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皮下移植小鼠的分割照射对远端脾脏组织的影响。方法构建荷瘤C57BL/6 J小鼠模型,取对数期生长的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接种于小鼠右侧皮下(1×107/只),荷瘤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荷瘤对照组和照射组,每组20只。另设10只健康小鼠作为健康对照组。照射组皮下肿瘤给予8 Gy ×3次X射线局部照射,剂量率为0.883 Gy/min。照射后第7、14天检测小鼠肿瘤脏器指数、脾脏脏器指数、脾脏病理学改变,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与荷瘤对照组相比,照后7、14 d,照射组小鼠肿瘤脏器指数显著降低(t=4.649、26.34,P<0.05),脾脏中NK细胞显著升高(t=3.952、3.633,P<0.05),CD3+、CD4+、CD3+CD4+淋巴细胞以及CD4+/CD8+比值在照后7 d显著降低(t=3.193、3.656、3.219、2.641,P<0.05),CD3+淋巴细胞在照后14 d显著降低(t=3.031,P<0.05),其余指标脾脏脏器指数、B淋巴细胞、CD3+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变化不显著。结论肿瘤局部照射可引起远隔器官内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为放疗免疫损伤提供了新的诠释。

  • 标签: 肝癌 分割照射 脾脏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建立新型正常免疫小鼠人原代结肠癌移植模型,为研究结肠癌在正常免疫情况下的发病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人结肠癌细胞来自于2017年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细胞组小鼠接种含结肠癌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微载体组接种含microcarrier 6的PBS,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组接种含结肠癌细胞和microcarrier 6的复合物PBS。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将各组细胞接种于小鼠右腋皮下,记录肿瘤形成时间、大小、成率及镜下病理学改变等。移植组织采用EnVision二步法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视野中阳性细胞比例判断移植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人特异性Alu序列的表达。结果接种肿瘤细胞后,细胞组和微载体组小鼠均无死亡,均未成;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组小鼠在接种后第5~7天于右侧腋窝皮下可触及皮下肿瘤,成率为67% (10/15),接种后2~3周,肿瘤体积可达500 mm3左右。免疫组化结果示,CK20、CDX-2和癌胚抗原均为阳性表达。PCR结果显示,荷瘤小鼠移植组织中可检测到人特异性Alu序列的表达。结论人原代结肠癌细胞以microcarrier 6为载体在正常免疫小鼠体内成,成功地建立了新型正常免疫小鼠人源结肠癌移植模型。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微载体 免疫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建立新型正常免疫小鼠人原代结肠癌移植模型,为研究结肠癌在正常免疫情况下的发病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人结肠癌细胞来自于2017年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细胞组小鼠接种含结肠癌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微载体组接种含microcarrier 6的PBS,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组接种含结肠癌细胞和microcarrier 6的复合物PBS。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将各组细胞接种于小鼠右腋皮下,记录肿瘤形成时间、大小、成率及镜下病理学改变等。移植组织采用EnVision二步法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视野中阳性细胞比例判断移植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人特异性Alu序列的表达。结果接种肿瘤细胞后,细胞组和微载体组小鼠均无死亡,均未成;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组小鼠在接种后第5~7天于右侧腋窝皮下可触及皮下肿瘤,成率为67% (10/15),接种后2~3周,肿瘤体积可达500 mm3左右。免疫组化结果示,CK20、CDX-2和癌胚抗原均为阳性表达。PCR结果显示,荷瘤小鼠移植组织中可检测到人特异性Alu序列的表达。结论人原代结肠癌细胞以microcarrier 6为载体在正常免疫小鼠体内成,成功地建立了新型正常免疫小鼠人源结肠癌移植模型。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微载体 免疫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方法将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肾静脉(RV)同首次移植受体小鼠肾下下腔静脉(IVC)端侧连续吻合,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肾动脉(RA)连带小段首次移植供体小鼠腹主动脉(AO)同首次移植受体小鼠AO端侧间断吻合,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输尿管拖入并固定在首次移植受体小鼠膀胱顶后壁完成小鼠首次肾移植术。