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病胸腔镜手术中转开胸原因及胸腔镜手术中并发症。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进行胸腔镜手术的766例肺囊性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8例,女298例,中位手术年龄14个月(1~188个月),统计其中转开胸的原因及手术并发症。结果76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全胸腔镜手术738例,胸腔镜中转开胸手术28例,中转开胸率3.7%(28/766)。中转开胸原因包括:(1)病灶暴露不清占10.7%(3/28);(2)病灶的血管及气管暴露不清腔镜手术困难占60.7%(17/28);(3)术中出现并发症占7.1%(2/28);(4)有复杂合并症需同期手术占7.1%(2/28);(5)人工气胸不耐受占14.3%(4/28)。术中并发症出血占0.9%(7/766),淋巴漏占0.1%(1/766),气管损伤占0.3%(2/766)。术后随访1~102个月,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中转开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根据患儿病情、术者经验和麻醉情况综合分析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病情、手术医生的经验、手术入路、规范操作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再次正中开胸行孙氏手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接受再次正中开胸的孙氏手术的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45.4±12.7)岁。首次正中开胸手术的病因包括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瘤、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再次手术的指征残余主动脉夹层瘤样扩张,直径超过55 mm、主动脉瘤扩张、新发A型主动脉夹层,吻合口漏及假性动脉瘤。手术均在全麻,正中开胸下完成,顺行性单侧或双侧脑灌注完成支架象鼻置入和弓部替换手术。结果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5例(9.1%,5/55),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呼吸功能衰竭、脑部并发症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除死亡病例外,术后脑部并发症2例(2/50,4%),脊髓损伤(一过性截瘫)5例(5/50,10%);呼吸机辅助14~42 h,中位时间17 h,8例(8/50,16%)超过48 h;肾功能衰竭需要替代治疗2例。完成随访45例(90%),随访(25.9±11.2)个月(10~47个月),期间因脑并发症死亡1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4例,行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结论再次正中开胸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治疗复杂弓部病变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技术在胸大肌肌瓣修复开胸术后胸骨裂开创面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的应用内窥镜取胸大肌肌瓣修复开胸术后胸骨裂开创面10例。对伤口进行扩创处理,彻底清除坏死软组织、死骨,必要时取出固定胸骨的钢丝后,创面给予3%过氧化氢溶液及0.9%氯化钠溶液反复大量交替冲洗,行负压吸引治疗。5~7 d后去除负压装置,根据创基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负压治疗,待创基肉芽组织新鲜,以胸肩峰动脉为蒂,设计胸大肌肌瓣。内窥镜直视下取合适创面大小的胸大肌肌瓣,确保胸肩峰动脉的胸支血管束为该肌瓣的轴心位置,旋转填塞于创面死腔,周围皮肤组织直接拉拢缝合覆盖肌瓣。术后对患者进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加强术区换药及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缝合线张力情况、引流管通畅情况、引流液有无浑浊及创面渗血的多少,同时观察皮瓣血运、有无红肿、温度及色泽变化。术后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瘢痕增生问题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患者缝合线张力适中,引流管引流通畅,引流出少量血性渗液,皮瓣血运良好,皮温正常,无红肿及明显渗血或分泌物存在。患者出院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良好,仅开胸部位存在1条线性的手术切口瘢痕。无血肿、坠积性肺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应用内窥镜技术取胸大肌肌瓣修复开胸术后胸骨裂开创面,术中患者创伤小,可视性好,止血充分,疗效显著,患者恢复快,预后良好,是修复胸骨裂开创面一种简单且有效的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外科开胸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烦燥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进行胸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489例,于术后麻醉复苏期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烦躁症状,同时记录其治疗、麻醉情况及疼痛程度,开展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89例患者中,共计181例患者于麻醉复苏期出现烦躁症状,发生率为37.01%,患者烦躁评分为(2.23±0.17)分,以患者麻醉复苏期出现烦躁症状为因变量,以相关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尿道刺激、气管导管、麻醉药物残留、催醒等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出现麻醉复苏期烦躁现象(均P<0.05)。结论胸外科开胸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烦燥主要受疼痛、尿道刺激、气管导管、麻醉药物残留、催醒等因素影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镇痛护理、气管导管护理、尿管护理及麻醉护理干预等措施,避免烦躁现象的发生。
