低ACCI组,同时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249例喉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4.6%,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为59.4%,癌症特异性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率为58.6%,中位生存期与PFS均为60个月,根据ROC曲线确定ACCI最佳临界点为5,Cox多因素分析发现ACCI是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PFS、CS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53、1.499、1.534,P值均<0.05)。高ACCI组中手术+放疗、单纯放疗的OS(χ2=4.120、4.115,P<0.05)、CSS(χ2=4.510、5.009,P<0.05)优于单纯手术,低ACCI组3种治疗方案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高ACCI是60岁以上喉鳞癌患者重要预后信息,并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单中心较大样本年龄≤45岁的年轻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患队列,探究其临床特点及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所有发病年龄≤45岁的AMI患者,建立单中心年轻早发AMI队列,获取生活方式、临床特征、病变特点、干预方式、临床预后等方面数据,全部患者随访1年,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分析分析该类人群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以及干预手段对远期预后1年主要MACE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AMI、再次血运重建、需要住院的严重心力衰竭以及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03例AMI患者,男575例(95.36%),女28例(4.64%),中位年龄41(37,44)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22例(69.98%),以前壁心肌梗死的比例更高206例(48.82%);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181例(30.02%)。吸烟是早发AMI患者最普遍的危险因素(77.45%),其次是高脂血症(48.42%)、高血压(48.09%);吸烟是男性患者最常见危险因素(80.35%),高脂血症是女性患者最常见危险因素(35.71%)。302例患者(50.08%)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12 h,行冠脉造影检查563例(93.37%),患者无明显狭窄、单支、双支、三支、合并有左主干病变分别为15(2.66%)、212(37.66%)、153(25.37%)、167(29.66%)、16(2.84%)例;318例患者(56.48%)血管闭塞支数≥1支。男性组患者合并有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低于女性组(2.41% vs 12.50%,P=0.026),男性组的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高于女性组STEMI患者(87.31% vs 70.00%,P=0.040)。早发AMI患者1年MACE发生共45例(7.46%),男性1年MACE发生率低于女性[6.96%(40/575) vs 17.86%(5/28),P=0.03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HR:4.184,95% CI:1.583~11.064,P=0.004)、SO-to-FMC≤12 h(HR:0.447,95% CI:0.224~0.889,P=0.022)、LVEF≤40%(HR:3.727,95% CI:1.876~7.405,P<0.001)、LDL(HR:1.315,95% CI:1.041~1.662,P=0.022)、Hcy(HR:1.011,95% CI:1.002~1.019,P=0.011)是早发AMI患者1年内MACE独立风险预测因素。结论吸烟是年青男性AMI最常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是年轻女性AMI最常见危险因素,且合并有左主干病变比例高于男性,但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比例低于男性,年轻女性长期预后较差。促进年轻男性戒烟,提高年轻女性的治疗依从性是早发AMI防治的关键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5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散光与年龄、眼轴长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6年2至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的5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53例(1 906只眼)的检查资料,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及白内障摘除手术前IOLMaster测得的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数及轴向结果。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角膜散光度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应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眼轴长度组或角膜散光度数分组中角膜散光轴向的分布情况。结果953例(1 906只眼)患者中,男性410例,女性543例;顺规散光570只眼(29.91%),逆规散光1 005只眼(52.73%),斜轴散光331只眼(17.37%);年龄(72±9)岁;眼轴长度,右眼中位数为23.49 mm(19.83~33.89 mm),左眼中位数为23.41 mm(17.54~32.09 mm);角膜散光度数,右眼中位数为0.97 D(0.06~ 4.65 D),左眼中位数为0.92 D(0.11~4.88 D)。角膜散光度数≥0.75 D的比例分别为右眼64.95%(619/953),左眼61.59%(587/953)。65岁以上人群及眼轴长度为22.00~25.99 mm时双眼角膜散光度数与年龄呈正相关(r=0.186~0.279,均P<0.01),其中逆规散光度数与年龄正相关(右眼r=0.278,左眼r=0.225;均P<0.01),而顺规散光度数与年龄无明显相关(右眼P=0.335,左眼P=0.633)。