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鼻饲的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收治昏迷鼻饲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护理外科昏迷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出现、其他不良表现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后,有29例出现,占38.6%;有45例出现误食的情况,占60%;有20例出现了吸入性肺炎的情况,占26.6%。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后,10例出现,占13.3%;有12例出现误食的情况,占16%;有9例出现了吸入性肺炎的情况,占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咳嗽有16例,占21.3%;13例出现呼吸困难,占17.3%;6例有胸痛的表现,占8%;5例出现心悸表现,占6.6%。对照组患者出现咳嗽有43例,占57.3%;36例出现呼吸困难,占48%;21例有胸痛的表现,占28%;18例出现心悸表现,占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对照组为57.3%,实验组为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处理外科昏迷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降低了情况,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广大医务人员借鉴。

  • 标签: 神经外科 鼻饲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管理措施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分析鼻饲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该院的80例神经外科昏迷患者,根据颅压情况分为实验组(n=49)与对照组(n=3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之上行护理管理措施。分析比较鼻饲的原因,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护理颅压的措施情况。结果鼻饲的危险原因有患者胃管粗细及插入深度、腹胀、鼻饲方式以及卧床体位等。通过不同护理手段,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得分为83.73分,具体:躯体症状得分19.11分,自理能力得分20.36分,心理状况得分20.96分,社会关系得分23.30分;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得分为88.02分,具体:躯体症状得分20.36分,自理能力得分22.22分,心理状况得分21.36分,社会关系得分24.06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措施显著改善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时应注意胃管粗细及插入深度、腹胀、鼻饲方式以及卧床体位等避免发生鼻饲,对患者进行二次伤害。

  • 标签: 鼻饲反流误吸 昏迷 护理手段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高危患者主要照顾者对预防了解的知信行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高危患者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7—12月浙江省宁波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高危患者主要照顾者232名,采用住院患者照顾者预防知信行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分析预防知信行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94.83%。220名主要照顾者的预防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31.41±9.99)、(45.83±5.19)、(40.57±8.92)分。相关分析显示,照顾者预防知识与态度呈正相关(r=0.425,P<0.01),知识与行为呈正相关(r=0.554,P<0.01),态度与行为呈正相关(r=0.472,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性别、与患者关系、有无照顾经历、照顾年限、是否接受过培训的照顾者预防知识和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与患者关系、照顾年限、是否接受过培训的照顾者预防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照顾经历、是否接受过培训是照顾者预防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73、-0.181、-0.337;P<0.05);年龄是照顾者预防态度水平的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79,P<0.01)。结论高危患者主要照顾者对预防的态度良好,行为呈中等水平,而知识水平有待改善。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无照顾经历、未培训、非中年照顾者的预防照护。

  • 标签: 横断面研究 误吸 照顾者 预防 知识 态度 行为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气管切开术主要用于因呼吸衰竭需要进行长期的机械通气和存在气道问题的患者。人工气道能开放下呼吸道辅助通气、供氧,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但经常有争议气管切开是否会增加上呼吸道并发症的风险。本文综述了气管切开后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气管切开 隐性误吸 微误吸
  • 简介:摘要胃食管病及其并发症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胃食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医师对这类疾病的认识逐渐提高。腹腔镜抗手术已成为治疗胃食管病的主要外科手段,其疗效得到广泛认可。目前我国开展胃食管病腹腔镜抗手术已有10余年,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快速发展,在全世界该领域提供了中国证据。我国胃食管病抗外科亦面临挑战和机遇,如何全面推广腹腔镜抗手术、培养专业临床医师、提升手术疗效是我国胃食管病抗外科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和团队经验,回顾我国胃食管病抗外科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抗反流 外科手术 现状 展望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对重症肠内营养患者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重症肠内营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将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的5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的50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情况、营养指标以及热卡达标率。