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形态的矫正方法。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玫瑰医疗美容医院对4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矫正,其中男11例,女36例,年龄18~43岁,平均23岁。术中保留L形支架后切取鼻中隔软骨,先通过对偏曲对侧的鼻中隔软骨进行划痕及软骨移植等措施,对鼻中隔背侧偏曲进行应力性和容积性矫正,再根据鼻中隔尾侧不同偏曲情况进行矫正。(1)Ⅰ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尾侧向一侧弧形弯曲时,于弯曲软骨凹面作划痕,一侧放置软骨板条,形成单侧夹板矫正弯曲。(2)Ⅱ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自后角向前角方向呈直线倾斜偏曲时,于尾侧偏曲方向的对侧将移植物自前鼻嵴向前放置,保证前角位置居中,作容积性矫正。(3)Ⅲ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自前鼻嵴脱出并偏向一侧,鼻中隔尾侧直线偏曲或弧形弯曲时,将后角自错位点剥离并复位于前鼻嵴上,尾侧过长时予适当切除,根据尾侧的软骨强度及偏曲倾向行软骨加强移植。(4)Ⅳ类:前鼻嵴本身位置偏向一侧,鼻中隔后角连接于错位的前鼻嵴上时,保留约2 mm的软骨于前鼻嵴上方后,从前鼻嵴前方离断尾端并向中线复位,移位距离较大时在断端错位间隙内填充小软骨。如原前鼻嵴过于突出可予以凿除。根据尾侧端强度及偏曲倾向作软骨加强移植。观察患者术后效果。结果本组47例,Ⅰ类8例,Ⅱ类13例,Ⅲ类5例,Ⅳ类21例。平均随访1年3个月,1例Ⅱ类、2例Ⅳ类患者在术后1~3个月内出现偏曲的复发,于术后半年进行二次调整后基本达到满意;1例Ⅲ类患者术后一侧鼻腔通气不畅,检查为该侧下鼻甲肥大,后行下鼻甲肥大矫正术后缓解;余43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鼻背与鼻尖及鼻小柱基本居中,鼻孔双侧基本对称,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将鼻中隔L形支架背侧和尾侧按不同偏曲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可有效治疗因鼻中隔偏曲导致的鼻形态畸形。
简介:摘要腋弓是常见的腋窝肌纤维变异,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8%。它的形态多样且不固定,有不同起止点,临床医师尚缺乏对它的充分认知。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逐渐获得广泛开展,腋弓的临床意义日益凸显。腋弓的存在不仅会遮挡腋窝区域淋巴结,导致腋窝淋巴结清扫解剖层次不清;还会压迫腋窝神经血管束,引起上肢静脉血栓、淋巴水肿及神经卡压等相关症状;体积明显的腋弓还会表现为腋窝异常凸起。除在尸体解剖或手术过程中发现腋弓外,目前已有多种影像学方法可对腋弓进行评估,为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人员虽尝试用胚胎学、比较解剖学来解释腋弓的起源,但多数观点仍为假说,腋弓的起源尚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术中获取的鼻中隔软骨形态参数,为临床应用鼻中隔软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2014年3月至2021年6月,北京米扬丽格医疗美容门诊部行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患者732例,男59例、女673例;年龄18~42(27±6)岁。术中保留12 mm的L形鼻中隔软骨支架获取移植用鼻中隔软骨,测量获取的鼻中隔软骨长度、宽度、面积和最大厚度、最小厚度,做记录分析。结果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中获取的鼻中隔软骨长度1.2~3.5 cm,平均2.16 cm;宽度1~3 cm,平均1.84 cm;面积1.43~10.5 cm2,平均4.04 cm2;最大厚度0.5~3.0 mm,平均1.92 mm;最小厚度0.2~2.0 mm,平均0.92 mm。结论中国人鼻中隔软骨综合鼻整形中,保留12 mm的L形鼻中隔软骨支架较合适。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数字化方法探讨后牙种植患者上前牙唇侧牙龈形态和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为前牙修复设计和美学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种植修复的后牙缺失患者6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25.6±3.3)岁;按牙周表型分为薄龈型(29例)和厚龈型(35例)。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Geomagic和Mimics软件进行测量并记录上前牙唇侧牙冠宽度和高度、龈乳头高度、龈缘角度、骨乳头高度、骨缘角度。结果所有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冠宽长比为0.85±0.08、0.80±0.08和0.86±0.09(F=10.71,P<0.01);上颌中切牙间、中切牙与侧切牙间、侧切牙与尖牙间龈乳头高度分别为(3.93±0.86)、(3.47±0.84)和(3.38±0.91)mm(F=7.44,P<0.01),其下骨乳头高度分别为(3.44±0.88)、(3.12±0.75)和(2.72±0.63)mm(F=14.26,P<0.01);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角度分别为88.3°±7.7°、84.7°±8.9°和81.2°±6.6°(F=13.15,P<0.01),骨缘角度分别为103.2°±13.1°、99.5°±11.2°和110.6°±13.0°(F=13.25,P<0.01)。