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技术应用,与内部控制开展方法两方面,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内审控制工作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内部控制,运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有效措施,可以作为固定资产强化管理中的参照方案,帮助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财务资金损耗。
简介:摘要目的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术后使用密闭式负压引流系统引流治疗ITFs的效果具有临床不确定性,此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研究应用PFNA固定治疗ITFs术后防止负压引流系统是否对患者有益。方法对60例符合纳入标准应用PFNA固定治疗的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决定是否在术后安放负压引流装置。在术后第4、10、90天测量视觉模拟量表(VAS),对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宽度、伤口状况和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总失血量和输血量。结果引流组的总失血量(579.1±236.71 mL)大于非引流组的总失血量(427.8±239.77 mL;P=0.01);引流组的输血量(443.33±176.30 mL)大于非引流组的输血量(307.83±155.42 mL;P=0.01);与非引流组(1.7±0.72)相比,引流组术后4 d的VAS评分更高(2.3±0.6,P=0.02)。两组在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伤口感染和血肿、住院时间或在转诊后各时间点并发症总例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TFs行PFNA治疗的患者中,引流组的输血需要量和总失血量均高于非引流组;此外引流装置可能对术后伤口状况没有短期益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折内固定术后6周内出现骨折相关感染(FRI)后保留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1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1例骨折术后6周内发生FRI并接受保留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61例,女20例;年龄11~73岁,平均51岁。患者入院后接受细菌培养、彻底清创、负压吸引、软组织修复重建、局部及静脉使用抗生素等方法治疗。如感染累及关节,行关节腔清理并引流。定期复查所有患者感染控制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如将内固定保留至骨折愈合认定为治疗成功,骨折愈合前内固定拆除认定为治疗失败。从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骨折类型(开放性、闭合性)、是否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是否为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A)感染、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否为大肠杆菌感染、是否两种细菌感染、是否细菌培养阴性、感染是否为早期(2周内)、是否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中分析治疗失败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30个月(6~84个月)随访。62例(76.5%)患者在控制感染并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获得骨折愈合。其中2例患者使用了Masquelet技术处理骨缺损,11例使用了肌瓣或皮瓣技术重建软组织覆盖,2例存在窦道的患者通过抗菌药物和换药达到骨折愈合。19例失败中,有1例因感染无法控制而截肢;剩余18例患者均拆除内固定改外固定,其中有3例患者使用了Masquelet技术获得最终骨愈合,7例患者使用骨搬运技术获得最终骨愈合,3例患者使用皮瓣技术重建软组织覆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开放性骨折以及2周以上的FRI是保留内固定失败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对于骨折内固定术后6周内发生FRI的患者,如内固定仍稳定有效,可首先尝试保留内固定。对于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在彻底有效清除的条件下尽早行肌瓣或皮瓣手术,可有效控制感染并有助于骨折愈合。开放性骨折病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2周以上的FRI是保留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腰固定联合内置固定架(INFIX)+钢板固定治疗Tile C3型骨盆骨折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 2019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4例Tile C3型骨盆骨折肥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14~46岁[(37.1±8.9)岁]。体重指数28.0~38.6 kg/m2[(30.7±3.4)kg/m2]。均采用先后环髂腰固定,再前环INFIX+钢板固定的手术方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肢疼痛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改善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3.5±4.0)个月]。手术时间为4~10.5 h[(6.9±2.3)h],术中出血量为800~2 200 ml[(1 071.4±357.4)ml]。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2~32周[(19.1±5.9)周]。术前VAS为(8.2±1.0)分,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9±0.8)分、(3.9±0.9)分、(3.0±0.8)分、(1.9±1.1)分(P均<0.01)。末次随访Matta标准评价:优10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8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9%。下肢静脉血栓1例,抗凝治疗后效果良好。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INFIX取出后逐渐恢复。结论髂腰固定联合INFIX+钢板固定治疗Tile C3骨盆骨折肥胖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疼痛减轻,骨盆复位及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一种用于枕颈不稳行前路枕颈固定的斜坡固定钢板,并与后路枕颈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对比分析。方法对40具成人颅颈段干骨和30例健康志愿者颅颈段CT扫描图像进行相关参数测量,以此为基础研制斜坡固定钢板。采用8具新鲜成人颈椎(C0~C3节段)模拟以下状态后进行生物力学测试:①完整状态;②完整状态+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前路行斜坡至C2固定);③损伤状态;④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⑤损伤+后路枕颈固定(后路行枕骨板钉、C1和C2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在枕骨、C1和C2椎体上连接固定红外线标志点,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志点运动,分析C0~C2节段间角度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比较不同的固定方式对枕颈区各节段ROM分布的影响。结果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后C0~C2节段ROM为前屈1.7°、后伸1.2°、侧弯2.8°、旋转4.3°,较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在前屈(q=4.68,P=0.055)、后伸(q=0.39,P=0.992)以及侧弯(q=1.25,P=0.814)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旋转方向上活动范围更大(q=5.08,P=0.035)。以上两种固定状态下在屈伸(q=1.94,P=0.554)、侧弯(q=1.79,P=0.611)及旋转(q=2.14,P=0.478)方向NZ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损伤+斜坡固定钢板状态下C1,2节段ROM占总体C0~C2 ROM比例分别为28%、25%、34%和56%,而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下其占比分别为59%、53%、42%和71%。结论斜坡固定钢板固定能提供较好的枕颈区力学稳定性,可作为枕颈区不稳的一种可选择内固定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髓内钉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诊治的7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疗效、并发症;出院后6个月,观察比较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与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低(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较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3%(6/45)]低于对照组[33.3%(10/30)],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F-36评分较高(P<0.05)。结论髓内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比较,近期疗效相似,但愈合时间短于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患者预后优于钢板内固定。