首次移植术后2~4周,将首次移植受体小鼠体内移植肾脏RV连带部分首次移植受体IVC同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小鼠IVC端侧连续吻合,移植肾脏RA连带小段首次移植供体和受体小鼠AO同移植肾脏再次移植受体小鼠AO端侧间断吻合,将再次移植肾输尿管拖入并固定在再次移植受体小鼠膀胱顶后壁完成小鼠移植肾再次肾移植术。首次移植移植肾再次移植术中均切除受体双侧自体肾脏。记录手术时间,随访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存活,监测再次移植肾功能和病理。结果移植肾再次移植供体手术时间为(50±10) min,受体手术时间为(55±5) min。共完成8例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术。2例同系,6例非同系。第1例尝试性非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存活11 d。后续5例非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中1例存活21 d,其余4例均存活到术后70 d获取标本。2例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均存活到术后30 d获取标本。8例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在获取标本时或非预期死亡前血清肌酐均<0.2 mg/dl。苏木精-伊红(HE)染色提示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术后30 d移植肾未见病理性改变。结论本文描述了建立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动物模型的方法,为开展移植免疫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肾再次移植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联合放射对结肠癌CT26WT细胞及移植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利用CellTiter-Glo化学发光细胞活性试验检测0.5、1.0、5.0、10.0μmol/L的Met对CT26WT细胞活力影响,克隆形成试验检测对照组、10.0μmol/L的Met、15Gy照射、15Gy+10.0μmol/L的Met组对CT26W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构建Bablc小鼠皮下移植模型,肿瘤体积>150mm3随机分对照组、单纯15Gy照射、Met组、15Gy+Met组,照射前24h给予小鼠750 mg/kg的Met,定期测量肿瘤体积及小鼠体重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及生存时间曲线。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述处理条件下CT26WT细胞及移植组织中P-H2AX、Sting蛋白表达;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组织中CD8a (+) T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0、0.5、1.0、5.0、10.0μmol/L的Met的相对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87.9%、87.8%、87.3%、76.5%(P<0.05),其中10.0μmol/L较5.0μmol/L抑制作用更强(P<0.001)。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Met组、15Gy组、15Gy+Met组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4.0%、24.0%、22.3%、14.0%(P<0.001)。与对照组比较,Met组、15Gy组、15Gy+Met组细胞内Sting蛋白表达分别增加2.99、1.37、4.41倍(P<0.001、<0.01、<0.001)。15Gy+Met组P-H2AX蛋白表达较15Gy组增加1.43倍(P<0.001)。移植体积15Gy+Met组较对照组生长缓慢,最终结果为(1007.0±388.5)、(2639.0±242.9) mm3,(P<0.05),15Gy+Met组小鼠总生存期较对照组增加(48d︰32d,P<0.001)。移植组织中P-H2AX、Sting蛋白表达量在15Gy+Met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8、1.6倍(P均<0.001)。15Gy+Met组CD8a (+) T细胞浸润在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Met与放射联合能协同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加重DNA损伤、激活Sting信号通路导致肿瘤组织中CD8a (+) T细胞增加加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标签: 二甲双胍 Sting基因 H2AX基因 CT26WT细胞系 移植瘤/Bablc小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骨移植在颅骨缺损中的成活机制。方法通过将4周龄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头颅骨移植到4周龄裸鼠颅骨缺损来模拟重建骨移植,实验分观察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4~24周后进行大体观察,骨组织面积测量(BTA%)和绿色荧光量(GFP%)的检测。结果大体观察显示,观察组小鼠颅骨左侧缺损术后4~24周逐渐出现成骨,与周围骨组织紧密连接且具有相同的厚度。单纯颅骨缺损区域没有新骨形成,仅被纤维组织覆盖,表明缺损未被修复。组织学提示,观察组术后4、8、12、18、24周颅骨骨移植部位骨组织面积百分比BTA(%)值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荧光量(GFP%)的检测,观察组术后4、8、12、18、24周为(6.33±0.73) %、(3.40±0.68)%、(1.98±0.21) %、(0.81±0.08)%、(0.68±0.06)%,各观察时间点的数据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骨移植在颅骨缺损的成活机制主要是骨的爬行替代和骨再生。