结果实施基于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营养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热卡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重症肠内营养患者发生率,提高营养水平和热卡达标率,为患者获取优质预后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误吸风险分层 重症肠内营养 误吸 营养指标 热卡达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性哮喘(RA)与典型胃食管病(TGERD)患者相关参数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同期行胃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和24 h pH-阻抗监测检查的120例胃食管病(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症状相关性指数将GERD患者分为RA组和TGERD组,每组各60例,比较2组性食管炎(RE)评分、胃镜下食管裂孔疝表现、胃食管阀瓣Hill分级评分、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DeMeester积分和次数等相关参数。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TGERD组和RA组RE评分、胃食管阀瓣Hill分级评分[0.0分(0.0分,1.0分)比0.0分(0.0分,1.8分)、3.0分(2.0分,3.0分)比3.0分(2.0分,3.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组UES压力<34 mmHg(1 mmHg=0.133 kPa)检出率高于TGERD组[41.7%(25/60)比23.3%(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P=0.032)。RA组UES压力低于TGERD组[51.7 mmHg(23.6 mmHg,70.1 mmHg)比62.0 mmHg(37.4 mmHg,77.4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5,P=0.035)。TGERD组和RA组HREM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组DeMeester积分≥14.7分、酸暴露时间百分比≥4.5%和总次数≥73次的检出率均高于TGERD组[分别为41.7%(25/60)比23.3%(14/60)、40.0%(24/60)比21.7%(13/60)、38.3%(23/60)比20.0%(1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46、4.728、4.881,P均<0.05)。RA组总次数和弱酸性气体次数均多于TGERD组[60次(43次,98次)比52次(34次,69次)和12次(6次,21次)比9次(3次,1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3、-2.053,P均<0.05)。TGERD组和RA组24 h pH-阻抗监测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UES压力过低、食管酸暴露异常和次数特别是弱酸性气体次数增多可能更易诱发RA。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哮喘 胃镜 高分辨率测压 pH-阻抗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食管病(GERD)对咽喉性疾病(LPRD)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咽喉嗓音外科就诊的具有LPRD症状的141例患者资料,男性118例,女性23例,年龄28~75(56.72±10.04)岁。被纳入的患者同时进行24 h下咽食管腔内多通道阻抗pH(24 h-HEMII-pH)监测、多时点唾液胃蛋白酶检测、症状指数(RSI)和流体征评分(RFS)量表评估。24 h-HEMII-pH监测结果中有一次咽喉部事件作为LPRD的诊断标准,24 h记录食管下段pH<4.0的时间大于4.0%或DeMeester评分>14.7作为GERD的诊断标准。其中,LPRD和GERD均为阳性的患者被划分为L&G组,LPRD阳性而GERD阴性的患者被划分为IL组,LPRD阴性而GERD阳性的患者被划分为IG组,LPRD和GERD均为阴性的患者被划分为N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唾液胃蛋白酶检测的差异。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24 h-HEMII-pH结果,116例(82.3%)患者被诊断为LPRD,45例(31.9%)患者被诊断为GERD,其中IL组有82例(58.2%),L&G组有34例(24.1%),IG组有11例(7.8%),N组有14例(9.9%)。基于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共有106例患者结果为阳性,L&G组的总唾液胃蛋白酶检测阳性率(94.1%)、晨起检测的阳性率(70.6%)均显著高于IL组(75.6%,26.8%)、IG组(63.6%,27.3%)和N组(35.7%,28.6%),χ2值分别为19.01和20.81,P值均<0.001。L&G组患者的RSI评分(14.0)显著高于IL组(7.0)、IG组(1.0)和N组(0),H=52.26,P<0.001。L&G组和IL组在R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2,P>0.05)。结论合并GERD使LPRD患者的临床症状更明显,唾液胃蛋白酶检测阳性率更高。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咽喉反流性疾病 24 h下咽食管腔内多通道阻抗pH监测 酸反流 唾液胃蛋白酶
  • 简介:摘要内镜下抗黏膜切除术是一项新兴的、安全有效的内镜下胃食管病治疗方法。由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存在不良反应,而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因此对于症状顽固的质子泵抑制剂难治性胃食管病患者,抗黏膜切除术是很好的选择。该方法因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及手术简便,最有希望成为标准化的内镜下胃食管病治疗手段。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 内镜下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对2例明确诊断咽喉性疾病患者行内镜抗黏膜切除术,术前、术后进行咽喉症状指数评分、流体征评分、咽部pH监测、胃镜检查。对比术前、术后结果,上述评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咽喉反流性疾病 抗反流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腹腔镜抗手术的48例胃食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平均手术时间(114±39)min,平均术中出血(28±2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4±1.6)d。16例患者行Nissen手术,32例患者行Dor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自觉改善率在90%,胃食管病自评量表评分平均总分下降占77%,主要体现在烧心、反酸、恶心以及睡眠障碍症状的缓解。