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新生儿ABO溶血症患儿换血前后的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及内环境指标变化,评估换血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达到换血指征的新生儿ABO溶血症患儿24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近亲属是否签字同意换血治疗分成两组。换血组126例(常规治疗+换血),对照组116例仅常规治疗(照蓝光+益生菌+丙种球蛋白),换血组分别于患儿换血前半小时(T1)、换血结束后半小时(T2)2个时点,而对照组分别于患儿近亲属签署不同意换血时(T1)、不同意换血并治疗后1 d(T2)2个时点,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间接胆红素、血小板、血糖。结果换血组及对照组2个时点血清间接胆红素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4.010±41.065)μmol/L比(390.048±39.058)μmol/L、t=1 507.604,(292.014±39.998)μmol/L比(383.452±42.820)μmol/L、t=306.820,均P<0.05],且换血组的血清间接胆红素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4.010±41.065)μmol/L比(292.014±39.998)μmol/L、t=368.267,P<0.05],换血后血小板、血糖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370±24.766)×109/L比(350.660±32.564)×109/L、t=5 061.203,(2.965±0.593)mmol/L比(5.490±0.876)mmol/L、t=717.817,均P<0.05];换血组下降的血小板、血糖3 d内能自行恢复正常。结论动静脉同步换血术能显著降低新生儿ABO溶血症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对新生儿ABO溶血症患儿的内环境有一定影响,易造成血小板减少,血糖降低。但内环境的变化是暂时的,可逆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安全性。方法设计一种用于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前预测患儿血容量变化的模拟装置,在模拟装置启动前用2袋生理盐水预冲2台输液泵的输血器管路,然后连接3袋生理盐水,同时开启2台输液泵,运行0.5~1 h,开启输液泵前后电子称称量3袋生理盐水的重量,计算动、静脉端流速差异,预估患儿的血容量变化。根据计算结果,在换血时另开一道外周静脉输液补偿通路,以补偿换血过程中的血容量丢失。2018年1—12月13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2019年1—12月11例设为观察组,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前使用该模拟装置预估患儿血容量变化。结果两组患儿换血效果均理想,但对照组患儿MAP、HR、RR和SpO2在换血45 min后均出现明显波动(均P<0.05),提示该组患儿在换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血容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上述生命体征指标均持续稳定,且观察组中无1例患儿出现失血性休克和循环充血的表现,提示该组患儿在换血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是稳定的,其血容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该装置可精确预测动、静脉端血流速度差异和患儿血容量变化,确保换血过程中患儿血容量稳定,提高新生儿换血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浆置换在换血失败的重症新生儿Rh溶血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血浆置换治疗换血失败的新生儿Rh溶血病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共纳入4例Rh溶血病患儿,生后均有重度贫血和严重呼吸衰竭,合并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予以高频振荡通气+吸入NO治疗。生后24 h内胆红素达换血水平,经1次以上换血后胆红素进行性升高,于生后26~94.5 h进行1~2次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下降56.4%,网织红细胞比值下降80%,抗体滴度下降8倍以上,平均住院天数18.8 d,神经系统预后良好。结论重症Rh溶血病患儿换血治疗失败后可行血浆置换,可有效控制溶血,有望成为溶血危象新生儿的抢救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换血疗法在儿童重症百日咳肺炎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换血疗法的重症百日咳肺炎患儿4例,总结重症百日咳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换血疗法在重症百日咳肺炎中的疗效及预后。结果4例患儿中,3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4例患儿换血前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持续时间长,换血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3例好转患儿,在白细胞计数升高早期或器官功能损伤早期使用换血疗法,对重症百日咳肺炎治疗有效。1例死亡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在换血治疗之前已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虽换血治疗后呼吸功能好转,但其他器官功能仍差,特别是心功能差,最终死亡。结论重症百日咳肺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在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早期、器官功能损伤早期予以换血治疗,可降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换血疗法在儿童重症百日咳肺炎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换血疗法的重症百日咳肺炎患儿4例,总结重症百日咳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换血疗法在重症百日咳肺炎中的疗效及预后。结果4例患儿中,3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4例患儿换血前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持续时间长,换血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3例好转患儿,在白细胞计数升高早期或器官功能损伤早期使用换血疗法,对重症百日咳肺炎治疗有效。1例死亡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在换血治疗之前已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虽换血治疗后呼吸功能好转,但其他器官功能仍差,特别是心功能差,最终死亡。结论重症百日咳肺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在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早期、器官功能损伤早期予以换血治疗,可降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光联合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间歇性蓝光照射,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间歇性蓝光照射、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钾、血糖、血钙、血钠等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钾、血糖、血钙、血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以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联用蓝光、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较优,有利于改善患儿的相关指标,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河北省因高胆红素血症接受换血治疗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换血技术相关问题。