  • 标签: 骨移植 绿色荧光蛋白 骨再生 爬行替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移植术中输尿管膀胱置入的改良方法。方法30对BALB/c小鼠同品系间行肾移植术,供肾均为左肾,应用双套管法建立供肾血液循环,由传统的先置入后固定包埋的方法,改良为先固定,再置入,最后包埋的方法,记录手术时间、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供肾血管分离、灌注、切除时间(25±6)min,热缺血时间(10±6)s,冷缺血时间(25±5)min。受体手术:动静脉分离时间(12±5)min,静脉套置时间(7±1)min,动脉套置时间(7±1)min,输尿管膀胱吻合时间(13±2)min,切除右肾时间(5±1)min,关腹(5±1)min。总手术时间(77±3)min。成功建立26例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86.7%(26/30)。结论改良后的输尿管置入膀胱尿路吻合术更简单快捷,小鼠移植术后尿路并发症发生率低,更有利于初学者掌握。

  • 标签: 肾移植 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连素合用环孢素A抗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BALB/c小鼠为供体,以C57BL/6小鼠为受体,采用背-背皮肤移植手术法制备模型。将受体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黄连素组、环孢素A组、联合组,每组20只;另取20只健康C57BL/6小鼠作为假手术组。造模后黄连素组小鼠腹腔注射黄连素100 mg/kg,环孢素A组小鼠腹腔注射环孢素A注射液10 mg/kg,联合组腹腔注射黄连素100 mg/kg及环孢素A注射液5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1次/d,连续10 d。记录受体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h1类细胞因子[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比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受体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延长(P<0.01);联合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较黄连素组或环孢素A组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血浆IL-2[(11.55±3.14)pg/ml比(19.85±2.42)pg/ml]、IFN-γ[(26.41± 6.20)pg/ml比(57.23±10.15)pg/ml]水平降低,IL-4[(192.45±70.12)pg/ml比(61.09±21.61)pg/ml]、IL-10[(106.79±27.83)pg/ml比(40.08± 11.23)pg/ml]水平升高(P<0.05),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7.65±2.42)%比(3.69±0.83)%]升高(P<0.01)。结论黄连素合用环孢素A通过促使Thl向Th2细胞的偏移、诱导免疫耐受、刺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等途径,抑制同种异体小鼠的皮肤移植排斥反应。

  • 标签: 皮肤移植 小檗碱 环孢素A TH1-TH2平衡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Ta4C3-PVP纳米片对三阴性乳腺癌4T1细胞小鼠移植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于雌性BALB/c小鼠右侧腹皮下注射4T1细胞建立4T1荷瘤小鼠模型,按肿瘤体积大小均匀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Ta4C3-PVP组、单纯照射组、Ta4C3-PVP联合照射组。尾静脉注射20 mg/kg Ta4C3-PVP预处理24 h后给予8 Gy单次肿瘤局部X射线照射,测量移植体积、重,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蛋白表达、DNA双链断裂(DSBs)分子标志物γ-H2AX焦点形成,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放射增敏系数(EF)及抑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Ta4C3-PVP联合照射组于照射后16 d均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t=5.41、9.59,P < 0.05)、降低重(t=2.67、4.40,P < 0.05),其中Ta4C3-PVP联合照射组的EF达1.57,抑率约为64%,明显优于单纯照射组(4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和Ta4C3-PVP联合照射组肿瘤细胞Ki-67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t=5.73、8.02,P < 0.05)、γ-H2AX焦点产额明显增加(t=2.97、9.86,P < 0.05),且Ta4C3-PVP联合照射组较单纯照射组Ki-67表达抑制更显著(t=4.75,P < 0.05)、γ-H2AX焦点产额更多(t=4.42,P < 0.05)。结论Ta4C3-PVP纳米片可通过增加射线诱导的DNA DSBs,增强4T1荷瘤小鼠移植的放射敏感性。