薄龈型受试者牙冠宽长比(0.81±0.08)、龈缘角度(82.2°±7.4°)、骨缘角度(99.4°±12.9°)均显著小于厚龈型受试者(分别为0.85±0.09、86.5°±8.6°、108.5°±11.4°)(t=-2.79、3.63、5.20,P<0.01);龈乳头高度[(3.93±0.81)mm]和骨乳头高度[(3.43±0.80)mm]显著大于厚龈型受试者[分别为(3.34±0.84)和(2.85±0.71)mm](t=-4.89、-5.36,P<0.01)。上前牙龈乳头高度与骨乳头高度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66,P<0.01);牙冠宽长比与骨缘角度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2,P<0.01);上前牙龈乳头高度与骨缘角度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58,P<0.01),骨乳头高度与骨缘角度呈高度负相关(r=-0.82,P<0.01)。结论上前牙不同牙位的牙冠形态、牙龈形态与牙槽骨形态各不相同;不同牙周表型患者上前牙牙冠宽长比、龈乳头高度、骨乳头高度、龈缘角度、骨缘角度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不少外科医生对结肠脾曲的肠系膜形态认识不足,以致于在进行脾曲周围癌的完整系膜切除时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对结肠脾曲游离过程中的肠系膜形态进行连续的活体解剖观察,并从胚胎学角度,对结肠脾曲特有的肠系膜形态进行三维重建,以帮助外科医生进一步理解该区域的系膜结构。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的9例录像完整、质量合格的非连续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录像。全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实施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以中间入路为主的"三路包抄"方式进行脾曲游离。在脾曲游离过程中,对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形态进行观察,结合胚胎学理论进行三维模拟。以胰腺腹侧尾侧缘为轴向,并连续采集4个层面的术中照片(切面1、2、3、4)。结果脾曲游离过程的中位手术时间为31(12~55)min,中位出血量5(2~30)ml,术中1例患者出现脾下极血管损伤,予超声刀电凝止血成功。9例患者均观察到稳定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横结肠系膜根位于胰腺下缘,内侧较为明显且坚韧,而在胰体尾部该结构逐渐消失,代之以光滑的相互移行的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背侧叶。通过术中观察重建结肠脾曲形态:胚胎时期横结肠系膜呈扇形移行为降结肠系膜,在其内侧(切面1至切面2),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移行处受肠系膜上动脉(SMA)的牵拉而内翻,发生对折,并受胰腺的压榨,从而形成术中观察到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其外侧(切面3至切面4)远离SMA的力学牵拉,移行区未受胰体尾压榨,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移行处结肠系膜背面光滑,平躺于相对应的由胰体尾、Gerota筋膜和脾下极构成的膜床上。结论本研究从胚胎学角度,对结肠脾曲特有的肠系膜形态进行三维模拟,提出了能稳定在术中观察到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术中以胰腺腹侧尾侧缘为轴向,平Gerota筋膜水平,由内向外切断横结肠系膜根至胰体尾下缘,可保证横结肠系膜根部脂肪和淋巴组织的完全清扫。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骨骺损伤的大鼠模型中生长板形态学变化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12,13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将40只4周龄SD大鼠(110~140 g)随机分为5组,对每只大鼠的右侧胫骨造成骨骺损伤,分别于损伤后1、7、14、28、42 d取材,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损伤后大鼠双侧胫骨长度的变化,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损伤后胫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BMP-12,13在RNA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MP-12,13在胫骨生长板中的表达分布及变化,最后通过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染色检测骨骺损伤后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速度的改变。结果在骨骺损伤后可以观察到典型的损伤修复过程,并且第14天观察到生长板内骨桥的形成;在第14、28、42天,损伤侧肢体的长度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组肢体;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生长板中的BMP-12表达在第1天(P=0.037)和第42天(P=0.026)显著升高,但在第7天(P=0.004)、第14天(P<0.001)和第28天(P=0.026)显著下降,BMP-13的表达在损伤后第1天显著增加(P=0.037),但在第42天显著下降(P=0.02);在损伤后42 d,实验组生长板EdU阳性软骨细胞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骨(P=0.011)。