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渗透树脂对漂白后牙釉质表面结构、显微硬度及颜色的影响,为渗透树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前磨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通过随机排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部分,每部分再通过随机排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和联合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漂白组和联合组行冷光美白处理;树脂组和联合组行渗透树脂处理。A部分在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2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3);B部分在处理前、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2周进行显微硬度测量(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8);C部分在处理前、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1、2周进行色度测量,并计算各组处理后各时间点与处理前的色差(ΔE值)(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10)。结果扫描电镜显示,处理后即刻树脂组、联合组牙釉质表面平整光滑,除可见树脂覆盖外,其余与对照组基本一致;漂白组表面可见微孔状缺损和矿物质沉积;处理后2周各组牙釉质表面平整光滑无明显差别。处理后即刻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联合组显微硬度分别为(354±33)、(364±21)、(411±30)、(350±17)HV(F=9.39,P<0.05),漂白组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前和处理后2周4组显微硬度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4、2.75,P>0.05)。处理后即刻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联合组ΔE值分别为0.00±0.00、2.29±1.86、7.20±1.94、8.00±0.88(F=74.21,P<0.05),除漂白组与联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同组处理后各时间点ΔE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66、0.30、0.96,P>0.05)。联合组处理后即刻ΔE值显著大于处理后1、2周(t=4.73、4.23,P<0.05),处理后1和2周间Δ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P>0.05)。结论对健康牙釉质进行美白时,单纯的冷光美白或冷光美白联合渗透树脂均能达到美白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β2微球蛋白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东莞东华医院血液净化科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根据β2微球蛋白三分位数水平分为3组,比较其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β2微球蛋白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β2微球蛋白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56例患者纳入研究,三组患者间透析龄、尿量、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素氮清除率(Kt/V)、血清肌酐(CREA)、尿酸(UA)、胱抑素C(CysC)、血镁(Mg)、血磷(P)、血氯(Cl)、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CK)、甲状旁腺素(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LED方法进行两两分析,结果表明与低微球蛋白组相比,高微球蛋白组患者的尿量少,eGFR低,透析龄长,Kt/V小,尿酸、CysC、P、PTH水平高,Cl水平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大(P<0.05)。与低微球蛋白组相比,中微球蛋白组患者透析龄长,Kt/V、CL低,P水平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腹膜透析患者中微球蛋白和透析龄、Mg、P、PTH、CysC、RDW呈正相关,与Kt/V、CL、PLT、尿量、eGFR呈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GFR、尿量、Kt/V、糖尿病、尿素氮(Urea)、CysC、PLT、P、年龄是β2微球蛋白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中高微球蛋白水平者尿量少,eGFR低,透析龄长,Kt/V小,提示高血清β2微球蛋白是残余肾功能减退的一个预测因子。eGFR、尿量、Kt/V、糖尿病、Urea、CysC是β2微球蛋白水平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脊液神经损伤相关蛋白水平预测患者术后谵妄(POD)的价值。方法选取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 000例,性别不限,年龄40~9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1 d时的MMSE评分>24分。麻醉前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样,检测血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浓度。脊椎-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取脑脊液2 ml,采用ELISA法测定α-突触核蛋白(α-syn)、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Aβ1-42、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颗粒蛋白前体(PGRN)和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的浓度。分别于术后1、3和7 d时,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POD发生情况。依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与非POD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预测POD的准确性。结果共纳入964例患者,其中108例发生POD,发生率为1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和脑脊液α-syn浓度升高是POD的危险因素,脑脊液PGRN浓度和Aβ1-42/p-Tau降低是POD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α-syn浓度(AUC 0.693,95%CI 0.634~0.748,灵敏度57.41%,特异度82.10%,约登指数0.3951)、PGRN浓度(AUC 0.695,95%CI 0.637~0.750,灵敏度59.26%,特异度80.86%,约登指数0.4012)和Aβ1-42/p-Tau(AUC 0.635,95%CI 0.574~0.692,灵敏度93.52%,特异度30.25%,约登指数0.2377)均可预测POD的发生。