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骨隧道微创复位Jail螺钉与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支撑固定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骨科收治并完整随访的48例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22例;年龄35~68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组25例(经骨隧道微创复位Jail螺钉固定)和切开组23例(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支撑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累计透视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3、6、9、12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与切开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8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微创组手术时间[(42.6±9.1) min]、切口长度[(4.0±0.4)cm]、术中出血量[(22.6±5.8)mL]、住院时间[(7.6±1.4) d]、术后1个月HSS评分[(84.8±1.9)分]均显著优于切开组[(65.7±11.5) min、(15.0±1.5) cm、(31.5±8.8)mL、(11.1±2.4) d、(72.9±4.1)分],切开组累计透视时间[(4.1±1.4) s]显著少于微创组[(22.3±4.2)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6、9、12个月HSS评分及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血管损伤、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切开组出现2例腓总神经损伤表现,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结论经骨隧道微创复位Jail螺钉与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支撑固定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均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前者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优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与单纯植骨手术治疗股骨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股骨骨折无菌性骨不连的患者资料。男19例,女11例;年龄25~55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12例(采用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术治疗)和B组18例(采用单纯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Lane-Sandhu放射评分以评估骨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2±1.7)个月显著少于B组(9.8±2.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Lane-Sandhu放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Lane-Sandhu放射评分分别为(4.2±1.2)、(8.4±0.7)、(10.8±0.9)分,显著高于B组的(3.3±0.9)、(7.1±1.3)、(9.8±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83.3±4.3)分显著高于B组(76.2±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植骨术相比,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术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强成骨质量,疗效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手外一科收治的19例成人肘内翻畸形患者资料。男3例,女16例;年龄17~27岁,平均20.3岁;左侧13例,右侧6例;肘内翻角为20.7°±2.8°。所有患者术前在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上精确测量健侧提携角及患侧的内翻角,并测算出截骨角度,术中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锁定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肘提携角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结果19例患者术后获9~3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截骨处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肘提携角为11.4°±1.6°,患者手术瘢痕平均4 cm(3~5 cm),术后患肢肘内翻畸形与术前对比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良好。术后采用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优10例,良7例,中2例;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优13例,良6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尺神经部分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肘关节僵硬。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失效情况,无一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结论术前应用PACS系统精确测量截骨角度,术中应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进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既确保了矫形角度和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又未留下明显手术瘢痕,外形美观,疗效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外侧交叉进针(MLP)与单纯外侧进针(LP)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Ⅱ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依据PRISMA步骤,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for RCTs)和万方数据库等,筛选纳入关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随机临床研究(RCT)。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评估原始研究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 679篇原始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920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MLP组与LP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优(Flynn标准)比例、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和针道/浅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3%(255/343)比72.9%(250/343)、6.1%(16/262)比1.6%(4/246)和5.3%(14/264)比7.6%(20/262),RR = 0.98、0.43和1.31,95% CI 0.90~1.07、0.18~1.03和0.64~2.67,P > 0.05];MLP组复位丢失发生率明显低于LP组[16.6%(51/307)比23.9%(72/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 1.39,95% CI 1.02~1.89,P = 0.04)。结论MLP内固定和LP内固定对Gartland Ⅱ和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同样有效。MLP内固定可降低复位丢失的风险,而不明显增加医源性神经损伤的风险。推荐使用手法复位经皮MLP内固定治疗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急性严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接近韧带止点处的马尾状撕裂)后采用锚钉固定与单纯缝合术后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7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接近韧带止点处的马尾状撕裂)修复手术的146例患者资料。男101例,女45例;年龄(27.1 ± 10.3)岁(12~62岁)。根据修复方法不同分为锚钉组(81例,对撕裂韧带采用1.8 mm带线锚钉重建)和缝合组(65例,对撕裂韧带采用编织线直接缝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Tegner评分,以及术后恢复运动的时间和程度、关节活动受限率、再次扭伤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46.1 ± 14.1)个月(36~132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时VAS评分、AOFAS评分、Tegner评分、再次扭伤率、关节活动受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比缝合组恢复运动的程度更高(92%±13% vs. 89%±13%),恢复运动的时间更早[4.2±1.1)个月vs.(4.6±1.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韧带修复无论采用锚钉固定还是单纯缝合,对于运动要求较高的急性严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患者是一种可靠的手术,但锚钉固定相较于单纯缝合可使患者更早重返运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Chaput结节截骨联合外踝矢状位斜形截骨治疗距骨外侧穹隆或肩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距骨外侧穹隆或肩部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22~45岁,平均32.6岁;Hepple分型:Ⅴ型11例;采用Chaput结节截骨联合外踝矢状位斜形截骨,自体股骨外侧髁骨软骨移植术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影像学方面的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3~24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患者均未诉明显不适,均恢复正常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94.3±2.9)分]、VAS评分[(1.2±0.4)分]较术前[(49.5±6.6)、(5.7±1.2)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膝关节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显示距骨囊性变消失、移植骨栓与距骨达到骨性愈合,关节间隙无狭窄。