  • 标签: Ta4C3-PVP纳米片 放射敏感性 三阴性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移植对无菌小鼠肾脏病理结构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瘦素缺陷的ob/ob雄性小鼠(ob组,n=20)高脂喂养建立糖尿病模型,野生型雄性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n=10)。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检测粪便菌群结构与多样性。选取无菌C57BL/6小鼠30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菌正常组(GF-NC组)、无菌对照组(GF-CON组)和无菌糖尿病组(GF-DM组),每组各10只,分别以灌胃针将等容量磷酸盐缓冲溶液(不含粪便)、磷酸盐缓冲溶液(含对照组野生型小鼠粪便)、磷酸盐缓冲溶液(含ob组小鼠粪便)灌胃,每次0.2 ml,每日1次。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病理变化,并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造模成功的ob组小鼠体重、血糖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肠道菌群的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66±0.16和4.40±0.13、0.028±0.002和0.046±0.005,t=3.19、2.57,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ob组小鼠肠道内厚壁菌门数量减少,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数量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放线菌门数量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群移植8周时,GF-DM组小鼠肾脏肾小球细胞数增多、体积增大,肾小管萎缩。与GF-CON组相比,4周、8周时GF-DM组小鼠尿微量白蛋白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26±2.93)和(2.19±0.85)μmol/L,(11.04±3.32)和(3.13±0.74)μmol/L,t=2.80、3.65,均P<0.01]。结论糖尿病小鼠菌群结构及多样性与正常小鼠菌群存在差异,肠道移植糖尿病小鼠菌群后的无菌小鼠肾脏病理结构出现异常,且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升高。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肠道菌群 无菌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RCC3的缺失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12只C57BL/6J小鼠作为受体,分为野生型(WT组)和BRCC3-/-型(KO组),每组6只。采用两次4.5 Gy 60Co全身照射(TBI),两次照射间隔30 min,6 h后通过尾静脉输注BABL/c小鼠1×107骨髓细胞和8×106脾脏细胞建立aGVHD小鼠模型。在aGVHD小鼠模型中特异性敲除BRCC3,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测靶器官损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CBA)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移植后第9天分离脾脏、肝脏和小肠淋巴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靶器官中T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结果受体小鼠BRCC3的缺失可导致aGVHD小鼠生存期明显缩短(P<0.05);靶器官肝脏损伤明显加重;脾脏中CD8+ T细胞和CD8+CD25+ 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t=6.53、5.52,P<0.05);肝脏中CD8+ T细胞和CD8+CD25+ 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t=3.74、3.19,P<0.05)以及小肠中CD8+ T细胞、CD8+CD25+ T细胞和CD8+CD69+ 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t=3.52、4.06、3.29,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BRCC3在受体中的缺失可促进供体CD8+ 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而加重aGVHD,为aGVHD探索了潜在的预防和治疗靶点。

  • 标签: BRCC3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T细胞活化 治疗靶点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邹灵婕 张文 宋艳 刘尚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肿瘤研究与临床》 2022年第05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免疫实验室,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Ⅱ型单纯疱疹病毒(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对结肠癌肺转移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18只6周龄BALB/c雌性小鼠,取对数生长期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细胞,分别接种于小鼠右侧背部(2×105/只)和脾(1×105/只),肿瘤细胞通过脾静脉血行转移至肝,构建CT26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HSV2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9只;oHSV2组采用100 μl oHSV2(感染复数为1)进行皮下内多点注射,PBS组采用100 μl PBS进行皮下内多点注射;隔1 d注射1次,共6次;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小鼠存活情况,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荷瘤后第20天处死两组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小鼠,分离其脾淋巴细胞。摸索结肠癌肺转移CT26细胞株最佳接种数量和最适观察时间点;选择9只正常的6周龄BALB/c雌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小鼠尾静脉同时接种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4×107/只)和CT26细胞(2×105/只),阴性对照组小鼠尾静脉同时接种相同周龄正常小鼠的脾淋巴细胞(4×107/只)和CT26细胞(2×105/只),空白对照组小鼠尾静脉只注射CT26细胞(2×105/只);荷瘤后第10天全部处死3组小鼠,观察肺转移的生长,小鼠存活情况,观察小鼠各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结果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中,oHSV2组9只小鼠中7只未发现肝转移灶,2只出现1~2个长径<2 mm肝转移灶;PBS组9只小鼠均出现多发性肝转移灶,肿瘤长径1~10 mm。oHSV2组小鼠总生存优于PBS组小鼠(P<0.001)。结肠癌肺转移小鼠模型中,小鼠尾静脉接种肿瘤细胞的最佳细胞数量为2×105/只,最佳观察时间点为尾静脉注射后第10天;荷瘤24 d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均全部死亡,实验组小鼠在第60天仍全部存活,3组间总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肺脏组织未见明确肿瘤细胞,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肺脏组织有广泛弥漫的肿瘤细胞。结论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能够有效抑制CT26小鼠结肠癌肺转移的生长。