结论脑脊液PGRN、α-syn浓度和Aβ1-42/p-Tau均可预测患者POD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血清白蛋白(HS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HSA在子痫前期(PE)发病前的预警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PE孕妇369例(其中重度PE者233例)为PE组,同期309例正常孕妇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孕妇均于妊娠11~13周+6(妊娠早期)、妊娠28~32周(妊娠晚期前期)、妊娠35~37周(妊娠晚期后期)检测血清HSA水平,以分析PE孕妇妊娠各期HSA水平的变化,并分析PE临床发病后HSA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1)PE组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前期、妊娠晚期后期的HSA水平分别为[(41.9±3.1)、(34.2±2.7)、(33.7±2.9)g/L],正常对照组为[(40.0±2.2)、(35.4±2.7)、(36.7±3.3)g/L];PE组孕妇妊娠早期的HS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PE组孕妇妊娠晚期前期、妊娠晚期后期的HSA水平分别较正常对照组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PE组孕妇的妊娠期HSA水平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正常对照组则呈"V"形趋势;HSA水平下降的幅度对预警P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为0.742(界值为5.97 g/L,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62.8%),预警重度PE的ROC-AUC为0.756(界值为6.85 g/L,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72.0%)。PE孕妇临床发病后,HSA水平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呈负相关(r=-0.19,P<0.01)。结论妊娠期HSA水平过度下降是发生PE的预警因素;HSA的基础水平越高、妊娠期下降的幅度越大时,孕妇发生PE的风险增加。PE孕妇发病后的HSA水平越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HSA水平过度下降可能是PE的预警因素及PE亚临床阶段实验室变化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发伯基特淋巴瘤(BL)患儿化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分析化疗以及利妥昔单抗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223例新发危险度分组为B组及C组的BL患儿的临床资料。均按照改良的法国儿童肿瘤协会系列研究(LMB)89方案分层治疗,部分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分别于化疗前、化疗结束时及化疗结束后6、12、24、36个月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A、IgM、IgG)。不同治疗组间血清IgA、IgM、IgG随时间变化曲线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223例患儿危险度分组B组53例、C组170例。化疗前109例(48.9%)BL患儿合并低免疫球蛋白血症,223例患儿化疗前血清IgA、IgM、IgG水平分别为(0.9±0.7)、1.2(0.5,1.3)、(7.2±2.9)g/L。化疗结束时全组血清IgA、IgM、IgG水平分别为(0.5±0.4)、0.2(0.1,0.3)、(6.3±2.3)g/L,与化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63、Z=-11.99、t=4.57,均P<0.05)。另外B组IgA、IgM和C组IgA、IgM、IgG与化疗前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t=8.86、Z=-6.28、t=11.19、Z=-10.15、t=4.50,均P<0.05)。B组和C组单纯化疗、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患儿化疗结束后IgA、IgG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8,P=0.002;F=4.22,P=0.007)。结论大约50%的BL患儿在化疗前即存在低免疫球蛋白血症,改良的LMB 89方案对BL患儿体液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在BL患儿化疗结束后免疫重建的过程中,利妥昔单抗对IgA和IgG影响更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不同骨量人群血清铁蛋白的差异,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检测骨密度(BMD)的绝经后女性(131例)及50岁以上男性(65例)患者(共196例),根据BMD分为骨量正常组(46例)、骨量减少组(68例)和骨质疏松组(82例)。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并测定血清铁蛋白水平,评估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1)与骨量正常组[99.50(91.55,128.51)ng/ml]和骨量减少组[103.36(93.26,113.46)ng/ml]相比,骨质疏松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增高[(174.25(160.85,210.42)ng/ml)(χ2=100.573,P=0.000)。(2)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髋部、腰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髋部r=-0.487,P<0.05;腰椎r=-0.531,P<0.05)。(3)体重为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r=0.049,P<0.05),血清铁蛋白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r=-0.018,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优化老年神经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方案,分析老年神经重症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并探索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9月间的神经重症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术后在神经重症病房治疗的天数不少于5 d。术前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以及病历残缺者不予以纳入研究。将年龄≥65岁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年龄<65岁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等模型分析两组间术后白蛋白水平变化趋势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运用自动机器学习探索白蛋白水平、营养方式、年龄、性别、诊断、术前意识水平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284例,其中试验组85例,对照组199例,两组间性别、年龄、营养方式占比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广义估计方程和广义混合相加方程表明,两组患者白蛋白水平均在术后第3天达到最小值,试验组平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脑出血、急诊手术、术前白蛋白低是其危险因素(P < 0.05);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可能对试验组患者有不利影响(P = 0.047)。机器学习模型提示,患者出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越高,术后1个月预后越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特异度为93.7%,敏感度为67.0%。结论老年神经重症术后患者白蛋白水平变化与年轻人基本一致,术后第3天最低,脑出血、急诊手术、术前低白蛋白患者在术后第3天的白蛋白水平更低,出院时白蛋白的水平越高,患者预后可能越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胎龄分为34~36周组、32~33周组、<32周组,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SF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919例早产儿,其中34~36周组481例、32~33周组293例、<32周组145例。