随年龄增大,双眼顺规散光比例减少,右眼由43.81%(46/105)降至20.73%(51/246),左眼由40.00%(42/105)降至24.80%(61/246);逆规散光比例增加,右眼由38.10%(40/105)增至61.38%(151/246),左眼由33.33%(35/105)增至58.94%(145/246);而斜轴散光比例基本不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眼χ2=31.986,左眼χ2=27.686;均P<0.01)。双眼不同眼轴长度组的角膜散光轴向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眼P=0.497,左眼P=0.897)。角膜散光度数越大,双眼斜轴散光比例越小,右眼、左眼分别由25.45%(85/334)、29.78%(109/366)减少至0和1.35%(1/74);逆规散光比例越大,右眼由39.82%(133/334)增加至79.27%(65/82),左眼由41.80%(153/366)增加至59.46%(44/74),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眼χ2=72.229,左眼χ2=72.166;均P<0.01)。结论5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超过半数角膜散光度数大于0.75 D。其中65岁以上人群当眼轴长度介于22.00~25.99 mm之间时,角膜散光度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顺规散光度数无明显增加,以逆规散光度数增加为主。随着年龄增长,角膜散光轴向分布有顺规散光比例减少、逆规散光比例增加的趋势。(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49-355)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单中心较大样本年龄≤45岁的年轻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患队列,探究其临床特点及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所有发病年龄≤45岁的AMI患者,建立单中心年轻早发AMI队列,获取生活方式、临床特征、病变特点、干预方式、临床预后等方面数据,全部患者随访1年,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分析分析该类人群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以及干预手段对远期预后1年主要MACE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AMI、再次血运重建、需要住院的严重心力衰竭以及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03例AMI患者,男575例(95.36%),女28例(4.64%),中位年龄41(37,44)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22例(69.98%),以前壁心肌梗死的比例更高206例(48.82%);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181例(30.02%)。吸烟是早发AMI患者最普遍的危险因素(77.45%),其次是高脂血症(48.42%)、高血压(48.09%);吸烟是男性患者最常见危险因素(80.35%),高脂血症是女性患者最常见危险因素(35.71%)。302例患者(50.08%)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12 h,行冠脉造影检查563例(93.37%),患者无明显狭窄、单支、双支、三支、合并有左主干病变分别为15(2.66%)、212(37.66%)、153(25.37%)、167(29.66%)、16(2.84%)例;318例患者(56.48%)血管闭塞支数≥1支。男性组患者合并有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低于女性组(2.41% vs 12.50%,P=0.026),男性组的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高于女性组STEMI患者(87.31% vs 70.00%,P=0.040)。早发AMI患者1年MACE发生共45例(7.46%),男性1年MACE发生率低于女性[6.96%(40/575) vs 17.86%(5/28),P=0.03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HR:4.184,95% CI:1.583~11.064,P=0.004)、SO-to-FMC≤12 h(HR:0.447,95% CI:0.224~0.889,P=0.022)、LVEF≤40%(HR:3.727,95% CI:1.876~7.405,P<0.001)、LDL(HR:1.315,95% CI:1.041~1.662,P=0.022)、Hcy(HR:1.011,95% CI:1.002~1.019,P=0.011)是早发AMI患者1年内MACE独立风险预测因素。结论吸烟是年青男性AMI最常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是年轻女性AMI最常见危险因素,且合并有左主干病变比例高于男性,但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比例低于男性,年轻女性长期预后较差。促进年轻男性戒烟,提高年轻女性的治疗依从性是早发AMI防治的关键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农村地区成年人群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及性别、年龄对其的修饰效应。方法该研究为队列研究。于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在河南省新安县选取2个镇为研究现场,以自然村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村庄,进行基线调查。根据标准入选常住居民20 194人。于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对入选者进行随访,最终完成随访者17 265人。排除基线高血压患者、基线静息心率资料缺失者、随访期间死亡者、随访时高血压诊断资料缺失者以及诊断为妊娠高血压者,最终共10 212人纳入该研究。基线和随访调查均包含问卷调查(人口统计学资料、行为危险因素、疾病史及用药史等)、人体测量(身高、体重、静息心率及血压测量)、空腹血糖以及脂质谱检测。按照静息心率的四分位数值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Q1组、Q2组、Q3组和Q4组。既往无高血压病史,随访期间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定义为新发高血压。以基线静息心率为自变量,以随访与基线的血压差值为因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静息心率与血压差值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即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然后采用公式计算高血压发病风险,即计算其相对危险度(RR)。