  • 标签: 溶瘤病毒 结肠肿瘤 转移瘤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菌移植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粪菌移植组(B组)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组(C组),每组10只。B、C组通过腺嘌呤灌胃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小鼠模型。建模后,B组进行粪菌移植干预,A、C两组进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小鼠生长情况、毛发、精神活动状态,并测量小鼠体重。干预结束后3 d处死小鼠,检测其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光镜观察肾脏、结肠病理改变。采用免疫荧光单标法检测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分布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C组小鼠的尿素氮、血清肌酐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小鼠的尿素氮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小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水肿,部分肾小管萎缩,肾小管管腔稍有扩张。C组小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严重,肾小管上皮细胞排列疏松,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肾小管管腔明显扩张。B组小鼠的结肠组织肠黏膜下层疏松水肿,间隙稍增大,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数量稍减少。C组小鼠的结肠组织肠黏膜下层明显疏松水肿,其间隙明显增大,出现局灶性肠黏膜坏死,杯状细胞被破坏,纤维组织增生。B、C组小鼠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的claudin-1表达均减少,C组小鼠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的部分claudin-1缺失。结论粪菌移植可调节慢性肾功能衰竭小鼠肠道菌群,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胃肠道结构以及对延缓小鼠肾脏衰竭的效果。

  • 标签: 肾功能不全 粪菌移植 小鼠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是治疗淋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目前我国淋巴auto-HSCT在整体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规范、合理应用auto-HSCT仍是国内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基于国内主要auto-HSCT中心的经验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牵头制定了该指导原则,从auto-HSCT的适应证、干细胞的动员与采集、干细胞的冻存与复苏、预处理、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期间的护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auto-HSCT治疗淋巴,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