<32周组剖宫产比例低于另2组(P<0.001),32~33周组双胎比例高于另2组(P<0.05),3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36周组、32~33周组、<32周组血清SF水平分别为(240.1±167.4)、(216.2±137.0)、(204.4±112.8) μg/L,其中34~36周组SF水平高于另2组(P<0.05);32~33周组与<32周组S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小胎龄、剖宫产娩出的早产儿SF水平更低(P<0.05)。结论小胎龄、剖宫产娩出的早产儿SF水平更低,更应监测SF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FC检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泉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出生后第1、7、14、21、28、35天的粪便标本,以及发生NEC急性期及恢复期的粪便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FC含量。结果(1)生后1~35 d非NEC极低出生体重儿FC水平为143.5(47.8,391.2)μg/g。单因素分析显示,FC水平随日龄波动,21 d日龄时FC水平最高,随后下降;配方奶喂养、胎膜早破、新生儿败血症、喂养不耐受及孕母产前没有应用糖皮质激素者,F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F=10.550,P=0.001)、胎膜早破(F=13.311,P<0.001)、新生儿败血症(F=8.001,P=0.005)、喂养不耐受(F=4.751,P=0.030)、NEC(F=54.566,P<0.001)对FC水平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胎膜早破、新生儿败血症及喂养不耐受影响后,NEC组和非NEC组患儿FC水平边缘估计均值及其95%CI分别为3 162.3(1 412.5~7 244.4)μg/g、141.3(125.9~162.2)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1,P<0.001)。NEC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FC水平分别为3 166.9(1 745.1,6 806.4)μg/g、130.9(97.4,273.9)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04,P<0.001);而NEC组轻度与中重度FC水平分别为2 347.9(1 404.4,5 893.4)μg/g、4 114.7(2 764.5,9 208.4)μ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1,P=0.280)。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FC水平随日龄波动,并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FC水平检测,可协助NEC诊断及疗效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FC检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泉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出生后第1、7、14、21、28、35天的粪便标本,以及发生NEC急性期及恢复期的粪便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FC含量。结果(1)生后1~35 d非NEC极低出生体重儿FC水平为143.5(47.8,391.2)μg/g。单因素分析显示,FC水平随日龄波动,21 d日龄时FC水平最高,随后下降;配方奶喂养、胎膜早破、新生儿败血症、喂养不耐受及孕母产前没有应用糖皮质激素者,F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F=10.550,P=0.001)、胎膜早破(F=13.311,P<0.001)、新生儿败血症(F=8.001,P=0.005)、喂养不耐受(F=4.751,P=0.030)、NEC(F=54.566,P<0.001)对FC水平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胎膜早破、新生儿败血症及喂养不耐受影响后,NEC组和非NEC组患儿FC水平边缘估计均值及其95%CI分别为3 162.3(1 412.5~7 244.4)μg/g、141.3(125.9~162.2)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1,P<0.001)。NEC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FC水平分别为3 166.9(1 745.1,6 806.4)μg/g、130.9(97.4,273.9)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04,P<0.001);而NEC组轻度与中重度FC水平分别为2 347.9(1 404.4,5 893.4)μg/g、4 114.7(2 764.5,9 208.4)μ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1,P=0.280)。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FC水平随日龄波动,并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FC水平检测,可协助NEC诊断及疗效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尿酸(UA)与尿微量白蛋白(UAlb)水平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95例,另招募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受试者血清UA、24 h UAlb的含量,比较两组血清UA、24 h UAlb水平,分析血清UA与UAlb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脂血症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和24 h UAlb水平均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不同分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UA和24 h U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24 h UAlb水平高脂血症患者血清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UA水平高脂血症患者24 h U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血清UA水平与UAlb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UAlb水平与L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尿酸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异常升高,血清尿酸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蛋白水解物(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 CH)-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CH-Ⅰ干预组和脑活素(cerebrolysin, CBL)阳性对照组。