方法由河北省18家地市级三级医院组成多中心新生儿换血研究协作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间各协作医院收治的因高胆红素血症接受换血治疗的533例新生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日龄分为早期新生儿(<7 d组,n=387)和晚期新生儿(≥7 d组,n=146),应用Pearson 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2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换血技术相关问题及并发症。结果纳入533例,患儿胎龄(38.5±1.7)周,其中464例(87.1%)为足月儿,胎龄34~36周+6者59例(11.1%),胎龄<34周10例(1.9%);男287例(53.8%);入院日龄4.5 d(2.0~7.0)d。533例纳入患儿共接受547次换血,早期新生儿(入院日龄<7 d)组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以免疫性溶血为主[64.6%(250/387)与31.5%(46/146)],而晚期新生儿(入院日龄≥7 d)组以不明原因[48.6%(71/146)与12.9%(50/387)]及非溶血性疾病[41.1%(60/146)与29.2%(113/387)]为主(χ2值分别为47.013,77.036,6.844,P值均<0.05)。纳入病例换血前血清总胆红素中位值为432.0 μmol/L(349.5~494.0 μmol/L),换血后下降为215.1 μmol/L(173.3~257.7 μmol/L)(Z=1.000,P<0.05),胆红素换出率中位值为47.5%。除1例患儿应用全血换血外,其余532例中,298例(56.0%)换血采用2~3∶1的球浆比例。401例(75.2%)患儿换血前常规应用了白蛋白,318例(59.7%)患儿换血过程中给予了葡萄糖酸钙输注。换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异常,其中血小板减少症最为常见(43.7%,233/533),换血前中位血小板计数为[297(233~363)]×109/L,换血后为[105(82~140)]×109/L(Z=1 169.5,P<0.05);其他依次为高血糖、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6.9%(37/533),以呼吸暂停为主,未观察到换血相关的死亡发生。共有241例(45.2%)诊断急性胆红素脑病。结论达到换血标准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早期与晚期新生儿的常见危险因素存在差异。换血可有效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但存在一定风险,应及时识别高危因素避免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临床换血流程亟待规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换血法和光疗法治疗达换血水平的足月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预后及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7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达换血水平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168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换血组(38例)和光疗组(130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结果换血组和光疗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原因前3位均为溶血病[42.1%(16/38)和29.2%(38/130)]、败血症[28.9%(11/38)和11.5%(15/130)]和早发型母乳性黄疸[15.8%(6/38)和11.5%(15/130)]。换血组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光疗组[(531.7±141.3)与(440.0±67.4) μmol/L,t=3.870,P<0.001],轻、中、重度急性胆红素脑病比例也高于光疗组[15.8%(6/38)与3.8%(5/130),7.9%(3/38)与0.8%(1/130),13.2%(5/38)与0.0%(0/130);χ2=29.119,P<0.001]。随访到135例患儿,随访月龄为18~36个月,共12例患儿预后不良(运动/语言发育落后或听力损伤),其中换血组4例(12.9%,4/31),光疗组8例(7.7%,8/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达换血水平的足月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不换血仅光疗可增加预后不良的风险(OR=14.407,95%CI:1.101~88.528,P=0.042),入院时重度急性胆红素脑病也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6.561,95%CI:4.042~67.850,P<0.001)。结论达换血水平的足月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积极换血治疗,尤其是入院时即发生重度急性胆红素脑病者,以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使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 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活性低的库存血对换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采取换血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换血前采集患儿和库存血血样检测G6PD活性,根据新生儿G6PD活性分为新生儿G6PD活性正常组和新生儿G6PD活性低组,每组再根据库存血G6PD活性分为库存血G6PD活性正常组和库存血G6PD活性低组。分析各组患儿住院时间、换血后光疗时间、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TSB)下降情况。结果共纳入99例,新生儿G6PD活性正常组共51例,其中库存血G6PD活性低组(27例)TSB下降百分率低于库存血G6PD活性正常组(24例)[(56.9±8.4)%比(72.5±14.4)%],住院时间和光疗时间长于库存血G6PD活性正常组[(6.4±2.3)d比(4.9±1.3)d,(70.8±36.2)h比(52.3±16.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G6PD活性低组共48例,其中库存血G6PD活性低组(26例)TSB下降百分率低于库存血G6PD活性正常组(22例)[(58.8±6.2)%比(67.3±13.9)%],住院时间和光疗时间长于库存血G6PD活性正常组[(5.5±2.2)d比(4.4±1.4)d,(60.6±25.9)h比(47.9±27.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库存血G6PD活性对换血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光疗时间(F=7.695,P=0.007)、住院时间(F=12.528,P=0.001)、TSB下降百分率(F=29.025,P<0.001)有影响。结论使用G6PD活性低的库存血进行换血治疗会影响治疗效果,导致换血后TSB下降减少,光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血红蛋白及电解质的变化。方法抽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对其进行换血治疗。换血前后分别检测患儿生命体征、胆红素水平、血常规及电解质指标。结果患儿换血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治疗后患儿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换血前(P<0.05)。