结论骨骺损伤早期BMP-12,13表达变化表明其参与骨桥形成,这将对骨骺损伤后肢体短缩和畸形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软骨联合耳软骨作为移植物改善鼻尖形态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4月至2019年6月,北京米扬丽格医疗美容门诊部对622例患者行鼻中隔软骨联合耳软骨重塑鼻尖,其中男28例,女594例,年龄18~42岁,平均27.47岁。用鼻中隔、耳软骨做鼻中隔延伸移植物、撑开移植物、鼻尖移植物,重塑鼻尖形态。结果622例患者手术后鼻外形获得显著改善,鼻尖形态自然、圆润,同时无鼻中隔黏膜破损、假体外露、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6年,除12例患者出现轻度鼻尖下旋,余610例鼻尖形态稳定,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鼻中隔软骨联合耳软骨重塑鼻尖形态可获得满意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鼻整形方法。
简介:摘要精子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结构特征,这是其所具有的独特受精功能所必需的。其中,精子鞭毛是精子产生运动所必需的一种特定细胞器。鞭毛的完整性对正常精子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鞭毛缺陷常导致精子的运动能力减弱或缺失,从而引起男性不育。鞭毛多发形态异常(multiple morphological abnormalities of the sperm flagellum,MMAF)是导致男性不育的最严重的精子鞭毛缺陷之一,其特征是精子鞭毛存在变短、卷曲、缺失和不规则的现象。人类精子鞭毛中存在1000种以上的蛋白,因而形成MMAF的病因具有明显遗传异质性。近年来,对MMAF表型的基因组学研究已经鉴定出20余种导致MMAF和不育的突变基因。本文总结了导致MMAF的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信息、定位特征及其潜在的功能。
简介:摘要青光眼病理性高眼压的常见原因是房水流出受阻,因此房水流出通道的形态观察和功能研究是青光眼防治的重点。研究房水流出通道的形态及功能对研究青光眼发病机制、选择手术方式和开发靶向药物均有重要意义。房水流出成像方式中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及血管成像、超声生物显微镜活体显像,可对房水流出通道进行结构性评估;而静态和实时房水血管造影为功能性评估。目前尚缺乏房水结构流出特征与功能流量值之间的精确关系研究。使用房水血管造影术可研究与评价青光眼的药物疗效。房水血管造影术有助于引导小梁网靶向的微创青光眼手术以获得更好的降眼压效果。但房水血管造影术有创,目前只能在手术室使用。未来尚需进一步改进评估房水流出通道的方法,以期在临床上通过结构和功能评估相结合,更好地了解房水流出通道和眼前段结构,提高青光眼诊治水平。(国际眼科纵览,2020, 45: 397-403)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海神综合征的形态学特征及诊断标准。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科就诊的7例形态学诊断为海神综合征患者,对其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对比检测结果阳性及阴性者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特点。结果7例患者中,遗传学诊断为海神综合征者5例,不支持该诊断者2例。海神综合征患者的形态学具有以下特点:非对称性进行性过度生长;病变存在脑沟回样结缔组织病损;上述病变部位累及多个手指/足趾,甚至全手/全足或更大范围;合并多器官、多系统疾患。组织学上可见来源于骺软骨或关节软骨的白色类圆形特征性肿物。结论海神综合征现有的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修订完善,我们认为具备前述特点可初步诊断为海神综合征,但有误诊可能,确诊仍有赖于基因检测;海神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寻求更精确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Schlemm管是房水外流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围绕前房角的环形管道,内壁由1层内皮细胞与小梁网相隔,外壁有25~35条集液管。目前的研究认为,Schlemm管是房水流出阻力的主要部位,对眼压调节起着重要作用。Schlemm管塌陷会引起眼压升高,导致眼底损伤,引起青光眼的发生。随着青光眼微创手术的发展进步,Schlemm管成为抗青光眼手术的重要部位。因此,对Schlemm管形态学的观察也变得尤为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其中主要是超声生物显微镜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发展,对Schlemm管的研究已经从最初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离体眼的组织学研究,发展到活体内对Schlemm管的影像学观察。本文就Schlemm管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及离体和活体组织Schlemm管检测与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肱骨远端的CT解剖形态学特征及性别差异,为肱骨远端植入物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从医院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中选取121例正常肘关节CT图像,于AW4.5工作站中进行重建和测量。通过屈戌轴和肱骨干确定冠状面和水平面,与屈戌轴垂直的面确定为矢状面。