该研究还针对性别(男性和女性)和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研究平均随访6.0年,新发高血压病例累计2 059例,其中男性83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校正了潜在混杂因素后,静息心率每增加5次/min,高血压发病风险的RR值为1.04(95%CI 1.01~1.08,P<0.05)。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在女性人群中静息心率每增加5次/min,收缩压差值增加0.18 mmHg(95%CI 0.01~0.36 mmHg,P=0.046),同时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RR=1.07,95%CI 1.03~1.11,P<0.05)。在女性人群中,Q3组(静息心率76~82次/min)和Q4组(静息心率>82次/min)高血压发病风险均高于Q1组(静息心率<70次/min),RR值分别为1.39(95%CI 1.18~1.63,P<0.05)和1.22(95%CI 1.02~1.45,P<0.05)。在男性人群中,无论<60岁组还是≥60岁组,静息心率加快均不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P均>0.05)。而<60岁组的女性静息心率加快则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RR=1.05,95%CI 1.01~1.10,P<0.05),≥60岁组的女性静息心率加快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则更高(RR=1.14,95%CI 1.04~1.25,P<0.05)。结论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成年人群而言,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关联,且具有性别差异。静息心率较快的女性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更高,且以老年女性为甚。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婴儿意外猝死(SUID)的发生年龄与妊娠、出生情况和人口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数据来自于疾控中心出生队列/婴儿死亡数据库(2011~2013年,11 737 930名活产儿)。SUID定义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不明原因死亡或床上意外窒息勒死等。共有9 668例SUID(发生年龄:7~365 d,胎龄>28周,0.82/1 000名活产儿)。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的死亡比例来明确哪些因素显著影响SUID的发生年龄。结果43个可能影响婴儿死亡发生年龄的因素大致分为两类:(a)母亲吸烟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相关因素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b)低出生体重、早产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史相关因素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大有关,但当进行胎龄矫正后,这些因素也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结论影响死亡发生年龄的因素是导致SUID的明确危险因素。当进行胎龄矫正后,大多数危险因素都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年龄≤35岁行鲜胚移植的不孕症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助孕鲜胚移植后的1608例年龄≤3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清AMH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AMH≤1 μg/L组(147例),AMH>1 μg/L组(1461例)。对两组的主要结局指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和次要结局指标(促排卵参数、胚胎参数)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血清AMH水平与流产率的相关性。结果AMH≤1 μg/L组患者的基础窦卵泡计数(5.84±3.00)、获卵数[(8.18±3.57)个]、冷冻胚胎数[(1.03±1.36)个]均少于AMH>1 μg/L组[6.88±3.58,P=0.001;(10.07±2.72)个,P<0.001;(1.92±1.58)个,P<0.001];AMH≤1 μg/L组的总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用量[(2 609.81±1 273.88)U]多于AMH>1 μg/L组[(2 380.22±887.47)U,P=0.004]。两组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示AMH水平与流产率之间并无相关性(OR=0.948,95% CI=0.875~1.028,P=0.197)。结论在年龄≤35岁的不孕症女性中,血清低AMH水平并不增加鲜胚移植后的流产率,也不能预测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护理人群对其护理工作环境的认知情况,为改进医院护理管理和快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于2020年7月9日至7月22日期间统计分析广州市胸科医院≤25岁、25~30岁、>30~35岁、>35~40岁、>40~45岁、>45~50岁以及>50岁7个年龄段护士人群(249人)对护理工作环境量表(PES-NWI)5个维度31个条目的Likert 4级计分调查结果,进行横断面研究,比较5个维度的Likert 4级分类的构成和31个条目的Likert 4级计分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和F检验。结果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Likert 4级计分(分别计1、2、3、4分),护士参与医院事务、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基础、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护理管理者的能力及领导方式和医护合作5个维度的4级分类百分构成在各年龄段护士人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1个条目的Likert 4级计分值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6类人群31个条目划分为217个板块,以评分≤2.5分、2.5~3.0分、>3.0分将护理工作环境分为“不良”“好”“优”3个等次,3个等次的板块数分别为18个、127个和72个,分别占8.29%、58.53%和33.18%;在18个“不好”等次板块中,13个板块来自“护士参与医院事务”维度的6个条目、5个板块来自“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维度的2个条目,其中有5个板块指向“护理人员有机会参与医院的管理决策”条目、4个板块指向“科室有充足的支持设备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护理患者”条目。