腹腔镜下抗手术治疗胃食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食管病是由胃内容物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胃食管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胃食管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新技术的出现,为食管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心理干预 药物治疗 内镜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GERD患者立位、卧位和餐后2 h的参数,探讨不同体位和餐后2 h各参数诊断GERD的临界值及其灵敏度、特异度。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原南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GERD患者200例(GERD组)和非GERD患者61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胃食管病问卷(GERDQ)评分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食管高分辨率测压、24 h食管pH联合阻抗监测,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与组内立位、卧位和餐后2 h相关参数。绘制GERD患者立位、卧位和餐后2 h参数的ROC曲线,确定其诊断GERD的临界值及其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对照组卧位酸患者比例高于GERD组[41.0%(25/61)比8.5%(1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3,P<0.01)。对照组患者立位酸时间、酸次数、酸暴露时间(AET)、最长时间、弱酸次数均高于卧位[6.00 min(2.00 min,13.50 min)比0.00 min(0.00 min,1.50 min)、16.00次(8.00次,27.00次)比1.00次(0.00次,3.00次)、0.90%(0.33%,1.88%)比0.00%(0.00%,0.30%)、2.00 min(1.00 min,4.00 min)比0.00 min(0.00 min,1.00 min)、7.00次(3.00次,11.00次)比1.00次(0.00次,2.0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5.43、6.61、5.06、3.58、6.24,P均<0.01)。GERD组患者立位酸时间、酸次数、AET、最长时间、长次数、弱酸次数均高于卧位[51.00 min(31.00 min,86.75 min)比8.00 min(1.00 min,42.00 min)、60.00次(48.00次,83.75次)比6.00次(2.00次,19.50次)、7.30%(3.90%,12.10%)比1.50%(0.20%,6.50%)、7.00 min(4.00 min,12.00 min)比4.00 min(1.00 min,17.00 min)、1.00次(0.00次,3.00次)比0.00次(0.00次,2.00次)、7.00次(3.00次,12.00次)比0.00次(0.00次,1.0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92、11.22、6.90、2.56、5.11、11.76,P均<0.05)。对照组和GERD组患者餐后2 h酸时间、酸次数、AET、最长时间和弱酸次数分别为3.00 min(2.00 min,9.00 min)、10.00次(5.00次,18.00次)、0.90%(0.40%,1.98%)、1.00 min(0.00 min, 3.00 min)、4.00次(1.50次,8.50次)和28.50 min(15.00 min, 54.75 min)、35.00次(24.00次,52.00次)、8.30%(4.32%,15.83%)、6.00 min(3.00 min, 11.00 min)、4.00次(2.00次,7.25次),均高于同组卧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30、6.33、5.50、3.40、5.71和3.76、9.21、5.76、1.97、10.46,P均<0.05)。200例GERD患者中,125例在24 h食管pH联合阻抗监测过程中有症状记录,立位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卧位[89.6%(112/125)比65.6%(8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1,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立位酸时间预测GERD的准确度最高,AUC值为0.94,临界值为24.5 min,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0%和95.08%;立位酸次数、立位AET预测GERD的准确度次之,AUC值均为0.93,立位酸次数临界值为39.5次,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00%和95.08%,立位AET临界值为2.75%,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0%和93.33%。餐后2 h AET预测GERD的AUC值为0.91,临界值为4.60%,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49%和95.00%。结论GERD和非GERD患者均以立位多见,尤其在餐后2 h内。立位酸时间、酸次数、AET和餐后2 h AET对GERD的诊断价值较高,AUC值均>0.90,可作为分析、诊断GERD更全面的依据。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24 h食管pH联合阻抗监测 立位反流 卧位反流 餐后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声带息肉患者症状指数量表(RSI)评分、流体征量表(RFS)评分、食管动力检测及其与咽喉的相关性,为临床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江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带息肉患者100例声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应用RSI、RFS评分初步诊断咽喉情况,监测食管动力分段特点及上下括约肌压力,分析患者RSI、RFS评分、食管动力检测及其与咽喉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35.00%患者RSI评分>13分,30.00%患者RFS评分>7分。观察组RSI评分[(24.17±1.14)分]和RFS评分[(17.59±1.5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28±0.12)分、(4.28±0.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7.344、86.742,均P<0.05)。观察组上括约肌松弛恢复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食团内压明显大于对照组,下括约肌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73、4.660、2.186、4.977,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RSI评分与咽喉异物感、持续清嗓、鼻涕倒流或痰多呈正相关(r=0.640、0.649、0.507,均P<0.05),RFS评分与喉室消失、后连合增生、声带水肿呈正相关(r=0.742、0.516、0.547,均P<0.05)。