于冠状面上测量肱轴角;取四个不同的矢状面测量肱骨小头高度、外侧滑车缘高度、滑车沟高度、内侧滑车缘高度;于水平面上测量肱骨小头宽度、肱骨小头前距、外侧滑车缘前宽、外侧滑车缘后宽、滑车宽度、内侧滑车缘前宽、内侧滑车缘后宽、滑车沟前后距、外侧滑车缘前距、外侧滑车缘后距、内侧滑车缘前距、内侧滑车缘后距、肱骨远端宽度。分析测量参数的性别差异、数据间的相关性及肱轴角与90°的差异。结果男性肱骨小头高度为(21.5±1.3)mm、肱骨小头宽度为(17.5±1.1)mm、肱骨小头前距为(10.8±0.9)mm、滑车宽度为(25.1±2.2)mm、滑车沟高度为(17.3±1.5)mm、滑车沟前后距为(17.5±1.4)mm、外侧滑车缘前宽为(7.7±1.2)mm、外侧滑车缘后宽为(12.5±1.6)mm、内侧滑车缘前宽为(12.4±1.6)mm、内侧滑车缘后宽为(9.8±2.0)mm、外侧滑车缘前距为(10.0±0.8)mm、外侧滑车缘后距为(16.3±1.4)mm、内侧滑车缘前距为(12.9±1.4)mm、内侧滑车缘后距为(13.2±1.4)mm、外侧滑车缘高度为(20.6±1.3)mm、内侧滑车缘高度为(25.0±2.4)mm、肱骨远端宽度为(42.6±2.5)mm,女性分别为(18.7±1.1)mm、(15.3±1.1)mm、(9.5±0.6)mm、(21.7±1.5)mm、(15.4±1.7)mm、(15.6±1.5)mm、(6.8±1.3)mm、(10.7±1.4)mm、(10.6±1.4)mm、(8.5±1.4)mm、(8.9±0.8)mm、(14.5±1.1)mm、(11.4±1.1)mm、(11.5±1.0)mm、(18.1±1.4)mm、(21.6±1.4)mm、(37.0±1.8)mm,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轴角(男87.4°±3.5°,女87.8°±3.3°)、肱骨小头宽度与肱骨小头高度比(男0.8±0.1,女0.8±0.1)、滑车宽度与肱骨小头宽度比(男1.4±0.2,女1.4±0.1)、内外侧滑车缘高度比(男1.2±0.1,女1.2±0.1)、内侧滑车缘前宽与滑车宽度比(男0.5±0.1,女0.5±0.1)、内侧滑车缘后宽与滑车宽度比(男0.4±0.1,女0.4±0.1)、外侧滑车缘前宽与滑车宽度比(男0.3±0.0,女0.3±0.1)、外侧滑车缘后宽与滑车宽度比(男0.5±0.1,女0.5±0.1)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参数除肱轴角外均与肱骨远端宽度呈正相关,随肱骨远端宽度的增大而增大(r值0.335~0.928,P<0.05)。肱轴角(87.6°±3.4°)与9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7,P<0.05)。结论男性肱骨远端尺寸略大于女性,但形状无差异。关节宽度可以作为一个衡量肱骨远端大小的指标,肱骨骨干更偏向于桡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及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Smart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4例98眼,其中低度近视组23例41眼,中度近视组31例5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Q值、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总高阶像差(HOA)、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和球差(Z40),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改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测量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低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445±0.191、26.973±5.611、0.671±0.142和0.384±0.188,较术前的-0.273±0.817、13.784±2.376、0.433±0.687和0.231±0.062均明显增加,中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693±0.203、34.038±5.773、0.874±0.216和0.520±0.129,较术前的-0.309±0.104、14.838±3.992、0.409±0.081和0.228±0.089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近视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Q值、ISV、HOA、Z40均高于低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3个月,2个组角膜Z3-1、Z3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组ΔQ值和ΔISV均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ΔQ值:低度近视组:r=-0.364,P=0.044;中度近视组:r=-0.589,P<0.01;ΔISV:低度近视组:r=-0.298,P=0.039;中度近视组:r=-0.409,P=0.022);中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呈正相关(r=0.348,P=0.009),低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无显著相关性(r=0.180,P=0.266)。结论Smart术后低度和中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及ISV均较术前增加,角膜Q值均由负变正,但对低度近视眼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影响较小。