结论各年龄段护士对其工作环境的期待值不同,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予分类施策;同时,如何提高护士在医院中的地位以及加强护理支持技术应予足够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女性中,月经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基于BMI)和中心性肥胖[基于腰围(WC)与腰围身高比(WHtR)]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6 363名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初潮年龄与肥胖的关系类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年龄(分为≤13、14~、16~和≥18岁组,以14~岁组为对照组)与肥胖的关系。结果调整潜在的混杂后,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均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初潮年龄每增长1岁,BMI、WC和WHtR定义的肥胖风险降低6%(OR=0.94,95%CI:0.90~0.99)、4%(OR=0.96,95%CI:0.92~1.00)和6%(OR=0.94,95%CI:0.90~0.99)。与初潮年龄14~岁组的女性相比,初潮年龄≥18岁组BMI(OR=0.71,95%CI:0.55~0.91)、WC(OR=0.75,95%CI:0.62~0.92)、WHtR(OR=0.76,95%CI:0.61~0.96)定义的肥胖风险分别降低29%、25%和24%。结论中老年女性中,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风险随初潮年龄的增长呈线性降低趋势,初潮年龄较晚与肥胖存在负相关关系。
简介:摘要早在1912年,Weinberg首次提出了父亲年龄的增长与子代的遗传缺陷有关。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父亲年龄与子代预后有关联。近年,伴随着母亲生育年龄的增加,父亲的生育年龄也有所增加。纵观国内外的相关报道,除了父亲年龄对生育能力有影响外,父亲生育年龄对子代的影响可以分为近期影响和远期影响。对子代的近期影响包括早产、流产、低出生体重、染色体异常、畸形、死胎等。对子代的远期影响包括儿童期恶性肿瘤、代谢类疾病、精神类疾病等。本文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父亲生育年龄与子代近远期预后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迟发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最佳预测因子。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年龄≤35岁患者1138个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的临床数据。比较OHSS组和非OHSS组的妊娠周期。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计算两组间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测迟发性OHSS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价OHSS的预测因子。结果在≤35岁患者中,诊断为OHSS的妊娠周期中,基础窦卵泡数(AFC)(P=0.00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雌二醇水平(P<0.001)、获卵数(P=0.001)、可用胚胎数(P=0.016)、优质胚胎数(P=0.007)及孕囊数(P<0.001)均高于非OHSS妊娠周期。OHSS组的外源性卵泡刺激素(FSH)启动量(P=0.002)、总促性腺激素(Gn)使用量(P<0.001)和卵巢刺激时间(P=0.034)均低于非OHSS组。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孕囊数(OR=2.408,95% CI=1.529~3.793,P<0.001)是迟发重度OHSS的独立预测因子。线性预测因子(lp)=孕囊数×0.879-3.946。孕囊数≥2个的病例相对于1个孕囊的病例发生OHSS的风险度RR值为2.25。结论在≤35岁患者中,孕囊数是迟发OHSS的独立预测因素。≥2个孕囊时,迟发性重度OHSS的发生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对年龄≤35岁患者通过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获得活产的围产期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辅助生殖科就诊的≤35岁不孕妇女在FET治疗后妊娠≥24周的围产期结局资料。将患者分为非DOR组(n=14 342)和DOR组(n=1292)。主要观察指标为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婴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以及先天性缺陷、新生儿死亡和产妇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DOR与活产新生儿出生结局以及产妇妊娠期合并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DOR组分娩单胎、双胎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非DOR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先天性缺陷、新生儿死亡以及产妇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DOR不是年龄≤35岁患者行FET获得单胎以及双胎活产时发生低出生体质量的危险因素(单胎校正OR=0.97,95% CI=0.69~1.34,P=0.831;双胎校正OR=1.14,95% CI=0.95~1.36,P=0.166)。