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经Chaput结节截骨联合外踝矢状位斜形截骨治疗距骨后外侧骨软骨损伤,可明显缓解患者踝关节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骨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骨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骨块片切成2块皮质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骨壁,两骨片间充填自体碎骨,整个植骨区域覆盖异体胶原骨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骨增量前骨缺损大小及骨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骨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骨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骨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重建三维骨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骨吸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2~59岁[(35.2±4.3)岁]。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4例,Ⅴ型1例,Ⅵ型1例。双柱骨折14例,三柱骨折2例。均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情况。术后12个月进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38个月[(18.3±4.6)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为(11.5±4.7)°,与术前的(28.93±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25.8±1.1)分,与术前的(13.1±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9例(56%),良6例(37%),一般1例(6%),优良率达94%。无一例患者出现皮肤坏死、浅表或深部感染、内置物外露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改善胫骨后外侧平台的后倾角,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血管、神经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跟骨骨折患者经不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以指导跟骨骨折患者手术方案的优化。方法抽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青少年跟骨骨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行跗骨窦切口联合跟腱旁纵行切口钢板内固定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恢复相关情况。术前及术后1、3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跟骨解剖数据。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足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相近(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均高于对照组,跟骨宽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2/40)低于对照组(22.50%,9/40),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联合跟腱旁纵行切口钢板内固定术与传统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跟骨骨折疗效相近,但前者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短,且术后跟骨生理解剖结构恢复情况更好,患者整体获益较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下关节镜下切除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距下关节镜下治疗的12例13足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3~51(38±11)岁,左侧6足、右侧7足,5例伴有腓骨肌痉挛。12例患者均在距下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切除术,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13足镜下均可见较大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其中8足有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软骨损伤,12足有距跟前韧带损伤,5足有距跟骨间韧带损伤,4足有明显的关节滑膜炎表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1(17.46±6.28)个月。5例腓骨肌痉挛患者术后情况:3例腓骨肌痉挛消失;1例明显缓解,但长距离行走时仍可诱发,休息即可缓解,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后解除痉挛;1例未缓解,患者拒绝行肌腱延长术,针刺加药物治疗后疼痛较前减轻。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解除。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2.77±4.99)分和(1.62±1.33)分,与术前AOFAS评分(47.69±13.42)分、VAS评分(7.62±1.0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80、14.162, P值均<0.01)。结论距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切除是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后外侧钢板与前外侧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的52例肱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8~56岁[(36.9±10.9)岁]。骨折AO/OTA分型:A型15例,B型32例,C型5例。23例采用肱骨远端后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A组),29例采用肱骨前外侧锁定钢板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肢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3.7±2.2)个月]。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9.8±9.6)min、(85.0±11.6)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1±1.0)个月、(4.1±1.0)个月(P均>0.05)。肘关节伸直角度A组为3.9°(0.0°,5.0°),B组为4.4°(0.0°,5.0°);屈曲角度A组为127.4°(125.0°,132.5°),B组为128.5°(122.5°,132.5°)(P均>0.05)。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91.0(90.0,93.5)分,B组为90.2(90.0,92.5)分(P>0.05)。术后A组出现桡神经损伤2例(9%),B组出现桡神经损伤3例(10%)(P>0.05),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于肱骨干中下段关节外骨折,后外侧钢板及前外侧钢板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后外侧钢板放置可以更靠近远端,多向锁定设计更加稳定,对于骨折线接近肘关节的患者更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关节突入路前方垫高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7.3±13.1)岁(范围26~70岁)。初次损伤时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为3~5分,平均4.0分。经(6.3±2.9)个月(范围3~16个月)保守治疗仍有顽固性胸腰背疼痛。手术采用经关节突入路前方垫高植骨融合术(前方垫高组)15例、后路伤椎置钉植骨融合术(伤椎置钉组)17例。前方垫高组和伤椎置钉组术前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0°±3.9°和26.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P=0.946);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分别为(4.2±1.8)cm和(4.1±2.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P=0.887);前方垫高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损伤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为C级1例、D级4例、E级10例,伤椎置钉组为C级2例、D级2例、E级13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P=0.52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面后凸Cobb角、SVA及AIS分级。结果32例均完成随访,前方垫高组随访(12.2±3.1)个月、伤椎置钉组随访(12.0±3.3)个月。前方垫高组与伤椎置钉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8±24.5)min和(123±40.6)min(t=0.42,P=0.68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5±12.6)ml和(478±16.3)ml(t=0.13,P=0.894)。末次随访时,前方垫高组VAS评分改善率为90%±10%,大于伤椎置钉组的7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P=0.004);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增加(1.02±0.10)cm和(0.29±0.14)cm,前方垫高组变化率(67.1%±31.5%)大于伤椎置钉组(19.0%±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9,P<0.001);前方垫高组矢状面Cobb角为7.4°±1.5°,小于伤椎置钉组的1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P<0.001);前方垫高组SVA为(1.1±0.6)cm,小于伤椎置钉组的(1.6±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25);前方垫高组AIS分级为E级15例,伤椎置钉组为D级1例、E级16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706)。