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中食道患病率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因NCCP就诊的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例(52.94%),平均年龄为41.2±12.4;女性为40例(47.06%),平均年龄为43.3±10.9。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高分辨率食道测压和24 h动态食管pH监测。均值、标准差(SD)、范围、频率、百分比(如果连续和正态分布)和比例(如果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NCCP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酸反流43.53%,吞咽困难31.76%,烧心24.7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异常者占31.76%,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异常者占67.06%,动态pH监测异常者占34.76%。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联合24 h pH监测确定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病率为42.36%。基于食管测压检查23.53%的NCCP患者无效食管动力是NCCP最常见的病因。结论通过分析食管源性引起NCCP的病因,有助于临床医生排除其它导致胸痛的高危因素,并为其诊疗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食管体部收缩模式的差异。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46例NCCP患者,参考里昂共识意见和罗马Ⅳ诊断标准,结合胃镜检查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结果,最终纳入27例患者。将27例患者分为功能性胸痛组(12例)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组(15例),根据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数据[第1、2、3收缩节段(S1、S2、S3)的收缩波压力峰值、收缩波幅平均值、传送时间、对应传送的食管段长度、远端收缩积分(DCI)、S2与S3 DCI的比值]分析2组食管体部收缩模式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GERD组S3对应传送的食管段长度和传送时间均短于功能性胸痛组,DCI小于功能性胸痛组,S2与S3 DCI的比值大于功能性胸痛组[(5.69±0.55) cm比(6.61±0.99) cm、(3.45±0.49) s比(4.15±0.90) s、(798.88±354.70) mmHg·s·cm (1 mmHg=0.133 kPa)比(1 421.45±802.47) mmHg·s·cm、0.99±0.44比0.67±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2、2.249、2.308、-2.616,P均<0.05)。GERD组内S2对应传送的食管段长度长于S3[(7.02±1.40) cm比(5.69±0.55) cm],功能性胸痛组内S2传递时间短于S3[(3.29±0.80) s比(4.15±0.90)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3、-2.269,P均<0.05)。结论S3高幅收缩主要发生在功能性胸痛患者而不是GERD患者中,提示其对于鉴别功能性胸痛与GERD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急诊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80例患者平均分入研究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和参照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对比护理管理结果。结果:研究组无论抢救效率和效果、护理质量均高于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抢救效果和成功率。
简介:目的:探究急诊胸痛患者采取急诊护理流程对其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研究对象选取该时间段内本急诊接收的胸痛患者76例,通过电脑随机抽样方法予以分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常规组(n=38),(急诊护理流程)研究组(n=38)。对比2组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为36例(97.29%),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减少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而且能够使患者救治效果提升,值得临床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结应用结体外膜肺氧(ECMO)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进行治疗的PCI术后出现心源性休克的患者138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均分为ECMO、IABP联合进行治疗的对照组和采取在治疗基础上加强术后护理措施的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主要包括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再发心衰以及病死率等)、心电图疗效、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进行记录观察。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率、再发心衰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心电图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SCL-90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即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分、IABP再置入及急性肾损伤是患者病死的重要风险因素(P<0.05)。结论在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ECMO、IABP联合进行治疗,并且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护理措施,能够大幅度提高临床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从我院挑选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胸痛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1)和研究组(n=31),常规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研究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两组急诊抢救时间、进出急诊时间、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为(31.20±1.59)min、进出急诊时间为(40.13±2.40)min、住院时间为(10.47±1.23)d,常规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为(57.16±2.87)min、进出急诊时间为(57.82±3.16)min、住院时间为(14.84±2.49)d,研究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进出急诊时间、住院时间均要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45%,常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3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急性胸痛患者抢救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急诊抢救时间、进出急诊时间、住院时间,且很少出现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对急诊胸痛患者心理情绪改善的作用。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诊胸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措施。