简介:摘要分析比较临床1例重症肺炎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的平滑型脓肿分枝杆菌(MabS)和粗糙型脓肿分枝杆菌(MabR),并进行药敏试验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对MabS和MabR进行菌体形态观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比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采用比例法和肉汤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MabS和MabR菌落形态不同,MALDI-TOF MS分析MabR有223个蛋白峰,MabS有147个蛋白峰。16s RNA基因测序MabS为1 397 bp,MabR为1 402 bp,药敏试验显示二者对抗结核药几乎耐药,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MabS和MabR对抗结核治疗药物普遍耐药,而对抗菌药物几乎敏感,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供临床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减重术后肥胖患者心脏形态与心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减重手术(包括胃袖状切除术和胃旁路术)并进行术后复查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67例,男性3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6.7±9.5)岁,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患者减重手术前及术后1年的指标进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以确定减重手术术后心脏形态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接受减重手术后1年体重[(112.20±30.20) kg比(80.70±23.00) kg,P<0.001]及体重指数[(38.77±8.26) kg/m2比(27.98±6.54) kg/m2,P<0.001]均显著下降,同时收缩压和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静息心率也显著降低(P<0.05),心脏射血分数显著改善[(65.5±5.9)%比(67.9±4.7)%,P<0.001],室间隔、左室后壁、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显著降低(P<0.05),而升主动脉内径无显著变化[(3.14±0.39) cm比(3.09±0.38) cm,P=0.125]。此外,胃旁路术与胃袖状切除术相比,心脏形态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减重术前体重指数值、术后体重指数降低值、是否患高血压、升主动脉内径是否增宽是减重手术后射血分数是否改善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对射血分数是否改善的预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95%CI:0.669~0.875),特异度85%,敏感度66%,最佳截断点为0.545。结论肥胖患者接受减重手术后1年,心脏射血分数显著改善,室间隔、左室后壁、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显著降低。胃袖状切除术与胃旁路术对心功能的改善及对心脏形态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术前体重指数值、术后1年体重指数降低值、是否患高血压、升主动脉内径是否增宽等指标构成的联合预测模型对减重患者术后1年射血分数是否改善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青春发育分期对女性甲状腺形态及功能状况的影响。方法2017年10-11月,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在上海市闵行区、江苏省海门市、浙江省玉环市、浙江省德清县各选定1所初中,将4所初中所有初一年级女生共491名纳入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体格检查以及尿碘、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采用《青春发育事件自我评定量表》(PDS)评价青春发育分期;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青春发育分期对甲状腺容积及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青春发育阶段女性的甲状腺状况存在差异。甲状腺容积大小、结节检出率及FT4水平均表现为青春期前期<青春发动期<青春期后期(P<0.05);TT3及FT3水平表现为青春期前期>青春发动期>青春期后期(P<0.001);TSH及TT4水平不受青春发育分期的影响(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一致,青春发育与TT3和FT3水平呈负相关。PDS总分每增加1分,TT3和FT3水平在模型1中分别减少0.067 nmol/L和0.170 nmol/L,在模型2中分别减少0.065 nmol/L和0.162 nmol/L;相较于青春期前期者,青春期后期者具有较低的TT3和FT3水平(模型1:OR=0.337,95%CI:0.173~0.658;OR=0.283,95%CI:0.144~0.557;模型2:OR=0.306,95%CI:0.155~0.605;OR=0.263,95%CI:0.132~0.524)。结论青春发育与女性甲状腺形态及功能状况存在关联。青春发育越成熟,甲状腺容积越大,结节越易发生,TT3及FT3水平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