  • 标签: 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适应证 造血干细胞动员 移植预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修饰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异体小鼠皮肤移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取5只BALB/c小鼠(均为雌性,4~8周龄,性别、鼠龄下同),处死后取股骨、胫骨和肱骨,采用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分离法分离纯化培养BMSC,取第3代细胞行形态学观察,该代细胞经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第4代细胞经干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取第3~6代BMSC,经终质量浓度50 ng/mL小鼠重组IL-17预处理5 d后,行形态学观察。取IL-17预处理的BMSC和未经IL-17预处理BMSC标记碳花青荧光染料(CM-Dil),行形态学观察并计算标记率。(2)取45只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13只、单纯BMSC组16只、BMSC+IL-17组16只。在小鼠皮肤移植术前1 d,单纯BMSC组13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5×106个/mL未经CM-Dil标记的BMSC 0.1 mL,另3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5×106个/mL CM-Dil标记的BMSC 0.1 mL;BMSC+IL-17组13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5×106个/mL未经CM-Dil标记的IL-17预处理的BMSC 0.1 mL,另3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5×106个/mL CM-Dil标记的IL-17预处理的BMSC 0.1 mL;PBS对照组13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0.1 mL PBS。取45只BALB/c小鼠作供体,将前述3组处理后的45只C57BL/6J小鼠作为受体,建立背-背全厚皮移植模型。于移植术后第2天,再次对3组小鼠注射与移植术前1 d一样的等量相应细胞或PBS。于移植术后第7天,分别取单纯BMSC组和BMSC+IL-17组中注射CM-Dil标记的BMSC和CM-Dil标记的IL-17预处理BMSC的3只小鼠,脱颈处死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的CM-Dil示踪并计数。于移植术后第6天拆除敷料后,从单纯BMSC组注射未经CM-Dil标记的BMSC的13只小鼠和BMSC+IL-17组注射未经CM-Dil标记的IL-17预处理BMSC的13只小鼠及PBS对照组13只小鼠中选取7只小鼠,记录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于移植术后第8天,从3组剩余的6只小鼠中分别取3只小鼠进行移植皮片的大体观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中γ干扰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CD4+CD25+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p3(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皮片的组织形态。于移植术后第14天,取3组剩余3只小鼠同前行组织形态观察。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1)培养5 d,经IL-17预处理的BMSC与未处理的BMSC形态和大小并无明显差别。(2)CM-Dil标记后,经IL-17预处理的BMSC与未处理的BMSC生长状态均较良好,标记率几乎可达100%。(3)移植术后第7天,单纯BMSC组小鼠皮片及邻近皮下组织CM-Dil标记阳性的BMSC数量为每100倍视野下(6.2±2.6)个,明显少于BMSC+IL-17组CM-Dil标记阳性的IL-17预处理BMSC的每100倍视野下(15.0±5.3)个(t=-2.962,P<0.05)。(4)单纯BMSC组和BMSC+IL-17组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3.3±1.2)、(17.0±1.5)d,明显长于PBS对照组的(8.7±0.8)d(P<0.01),而BMSC+IL-17组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单纯BMSC组(P<0.01)。(5)移植术后第8天,PBS对照组小鼠移植皮片大部分发黑变硬且结痂坏死,单纯BMSC组小鼠移植皮片大部分存活良好,BMSC+IL-17组小鼠移植皮片均存活良好。(6)移植术后第8天,与PBS对照组相比,单纯BMSC组和BMSC+IL-17组小鼠的血清中IL-10和TGF-β含量明显升高(P<0.01),γ干扰素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单纯BMSC组相比,BMSC+IL-17组小鼠的血清中IL-10和TGF-β含量明显升高(P<0.01),γ干扰素含量明显降低(P<0.01)。(7)移植术后第8天,单纯BMSC组和BMSC+IL-17组小鼠脾脏CD4+CD25+Foxp3+Treg比例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1),BMSC+IL-17组小鼠脾脏CD4+CD25+Foxp3+Treg比例明显高于单纯BMSC组(P<0.01)。(8)移植术后第8天,PBS对照组小鼠移植皮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表皮、真皮坏死;单纯BMSC组小鼠移植皮片可见局灶性的炎性细胞浸润,仅有轻微的表皮变性;BMSC+IL-17组小鼠移植皮片皮肤附属器存活完好,同时有血管形成。移植术后第14天,单纯BMSC组小鼠移植皮片可见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并有较重的表皮变性和局灶性坏死;BMSC+IL-17组小鼠移植皮片可见局灶性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轻微表皮变性;PBS对照组小鼠移植皮片已完全坏死。结论IL-17可通过提高小鼠BMSC诱导免疫耐受的能力和增强BMSC的归巢能力,最终起到减轻异体皮片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的作用。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间质干细胞 免疫耐受 皮肤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介素(IL)-35修饰间充质干细胞(MSC)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构建稳定表达IL-35的MSC(IL-35-MSC)。建立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同系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MSC处理组及IL-35-MSC实验组(每组各12只)。各组随机选取6只小鼠术后第5天处死,HE染色观察移植心脏病理变化,ELISA检测外周血IL-35浓度,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剩余6只用于记录移植物存活期。结果成功构建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同系对照组移植物术后28 d均存活;相较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6.50±0.55)d及MSC处理组存活(12.00±0.89)d,IL-35-MSC实验组移植物存活期(18.50±1.64)d明显延长(n=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其他组,IL-35-MSC实验组移植术后第5 d脾脏Th17比例和Th1/Th2比值降低,CD4+Foxp3+Treg细胞比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6,P<0.01)。结论IL-35-MSC能够有效减轻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以IL-35-MSC为基础的细胞免疫疗法有望成为诱导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新途径。

  • 标签: 心脏移植 白介素-35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量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尾静脉移植对异种周围神经移植小鼠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从健康剖宫产产妇志愿捐献的新鲜羊膜中分离出hAMSCs,并进行纯化及鉴定。构建上调和下调TGF-β表达的慢病毒质粒,并转染纯化的hAMSCs,构建出稳定的上调或下调TGF-β表达的hAMSCs。分离并剪去C57BL/6小鼠的部分坐骨神经,将SD大鼠的坐骨神经分离剪取并移植小鼠的坐骨神经缺损处,构建出异种周围神经移植小鼠模型。将模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未修饰的hAMSCs治疗组、高表达TGF-β的hAMSCs治疗组、低表达TGF-β的hAMSCs治疗组,每组10只。各组于造模前1 d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或相应的hAMSCs重悬液进行移植治疗。于治疗后第14天时采用DigGait步态分析系统评估各组小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4天时,高表达TGF-β的hAMSCs治疗组小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25.820±0.286)明显高于低表达TGF-β的hAMSCs治疗组(-33.413±0.920)和未修饰的hAMSCs治疗组(-30.755±0.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表达TGF-β的hAMSCs尾静脉移植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异种周围神经移植小鼠的坐骨神经功能,其可能成为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新突破口。

  • 标签: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干细胞治疗 周围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