结果:在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方面,观察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分别为(52.31±2.62)、(39.81±2.13)、(51.30±2.65)、(40.18±2.63),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措施在急诊胸痛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心理情绪改善情况更好,对于护理人员的配合程度更高,保证了患者的生活水平,值得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合理且高效的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为老年急性胸痛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提供救治流程。方法通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等,初步拟定临床护理路径基本框架,选取来自全国的21名临床医疗、护理专家,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临床护理路径。结果2轮咨询问卷的回收率为100.00%、95.24%,专家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1.90%、45.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5、0.88,协调系数为0.23、0.30,经过2轮咨询最终构建了临床护理路径表。结论2轮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均较高,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符合统计学要求范围内,构建的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及可靠性。
简介:目的:观察面向急性胸痛病例基于风险管控开展院前急救护理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2023年就治于我院的急性胸痛病例50例为观察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急性胸痛病例划归为25例试验组、25例对照组,对照组遵循急性胸痛常规式院前急救法施护,试验组基于风险管控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急性胸痛病例院前急救时效性测评指标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面向急性胸痛病例基于风险管控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利于其院前急救时效性与安全性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胸痛患者采用降阶梯临床思维方式进行诊断对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急诊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救治的543例急性胸痛患者,根据诊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275例)与常规组(268例)。研究组中,男175例,女100例,年龄(52.4±20.0)岁,进行降阶梯思维方式管理;常规组中,男156例,女112例,年龄(53.5±21.0)岁,按照传统急诊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急诊科医疗花费、诊断准确率、病死率及满意度。结果常规组急诊停留时间为(106.7±18.6)min,急诊科医疗花费为(1 244.8±37.9)元,研究组分别为(85.0±7.0)min、(1 032.7±21.8)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900、79.670,均P<0.001)。研究组急诊胸痛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组[98.91%(272/275)比95.52%(256/268),χ2=4.603,P=0.032]。研究组患者病死率为0.73%(2/275),常规组为3.36%(9/2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4,P=0.030)。从接诊分诊合理性、抢救处置及时性和检查转运必要性3个维度对两组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组患者各维度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接诊分诊合理性:(4.2±0.5)分比(2.8±1.0)分,t=20.550,P<0.001;抢救处置及时性:(4.5±0.3)分比(2.5±1.1)分,t=28.740,P<0.001;检查转运必要性:(4.6±0.2)分比(3.2±0.8)分,t=27.810,P<0.001]。结论降阶梯临床思维方式可显著提高急诊胸痛患者的急诊效率,且准确性更高,节约费用,患者满意度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用于预测心源性急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手术预后不良及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江阴市中医院收治的276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心源性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于术后第90天根据是否预后不良,将研究对象分为预后良好组(n=122)和预后不良组(n=154);根据是否死亡,将研究对象分为存活组(n=208)和死亡组(n=68)。分组后,比较患者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对预后不良及死亡的预测能力。将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各独立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心源性急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手术的预后情况,对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65; 95%CI:1.046~1.284; P=0.001),糖尿病(OR=1.123; 95%CI:1.021~1.225; P<0.001),出血转化(OR=2.394; 95%CI: 1.857~2.931; P=0.001),再通情况(OR=0.418; 95%CI: 0.410~0.552; P=0.001),NIHSS评分(OR=1.502; 95%CI: 1.373~1.631; 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OR=1.024; 95%CI: 1.009~1.139; P=0.001),NEUT/淋巴细胞计数(NLR)(OR=1.235; 95%CI: 1.112~1.358; P=0.001),D-二聚体(OR=1.939; 95%CI: 1.328~2.551; P=0.001)是心源性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153; 95%CI: 1.080~1.226; P<0.001),出血转化(OR=6.330; 95%CI: 4.904~7.754; P=0.001),再通情况(OR=0.418; 95%CI: 0.323~0.514; P=0.001),NIHSS评分(OR=2.051; 95%CI: 1.784~2.338; P=0.001),NEUT(OR=1.399; 95%CI: 1.275~1.523; P=0.001),NLR(OR=1.528; 95%CI: 1.414~1.642; P=0.001),D-二聚体(OR=2.391; 95%CI: 1.948~2.834; P=0.001)是心源性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预后不良和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95%CI:0.800~0.828)、0.842(95%CI:0.828~0.857)。结论年龄、出血转化、再通情况、NIHSS评分、NEUT、NLR、D-二聚体对于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均有重要意义,糖尿病仅对预后不良有提示作用。基于这些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帮助临床医师评估患者预后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