结论声带息肉患者RSI、RFS评分与咽喉呈正相关,且部分声带息肉患者食管上下括约功能、结构存在一定障碍,存在咽喉情况,因此可将三者联合应用于诊断咽喉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声带 息肉 胃食管反流 食管活动障碍 食管pH监测 食管括约肌,上段 食管括约肌,下段 松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神经外科ICU患者防治与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相关机构网站及数据库等关于神经外科ICU患者防治与管理的相关证据,包括指南、共识系统评价及RCT等,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语种不限。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9篇临床实践指南、8篇专家共识、13篇Meta分析/系统评价和10篇RCT研究,对其进行汇总提取,形成包括10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的最终版防治与管理最佳证据。结论医护人员应在风险早期评估,人工气道管理、体位管理、肠内营养管理、镇静镇痛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应用最佳证据,降低神经外科ICU患者发生率。此外,医院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形成跨专科合作团队,加强对的预防与管理工作。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医学 循证护理 误吸 防治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喉对会厌囊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电子喉镜检查的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会厌囊肿患者79例(会厌囊肿组),男29例、女50例,年龄(50±12)岁;会厌正常者91例(对照组),男40名、女51名,年龄(47±10)岁。咽喉的判定采用症状指数(RSI)量表、流体征评分(RFS)量表(RSI>13分和/或RFS>7分)。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咽喉、辛辣饮食、职业暴露纳入单因素分析,分析会厌囊肿的影响因素;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会厌囊肿组患者中存在咽喉38例(48.10%,38/79),对照组中存在咽喉19例(20.88%,19/91)。单因素分析显示,咽喉、吸烟、辛辣饮食、职业暴露是会厌囊肿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06、8.89、9.83、9.60,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咽喉(优势比=2.307,95%可信区间:1.104~4.820)及辛辣饮食(优势比=2.414,95%可信区间:1.241~4.698)为会厌囊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咽喉和辛辣饮食是会厌囊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会厌囊肿的发生,应积极治疗咽喉

  • 标签: 会厌囊肿 咽喉反流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食管动态监测是目前诊断GERD的金标准。准确的诊断需要建立在规范的操作之上,为提高食管监测的操作质量,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大中华区胃肠动力联盟牵头制定本操作规范。本指南制定过程中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检索、讨论,并召开专家研讨会,确定指南的内容。本指南涉及食管监测的适应证、禁忌证、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报告发放。

  • 标签: 诊疗准则 食管动态反流监测 操作 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糜烂性胃食管病(NERD)、高敏感(RH)和功能性烧心(FH)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三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内镜检查无异常的持续烧心患者64例,包括NERD患者26例(NERD组)、RH患者12例(RH组)和FH患者26例(FH组)。比较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有无食管裂孔疝、PPI治疗效果、就诊前1个月内胃食管相关症状评分和发生率,以及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FD)、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的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性差异法、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NERD组、RH组和FH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有无食管裂孔疝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NERD组的BMI高于FH组[(23.74±3.10) kg/m2比(21.26±2.75)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6,P=0.003);NERD组的PPI治疗有效率高于RH组和FH组(分别为19、4、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28、5.042,P=0.020、0.025)。NERD组上腹烧灼感症状评分和发生率均低于FH组[0分(0分,0分)比0分(0分,5分)、7.7%(2/26)比38.5%(1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56,P=0.006; χ2=6.933,P=0.008);NERD组、RH组和FH组烧心症状评分和胸痛、、癔球症、咽喉部烧灼感、咳嗽、上腹痛、早饱或餐后饱胀感、嗳气、恶心呕吐症状评分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ERD组、RH组和FH组重叠FD、重叠PD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FH组重叠EPS发生率高于NERD组[46.2%(12/26)比11.5%(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9,P=0.013)。结论NERD、RH和FH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PPI治疗反应和是否重叠EPS两个方面,FH重叠EPS发生率较高进一步强化了功能性胃肠病存在共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假说。

  • 标签: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高敏感 功能性烧心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