简介:摘要肺癌是目前全球病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文中病例患者为左下肺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范围大;合并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其中两支冠状动脉狭窄严重,回旋支近段狭窄约90%,右冠状动脉近段狭窄约80%;术前存在中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该患者病情复杂,围手术期管理难度大,术前经过详细评估,术中采用预防心肌缺血、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等措施,最终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患者平稳出院。总结该病例经验,以期为肺癌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开胸手术与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胶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龄(65.25±5.39)岁,年龄范围为41~72岁。按照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开胸组(n=37)与胸腔镜组(n=43),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下床活动时间、引流量、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术后并发症(伤口出血、肺不张及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胸腔镜组下床活动时间[(1.06±0.43)d]较开胸组[(3.67±1.09)d]短,引流量[(254.46±17.54)ml]、引流时间[(2.19±0.45)d]及住院时间[(6.23±1.15)d]较开胸组[(510.93±30.56)ml、(6.47±2.40)d、(10.89±1.08)d]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术后的IL-6[(5.12±0.89)μg/L]、IL-8[(5.81±0.92)μg/L]及IL-10[(4.79±0.23)μg/L]水平较术前[(2.69±0.67)μg/L、(2.89±0.91)μg/L、(2.29±0.29)μg/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术后与术前的IL-6、IL-8及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5%(1/43)]较开胸组[16.2%(6/3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开胸手术比较,采用电视胸腔镜治疗肺癌的患者可获得更好的围术期指标,不易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期间不同麻醉深度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维持深度麻醉,即脑电双频指数(BIS)为36~45,B组维持中度麻醉,即BIS为46~55,C组未行BIS监测。比较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即刻(T1)、单肺通气60 min(T2)、缝皮结束即刻(T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应激指标皮质醇及血糖的变化情况。结果T1、T2、T3时刻A组的血糖浓度分别为(5.28±0.49)mmol/L、(5.34±0.49)mmol/L、(5.40±0.47)mmol/L,皮质醇浓度分别为(142.75±31.45)ng/ml、(181.36±19.62)ng/ml、(153.81±33.92)ng/ml;B组的血糖浓度分别为(5.63±0.35)mmol/L、(6.06±0.19)mmol/L、(5.79±0.44)mmol/L,皮质醇浓度分别为(168.45±31.16)ng/ml、(171.09±25.28)ng/ml、(159.39±18.77)ng/ml;C组的血糖浓度分别为(6.35±0.56)mmol/L、(7.04±0.26)mmol/L、(6.17±0.54)mmol/L,皮质醇浓度分别为(191.13±46.00)ng/ml、(283.25±30.07)ng/ml、(183.01±19.71)ng/ml。C组T1、T2、T3时刻的血糖及皮质醇浓度均较A、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T1时刻的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1、T2、T3时刻的MAP分别为(69±5)mmHg(1 mmHg=0.133 kPa)、(67±6)mmHg、(75±7)mmHg,B组分别为(80±8)mmHg、(79±4)mmHg、(84±9)mmHg,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组T1、T2、T3时刻的心率、MAP与各自T0时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T1、T2时刻的心率、MAP与T0时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应行BIS麻醉深度监测,并使之维持于46~55,这不仅可抑制应激反应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次心脏开胸手术后并发症和在院病死率,探讨二次开胸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实施心脏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信息。根据是否行二次开胸手术分为二次手术组和首次手术组,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匹配后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在院病死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各纳入146例患者。术中指标方面,二次开胸组体外循环时间[(141.48±47.88)min对(105.31±33.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7.0(70.5,113.3)min对71.5(53.0,92.0)min]、ICU停留时间[2(1,4)天对2(1,2)天]、术后胸腔引流量[750.0(460,1300)ml对610(410,840)ml]、术后输悬浮红细胞[0(0,3.5)U对0(0,2)U]明显增加(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二次开胸组术后低氧血症[15(10.3%)对6(4.1%)]、急性肾损伤[10(6.8%)对0(0)]、术后感染[24(16.4%)对4(2.7%)]、脑部并发症[7(4.8%)对1(0.7%)]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两组间在院病死率[7(4.8%)对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心脏开胸手术时间更长,术后恢复更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但不提高在院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降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择期拟行胸科手术且需要单肺通气的患者175例,性别不限,年龄≥55岁,预计手术时间≥2 h。