结论经关节突入路前方垫高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较后路伤椎置钉植骨融合可获得更好的术后近期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和胸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症状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外固定股骨近端接骨板(PFP)及锁定加压接骨板(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及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且完整随访的2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2.3岁(27~65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8例,缺血型3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3个月(9~13个月),骨折手术均采用髓内固定(PFNA):闭合复位10例,切开复位11例(其中钢丝捆扎8例)。骨不连均采用髓外固定(PFP+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4个月(10~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骨不连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2个月(4~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再次行清创术。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5.7分(84~92分)。结论PFP接骨板能够有效纠正内翻畸形并坚强固定,LCP接骨板+皮质骨结构植骨能够提供内侧力学支撑,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能够有效增加头钉孔道内骨量,增加近端螺钉的把持力。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对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移植骨体积变化情况和吸收区域三维分布情况进行纵向评价。方法选择2018年1~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唇腭裂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于牙槽突裂植骨术前即刻、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拍摄牙槽突局部CBCT,并进行植骨区三维模型重建。通过惯性轴配准对不同时期的颅面部结构进行三维重叠,比较移植骨桥随时间的形态变化特征,同时测量各时间点移植骨体积,计算移植骨吸收率。结果37例唇腭裂患者(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0.53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19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12例,裂隙区共计43侧。受试者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44.37%±19.17%和57.68%±18.53%。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组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61.46%±12.42%、42.80%±15.84%、29.78%±16.03%(术后3个月)和72.71%±13.00%、58.20%±15.59%、41.83%±14.08%(术后9个月),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骨桥吸收区域分布上,牙槽嵴顶侧和腭侧的移植骨吸收率明显高于鼻腔侧和唇侧。结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高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程度均在术后前三个月较为明显,之后开始减慢趋于稳定,且移植骨桥吸收区域主要集中在腭侧区和牙槽嵴顶区。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经皮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伤椎植骨术(PPSF+BG)与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普仁医院骨科收治的56例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植骨分为2组:PPSF+BG组(采用微创经皮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伤椎植骨术,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50.6±8.4)岁;PPSF组(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49.3±8.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术后1、6、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间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PPSF+BG组伤椎前缘高度(19.5±0.9)mm高于PPSF组(18.2±1.3)mm、后凸cobb角7.1°±0.5°小于PPSF组8.1°±0.5°,ODI 11.1±2.9低于PPSF组19.5±1.6,术后6、12个月PPSF+BG组VAS评分低于PPS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伤椎植骨术和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前者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骨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骨缺损骨再生的成骨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骨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18、4.647、4.007、3.507,均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骨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5)。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成骨性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成骨能力提供足够骨量完成骨缺损的结构性重建。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采用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的7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0~70岁,平均39岁。术前常规行CT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基于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距骨后突以明确骨折块大小、数量和移位程度,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0~105 min,平均87.1 min。术后早期伤口均愈合良好,无神经、肌腱损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2个月。10~16周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未发现断钉、骨不连和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0~98分,平均87分。结论术前CT影像基于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可精确定位进钉点和进钉方向,用于踝后内侧入路术中有清楚显露、骨折易复位、置钉方便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vans跟骨外侧延长截骨术并联合切除治疗青少年距跟联合(TCCs)合并严重前足外展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自2014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1例(14足)青少年症状性TCCs合并严重前足外展畸形患者资料。男6例(8足),女5例(6足);双足3例,单足8例,左足7例,右足7例;年龄13~17岁,平均15岁。所有患者均采取TCCs切除后行Evans跟骨外侧延长截骨术。测量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负重正位X线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2跖列角(T-2MT),负重侧位X线距骨倾斜角(TH)、距骨-第1跖列角(T-1MT)。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足部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11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TCA由术前平均22.3°(20°~26°)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0.5°(8°~13°);T-2MT由术前平均17.6°(16°~20°)改善为末次随访时6.5°(5°~11°)。侧位X线TH由术前平均35°(25°~40°)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7.5°(16°~21°);T-1MT由术前平均15.5°(10°~22°)改善为末次随访时3.5°(2°~6°)。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平均56.5分(50~62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90.6分(75~95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0分(5~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2.0分(0~3分)。结论对于青少年TCCs合并严重前足外展畸形患者,联合切除后行Evans跟骨外侧延长截骨术可以有效纠正畸形,缓解症状,改善足部功能和影像学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联合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共收治胫骨骨不连15例,均为Gustilo III C型骨折术后骨不连,在受区获得较好的软组织覆盖后采取游离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联合自体髂骨移植进行治疗,其中6例骨膜瓣膝降动脉与胫前动脉分支吻合,6例与胫后动脉分支吻合,3例与胫前动脉主干进行Flow-through式吻合,膝降动脉伴行静脉与胫前或胫后动脉伴行静脉进行端端吻合。术后常规抗炎、抗凝、抗痉挛处理,逐步行功能锻炼。定期随访,每月行X线片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 29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14例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1例随访6个月,骨折仍未愈合。术后6个月,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价标准评定,优12例,良2例,差1例。15例患者中,14例均可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1例因骨折未愈合,不能够完成日常活动,根据Paley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评定,优2例,良12例,差1例。结论采用游离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联合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供区隐蔽,切取简单,骨不连愈合率高,治疗周期短,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