结论对于年龄≤35岁的DOR患者行FET获得的活产儿出生结局与非DOR患者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株洲市年龄≥50岁男性运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前列腺癌(PC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社区的1 567例年龄≥50岁男性为研究对象,均采集其空腹静脉血,检查PSA水平,然后对于PSA≥4.0 ng/mL者判断为PCa可疑病例,并且及时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再选择同期医院收治的35例PCa患者为对照组,对筛查得到的PCa患者与对照组的临床病理分期(TNM)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的1 567例受检者中,109例(6.96%)血清PSA≥4.0 ng/mL,其中7例确诊为PCa,检出率为6.42%;PCa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和PSA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5);通过分析PSA的不同浓度水平,发现PCa的发病率随着PSA水平的上升而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a病理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期以下的局限癌所占比例较高,而T3期以上的进展期癌所占比例较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社区老年男性人群,运用血清PSA对PCa进行筛查可以尽早发现PCa,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尽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特征性改变是脂质在Bruch膜形成基底沉积物和玻璃膜疣,因而AMD病变的形成被认为与脂质代谢相关。膳食omega-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mega-3 LC-PUFA)摄入量减少、循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升高与AMD风险增加有关。一些脂质代谢基因变异与AMD风险相关,但不是所有增加循环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基因变异均增加AMD的风险。视网膜脂质通过循环摄取、自噬降解、局部合成及分泌、外流等维持稳态,当稳态发生变化时会出现局部脂质积累及过氧化,最终形成AMD特征性炎性病灶。但血脂颗粒在AMD中的作用以及究竟是局部还是全身HDL-C或两者均参与了AMD的发病尚不明确。且膳食中添加omega-3 LC-PUFA及现有的调脂药物治疗AMD的结果也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46-350)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角膜曲率分布特点及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并行Pentacam检查的门诊患者138例(254眼),其中20~39岁51例(102眼)作为A组;40~59岁41例(73眼)作为B组;60岁及以上46例(79眼)作为C组。分别收集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Simk)和全角膜屈光力(TCRP)数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Simk和TCRP差异,并使用Bland-Altman散点图描述Simk与TCRP之间的一致性。角膜曲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回归分析,不同直径区域的Simk与TCRP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以瞳孔为中心2、4 mm区域Simk与对应区域T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02;t=4.44,P=0.001);而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的Simk和T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2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10;F=3.87,P=0.022),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4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5,P=0.001;F=6.07,P=0.003),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下,3组间的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91,P<0.001;F=10.15,P<0.001),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瞳孔为中心不同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与全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随年龄变化趋势应在人工晶状体计算及屈光手术中引起重视。Simk与TCRP数值均随年龄增加逐渐变陡峭,40岁之后趋于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父母亲生育年龄与子代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在中国7省份开展的6~18岁学生体格检查数据,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及其家长的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共纳入41 567名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根据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将母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28、29~38岁三个类别,父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30、31~42岁三个类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生育年龄和父母营养状态与子代超重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41 567名儿童的年龄为(10.6±3.2)岁,其父亲生育年龄为(27.9±4.4)岁,母亲生育年龄为(25.8±4.0)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3.4%。调整儿童饮食行为因素后,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和母亲生育年龄为24~28岁组子代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11(1.04~1.18)、1.16(1.08~1.24)。父母双方均无超重肥胖的子代,肥胖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母双方均超重肥胖时,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组和母亲生育年龄为14~28岁组子代发生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27(1.00~1.62)、1.33(1.07~1.65)。结论父母亲生育年龄和父母超重肥胖状态均与子代超重肥胖有关联,且存在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