简介:摘要目的改进腹腔引流管固定方法,减少管道相关不良事件。方法选取3M棉质纺织物肤色压敏感胶带材料剪裁特定形状用于管道固定,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病区2018年7—12月腹部术后留置唯朗®分体式多功能腹腔引流管患者9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7例,观察组采用双环固定贴固定,对照组采用工字贴固定。比较2组固定贴剪裁时间;两种固定贴粘贴时间;更换固定贴次数;管道固定相关不良事件;患者管道牵拉感疼痛分值。结果护理工作量比较,单次固定贴剪裁时间,观察组(6.27 ± 1.07)s,对照组(11.04 ± 0.91)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3.457,P<0.05)。人均固定贴使用个数观察组(1.10 ± 0.31)个,对照组(2.32 ± 0.47)个,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4.896,P<0.05);管道牵拉疼痛分值≥4分例数,观察组0例,对照组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690,P=0.017)。结论双环固定贴固定唯朗®分体式多功能腹腔引流管更加牢固,安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微型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96.77%,30/31)高于对照组(74.19%,23/31),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与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可缩短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及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长治市北大医疗潞安医院收治的单后踝关节骨折患者112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56例。观察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采用螺钉内固定。回顾性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观察组(t=7.765、4.402、4.667,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7.84±3.11)周,少于对照组的(11.49±2.29)周,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92.57±5.06)分,高于对照组的(56.87±8.54)分,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关节骨折较螺钉内固定术后康复进程快,且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外固定分期序贯与切开内固定治疗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本课题组收治的61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内外固定分期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和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组(内固定组)。序贯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8~65岁;骨折OTA分型:C1型4例,C2型8例,C3型14例;闭合性损伤7例,开放性损伤19例。内固定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19~64岁;骨折OTA分型:C1型6例,C2型13例,C3型16例;闭合性损伤21例,开放性损伤14例。术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患侧较健侧踝关节减少的活动度。结果序贯组和内固定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软组织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序贯组和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15.4%(4/26)和17.1%(6/35)]、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7.4±4.3)个月和(6.5±3.2)个月]、骨不连发生率[7.7%(2/26)和8.6%(3/35)]、AOFAS的踝-后足评分[(71.7±29.4)分和(74.4±19.5)分]和SF-36(83.1±9.9和83.8±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较健侧踝关节减少的活动度(34.6°±7.2°)显著大于内固定组(23.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2年(26.0°±11.1°和21.8°±1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外固定分期序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内外固定分期序贯治疗可能更适应于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部钢板固定系统(HPS)与经典锚钉缝线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1.7±11.3)岁;采用HPS固定治疗。B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为(60.0±10.5)岁;采用锚钉缝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9.4±10.8)min]显著短于B组患者[(66.5±1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2±1.8)、(12.1±2.4)周,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分别为(0.85±0.12)、(0.91±0.1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年屈膝角度(124.5°±14.6°)及膝关节Bostman功能评分[(29.3±3.5)分]显著优于B组患者[(113.2°±11.1°)、(26.2±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2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结论与经典锚钉缝线固定比较,HPS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块的固定更牢固,手术时间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在成人急诊科危重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双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布加寸带固定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98例作为试验组,采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法。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程度、口腔清洁程度、面部皮肤过敏及损伤情况、舒适度情况。结果试验组气管移位率为轻度11.2%(11/98),中度5.1%(5/98),对照组为轻度24.2%(15/62),中度14.5%(9/62),重度6.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021,P<0.01);面部皮肤过敏及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1%(6/98),0,对照组为24.2%(15/62),11.3%(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4.48,P<0.01)。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1.05 ± 1.01)分,对照组为(2.10 ± 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920,P<0.01)。结论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应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其视觉美观,且牢固性、舒适性好,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合式桥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儿童四肢干骺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组合式桥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的16例儿童干骺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为8~14岁,平均11.0岁。骨折部位:肱骨近端4例,股骨远端3例,胫骨近端3例,胫骨远端6例;骨折按Salter-Harris分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8 d,平均5.3 d。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16例儿童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Nee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均为优;6例股骨远端骨折或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美国特种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1例;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Bair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1例。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断钉、断棒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组合式桥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儿童干骺端骨折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儿童干骺端骨折的一种可选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外固定股骨近端接骨板(PFP)及锁定加压接骨板(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及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且完整随访的2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2.3岁(27~65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8例,缺血型3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3个月(9~13个月),骨折手术均采用髓内固定(PFNA):闭合复位10例,切开复位11例(其中钢丝捆扎8例)。骨不连均采用髓外固定(PFP+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4个月(10~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骨不连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2个月(4~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再次行清创术。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5.7分(84~92分)。结论PFP接骨板能够有效纠正内翻畸形并坚强固定,LCP接骨板+皮质骨结构植骨能够提供内侧力学支撑,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能够有效增加头钉孔道内骨量,增加近端螺钉的把持力。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在成人急诊科危重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双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布加寸带固定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98例作为试验组,采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法。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程度、口腔清洁程度、面部皮肤过敏及损伤情况、舒适度情况。结果试验组气管移位率为轻度11.2%(11/98),中度5.1%(5/98),对照组为轻度24.2%(15/62),中度14.5%(9/62),重度6.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021,P<0.01);面部皮肤过敏及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1%(6/98),0,对照组为24.2%(15/62),11.3%(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4.48,P<0.01)。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1.05 ± 1.01)分,对照组为(2.10 ± 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920,P<0.01)。结论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应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其视觉美观,且牢固性、舒适性好,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