应用线栓法短暂性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H-Ⅰ组和CBL组在再灌注0、3、6和12 h腹腔注射CH-Ⅰ和CBL,剂量均为2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在再灌注后24 h,应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 mNSS)检测大鼠行为功能变化,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Nissl染色观察缺血皮质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构,TUNEL染色检测缺血皮质区神经元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皮质区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pERK)1/2、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phosphorylate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ERK kinase, pMEK)1/2、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p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再灌注后24 h,模型组mN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显著高于和大于假手术组(P均<0.001);CH-Ⅰ组和CBL组mN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均<0.05),但CH-Ⅰ组与CB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ssl染色和TUNEL染色显示,CH-Ⅰ组变性细胞指数和凋亡细胞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1),但与CB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皮质区pMEK1/2、pERK1/2和pCREB表达显著增强,BDNF表达显著减弱(P<0.05);与模型组比较,CH-Ⅰ组pMEK1/2、pERK1/2和pCREB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BDNF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CH-Ⅰ能缩小脑梗死体积和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EK-ERK-CREB通路以及增强BDNF表达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肾脏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0年2月25日至2020年9月9日期间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参照贫血诊断标准(海平面地区男性血红蛋白<120 g/L,女性<110 g/L)将入选者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研究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基线值下降>50%,和/或患者进入慢性肾脏病5期[eGFR<15 ml·min-1·(1.73 m2)-1]。采用Cox回归法分析肾脏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平滑曲线拟合分析及阈值效应分析血红蛋白与肾脏不良预后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比较IgAN患者贫血组与非贫血组肾脏存活率的差异。结果共1 263例IgAN患者入选本研究,贫血组255例(20.19%),非贫血组1 008例(79.81%)。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体重指数、基线eGFR、血白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低(均P<0.05);女性占比、24 h尿蛋白量、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比例、节段性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较高(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红蛋白是肾脏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0.25,95%CI 0.07~0.90,P=0.022)。平滑曲线拟合分析及阈值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与肾脏不良预后相对危险度存在曲线关系,当血红蛋白≤147 g/L时,高血红蛋白水平对肾脏预后具有保护性作用(β=0.96,95%CI 0.94~0.99,P=0.008)。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贫血组患者肾脏累积存活率低于非贫血组(Log-rank检验χ2=10.106,P=0.002)。结论低血红蛋白水平是IgAN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IgAN合并贫血患者的肾脏存活率较非贫血患者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蛋白水平在评估子痫前期(PE)严重程度及母儿结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治疗的265例PE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妇分娩前24小时尿蛋白(24-hUPro)定量最高检测值,将265例孕妇分为蛋白尿组(24-hUPro≥0.3 g,255例)和无蛋白尿组(24-hUPro<0.3 g,10例),蛋白尿组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轻度组(24-hUPro为0.3~<2.0 g,119例)、中度组(24-hUPro为2.0~<5.0 g,59例)、重度组(24-hUPro≥5.0 g,77例)。比较各组孕妇的一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母儿结局的差异。结果在蛋白尿组PE孕妇的亚组分析中,随尿蛋白水平升高,发病的孕周越早,头痛、外周组织水肿、浆膜腔积液、胎儿生长受限、脐血流异常的发生率均越高(P均<0.05)。蛋白尿组3个亚组间胎盘早剥、子痫、孕产妇死亡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多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蛋白尿组比较,无蛋白尿组PE孕妇的诊断孕周(中位数分别为34.7、37.6周)及分娩孕周(中位数分别为36.0、38.4周)均较晚、眼部血管病变比例低[分别为56.7%(135/238)和2/9]、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中位数分别为2 325和2 750 g]、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低[分别为54.3%(127/234)和1/10],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尿蛋白水平在评估PE病情的严重程度、母儿结局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并非必要性指标,无蛋白尿的PE孕妇仍然可能出现严重的母儿不良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患儿血清IgA、IgG、IgM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5年1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33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患儿血清是否存在RSV,将其分为RSV组(138例)与非RSV组(194例),检测并比较RSV组与非RSV组患儿血清IgM、IgA与IgG水平及阳性率。根据年龄不同将RSV组患儿分为在5~9岁RSV患儿组(12例)、12个月~5岁RSV患儿组(28例)、6~12个月RSV患儿组(48例)及0~6个月RSV患儿组(50例),比较4组患儿的IgM、IgA与IgG阳性率。结果与非RSV组比较,RSV组患儿IgM(t=10.776,P<0.001)与IgG水平(t=7.703,P=0.010)均降低,IgA(t=11.853,P<0.001)水平升高。在4个不同年龄RSV患儿组中,5~9岁RSV患儿组的IgG的阳性率(χ2=26.211,P<0.001)与IgA的阳性率(χ2=26.906,P<0.001)最高;12个月~5岁RSV患儿组的IgA的阳性率最高(χ2=26.906,P<0.001)。结论RSV感染肺炎患儿血清IgG、IgA与IgM水平会发生变化,但IgG、IgA与IgM等三种免疫球蛋白都不能单独用于RSV感染的早期辅助诊断。RSV感染肺炎的早期临床诊断依据影像学、临床症状与体征三种因素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