换血治疗后患儿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换血前(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数低于换血前(P<0.05)。换血治疗前患儿K+、Na+、Cl-、Ca2+等指标低于换血前(P<0.05)。结论换血疗法操作简便且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缓解其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较稳定,但换血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常规及电解质变化,为临床提供数据以确保患儿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淮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换血治疗的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5例为研究对象,换血时建立两条通路,一条动脉通路为放血通路,另一条外周静脉为输血通路(该通路由留置针连接佳士比3000输液泵专用输血皮条,此皮条过滤器上端呈Y型,有两根平行的输血穿刺器,分别插入红细胞血袋和血浆血袋,共用一个过滤器输血。每输入100 mL红细胞,夹闭红细胞血袋端皮条,开放血浆血袋端皮条,再输入50 mL血浆,交替进行),两条动静脉形成换血回路,由3个输液泵控制(第1泵为放血泵,第2泵为输血泵,第3泵为肝素钠输注泵),真正实现了全程全自动换血。观察换血前后血常规、血总胆红素、血气分析、血糖、电解质、血培养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25例患儿中,换血时间90~120 min。换血前后呼吸、心率、血压、电解质、血气分析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血小板均明显下降[换血前后总胆红素(485.8±126.5)μmol/L比(207.9±68.4)μmol/L;换血前后血小板(301.6±118.3)×109/L比(125.3±60.2)×109/L,t=-6.924、-7.986,均P<0.01];换血后白细胞较换血前下降[换血前(12.57±6.11)×109/L,换血后(8.98±3.24)×109/L,t=-2.922,P<0.05];换血后微量血糖高于正常值,与换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换血前(4.9±0.7)mmol/L,换血后(7.1±1.5)mmol/L,t=3.866,P<0.01];换血后24 h内微量血糖恢复正常范围,72 h血小板及白细胞恢复正常。所有病例换血后血液细菌培养均阴性。未发生1例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改良输液泵控制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在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简介:摘要观察切开法重睑术围术期患者的疼痛程度。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五科拟行切开法重睑术的门诊手术女性患者46例(年龄19~43岁,平均26.8岁),均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完成重睑术。局部麻醉药为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1∶1混合(含1∶20万肾上腺素)。在注射局部麻醉药时、手术开始后2、4、24 h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表(VAS)明确患者手术切口疼痛情况。手术时间(105.71±23.98) min。VAS评分显示,在注射局部麻醉药时分值最高5.02±1.36。手术开始后2、4、24 h的VAS评分分别为1.96±1.23、3.09±1.43、0.76±0.92。46例患者术中未补充局部麻醉药,也没有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术后仅有1例患者自行口服止痛药,其余患者均未服用。罗哌卡因混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注射时为中等疼痛,之后良好的局部麻醉镇痛持续手术全过程,术后不口服镇痛药。
简介:摘要2001年,Rutledge教授报道了首例迷你胃旁路术(MGB);2004年,Carbajo教授对MGB进行了技术改进并命名为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20年来,大量关于OAGB和MGB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见诸报道,关于MGB和OAGB一些焦点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明晰。从技术角度来看,MGB和OAGB可以视作一种手术的两个亚变种,以下统称OAGB。OAGB的优势包括:(1)简单、安全和更低的内疝发生率;(2)稳定持久的减重效果;(3)稳定持久的降糖效果。OAGB的劣势包括胆汁反流和较高的营养不良发生率。OAGB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均衡,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且增长最为迅速的减重代谢手术方式,已经被国际减重代谢外科联盟和美国代谢和减肥外科学会推荐为标准术式。
简介:目的:对比内镜下内痔硬化术对比内痔套扎术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内痔出血需内镜治疗的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内镜硬化组与内镜套扎组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内镜套扎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内镜硬化组(P<0.05),内镜套扎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内镜硬化组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内痔的过程中,使用内镜下硬化剂注射以及内痔套扎术均有显著的疗效,但是相比之下,内痔套扎术的治疗效率更高,安全性也较高,可作为内痔手术的首选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Dunhill术、全切术与次全切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25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将全切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全切组(102例),将次全切术治疗的患者纳入次全切组(108例),将Dunhill术治疗的患者纳入Dunhill组(115例)。采用SPSS 25.0软件包校对全组数据,手术相关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描述,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临床疗效、并发症、复发情况等计数资料用频数(n)、率(%)描述,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切组相比,Dunhill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住院时间较短,Dunhill组和次全切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高,Dunhill组手术时间比次全切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甲状腺次全切术与Dunhill术,甲状腺全切术在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时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对患者甲状腺功能影响较大。而Dunhill术可有效兼顾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结合患者需要而谨慎选择。
简介:摘要术者简介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副主任,主任医师(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擅长角膜病及屈光手术、白内障、眼外伤、疑难眼病的诊疗。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主编、参编中英文专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