于麻醉诱导前开始持续监测rScO2至拔除气管插管后结束。采用全麻、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或全麻联合局部神经阻滞。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和麻醉手术史、手术类型、麻醉方式、麻醉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不良事件(低氧血症、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发生情况。根据单肺通气期间是否发生rScO2降低(rScO2绝对值小于65%或较基础值降低大于20%),将患者分为2组:rScO2降低组和rScO2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单肺通气期间rScO2降低的危险因素。结果有107例患者单肺通气期间发生了rScO2降低,发生率为6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氧血症是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rScO2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是rScO2降低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低氧血症是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rScO2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是其保护性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术后均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进行术后镇痛,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 h内,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先上升后下降,且观察组术后4、8、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35%,12/62)与对照组(29.30%,17/5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54%(58/62),高于对照组的74.14%(43/58),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全身麻醉开胸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显著,患者心血管系统平稳,使用后不良反应较少,且满意度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经胸肺部超声(TLUS)评分法对间质性肺疾病(IL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免疫内科住院怀疑为ILD的50例患者采用高分辨率CT(HRCT)与TLUS进行检查,所得超声结果采用改良超声评分法与Buda超声评分法进行评估,分析改良超声评分法、Buda超声评分法与HRCT评分法对ILD的诊断效能,评价改良超声评分与Buda超声评分及HRCT评分的相关性,并评估两种超声评分方法在不同病情程度ILD间的差异。再以Warrick评分作为判断ILD严重程度的标准,采用ROC曲线对改良超声评分进行不同程度肺间质病变截点值的预测。结果①改良超声评分法、Buda超声评分法及HRCT评分法评估ILD的敏感性分别为92.3%、87.2%、97.4%,特异性分别为92.3%、87.2%、97.4%,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8(95%CI =0.941~1.000)、0.950(95%CI=0.892~1.000)、0.999(95%CI=0.994~1.000)。②改良超声评分值与HRCT评分值、Buda超声评分值呈强正相关(r=0.929、0.920,P<0.001);Buda超声评分值与HRCT评分值呈较强正相关(r=0.862,P<0.001)。③随着ILD严重程度的增加,改良经胸肺部超声评分值及Buda超声评分值均明显增加;在改良肺部超声方面,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ROC曲线计算改良超声评分预测轻度和重度肺间质病变临界值分别为34分(其敏感性100%,特异性87.5%,AUC=0.891,95%CI=0.686~1.000)和64.5分(其敏感性91.3%,特异性87.5%,AUC=0.954,95%CI=0.877~1.000)。结论改良超声评分法可反映肺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可用于半定量评估ILD。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18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腹手术组(86例)和胸腔镜手术组(97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实验室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开腹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多于胸腔镜手术组(t=8.400、47.754、10.236、7.531、8.117,P<0.05)。术后24、72 h,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术前(P<0.05)。胸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24 h和术后72 h的IL-6、IL-8、TNF-α和CRP水平低于同时间点开腹手术组(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χ2=0.705,P=0.401。开腹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47%,9/86)高于胸腔镜手术组(3.09%,3/97),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术后炎症反应较轻,且临床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肺占位合并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对肺占位伴胸部疼痛患者进行鉴别评估及判断,通过科学的预警机制、快速反应团队及多部门协作,第一时间为患者实施腔内隔绝术(EVGE),配合做好相应护理。结果先健支架置入后被立即隔绝,远端动脉血流通畅,无内瘘、截瘫、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将"预则立"的护理思维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善于发现临床中非常态状况,提高疑难急危重症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