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脑照射(WBI)及粪便菌群移植(FMT)对小鼠海马神经发生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ICR小鼠40只(8周龄,30 g)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C组)、照射组(R组)、对照+FMT组(C+FMT组)、照射+FMT组(R+FMT组),每组10只。单次剂量10 Gy WBI造模后,C组、R组予磷酸盐缓冲溶液灌胃,C+FMT组、R+FMT组予正常小鼠粪菌悬液灌胃14 d。通过16S rRNA测序、BrdU+/Neu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粪便菌群组成、海马神经发生的变化。结果WBI和FMT对小鼠存活率和体重无影响。WBI诱导了海马神经发生抑制及粪便菌群失调,如拟杆菌科、瘤胃菌科分别增加28.6%、102.9%,乳杆菌科下降70.6%(P<0.05)。FMT调节了粪便菌群丰度,如肠杆菌科下降65.1%(P=0.028),而乳杆菌科增加58.2%(P=0.015),并部分缓解了海马神经发生抑制。结论这项初步研究提示FMT缓解了WBI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发生抑制及肠道菌群组成紊乱失调。直接作用于小鼠全脑的电离辐射间接扰乱了肠道菌群的结构,而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小鼠大脑海马神经发生的程度,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双向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粪菌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小鼠模型的作用。方法将27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阿霉素模型组(Dox组)、阿霉素+粪菌移植(FMT组),其中后两组使用阿霉素尾静脉注射构建肾病综合征小鼠模型,并分别给予PBS或粪菌溶液灌胃,最后分别收集粪便标本以及24 h尿液标本,考马斯亮蓝法-蛋白定量检测24 h尿蛋白,16 s微生物组学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ox组小鼠24 h尿蛋白定量(0.48±0.61 vs 1.71±0.63,P<0.001)明显升高,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7.15±0.29 vs 6.98±0.49)呈减少趋势,肠道菌群紊乱;与Dox组小鼠相比,FMT组24 h尿蛋白定量(1.71±0.63 vs 0.91±0.48,P<0.05)和血肌酐水平(12.47±4.16 vs 7.77±0.75,P<0.05)显著下降,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6.98±0.49 vs 7.09±0.28)呈现增加趋势,肠道菌群紊乱明显改善,产短链脂肪酸细菌富集增加。结论粪菌移植可减少阿霉素诱导的肾病小鼠的尿蛋白,改善肠道菌群的紊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对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肝癌Huh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组移植瘤植入一枚活度为2.96×107Bq粒子,对照组植入一枚活度为0的空粒子。每4天测量1次移植瘤体积,记录肿瘤生长曲线。28 d后取下移植瘤,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评估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A、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观察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粒子植入后12 d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P<0.05),随着观察时间延长,两组肿瘤体积差距加大,在28 d时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63.61±89.56)mm3和(602.10±75.98)mm3(t=7.122,P<0.05)。两组移植瘤组织中CD31均有表达,观察组的MVD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0,P<0.05)。观察组VEGF-A、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80、6.414、10.890、12.250,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通过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VEGF-A、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的发生、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肝移植受者资料,筛选出发生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3例,均为男性,年龄41~57岁。分析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时间分别为术后第19天、28天、63天。3例患者均有便血、腹痛,2例伴呕血,2例胆漏伴腹腔感染。3例患者术后均有发热。病例1经剖腹探查肝动脉结扎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病例2行肝动脉介入栓塞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病例3手术切除假性动脉瘤并行肝动脉重建,反复腹腔大出血。结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时间跨度大,早期不易诊断,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需重点防治胆漏、腹腔感染等。
简介:摘要目的证实骨髓细胞(BM)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可以趋化外周调节性T细胞(Treg)聚集于小鼠移植心脏,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方法体外应用曲古霉素A(TSA)联合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C57BL/6供体小鼠BM分化为CD11b+Gr-1+MDSC,将C57BL/6小鼠心脏移植至BALB/c小鼠腹腔,心脏移植成功的小鼠分为四组(每组n=12),M组:经受体小鼠尾静脉注入5×106供鼠骨髓来源MDSC细胞;C组:经尾静脉注入同剂量生理盐水;M+T组:经尾静脉注入5×106供鼠MDSC细胞及口服TAK-778(100 mg/kg,每周3次);H组:同系小鼠心脏移植。移植术后7 d对移植心脏进行Treg荧光标记,Elisa检测心肌组织及外周CCL5含量,监测各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状况。结果TSA联合GM-CSF诱导的骨髓细胞经磁珠分选可获得纯度为93.8%的CD11b+Gr-1+MDSC,过继输入MDSC的小鼠移植心脏部位Treg数量为对照组4倍,过继输入MDSC后拮抗CCR5可明显抑制Treg向移植心脏迁徙(P=0.017),M组和M+T组在移植物和外周血浆中CCL5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其他组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供体小鼠骨髓来源MDSC可以在体内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器官,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41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采用化疗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生成素(TPO)或化疗药物+G-CSF的动员方案。移植前预处理方案:26例患者采用BEAM方案+地西他滨,12例采用BEAM方案,3例采用BEAM方案+西达苯胺。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相关并发症、移植后转归,以及临床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移植方案、移植前状态对移植后OS及PFS的影响。结果41例患者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疾病获得完全缓解37例(90.24%),部分缓解2例(4.88%),未评估2例(4.88%)。24例干细胞采集资料完整的患者采集的中位有核细胞计数12.74×108/kg[(3.91~22.68)×108/kg],中位CD34阳性细胞数为6.74×106/kg[(0.91~50.47)×106/kg]。全部41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1 d(7~32 d),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9 d(8~16 d)。41例患者移植后疾病均获得完全缓解,无一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至随访结束,无疾病进展33例,死亡8例。患者移植后12、24、72个月OS率分别为93.4%、85.3%和60.9%,PFS率分别为93.3%、84.0%、84.0%。中位PFS及OS时间均为未达到。不同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LDH、β2-MG、移植前状态患者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地西他滨患者PFS及OS均优于单用BEAM方案患者(均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具有较好的效果。BEAM方案+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较单用BEAM方案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制NLRC5调控CD4+T细胞功能对小鼠移植物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和富集小鼠(购自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脾脏来源CD4+T细胞,转染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载体NLRC5-RNA干扰(RNAi)-绿色荧光蛋白(GFP);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T细胞组和NLRC5-RNAi组,每组5只。建立小鼠胰岛移植和皮肤移植模型,术前回输已转染慢病毒的CD4+T细胞,术后观察各组胰岛和皮肤移植物生存情况,并于术后第7天检测移植胰岛和移植皮肤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内淋巴细胞亚群分化情况。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移植术后NLRC5-RNAi组胰岛移植物葡萄糖耐受更好。NLRC5-RNAi组胰岛中位生存时间[(19.0±3.4) d]较对照组[(11.6±1.9) d,t=5.156,P<0.01]和T细胞组[(10.0±1.4) d,t=4.151, P<0.01]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C5-RNAi组皮肤移植物的中位生存时间[(15.4±3.8) d]较对照组[(8.0±0.9) d,t=3.375, P<0.05]和T细胞组[(7.8±0.8) d,t=3.848, P<0.05]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提示胰岛移植NLRC5-RNAi组IL-10表达量[(344.0±4.1) ng/L]较其他组升高(t=124.141,P<0.01),IFN-γ表达量[(85.1±6.6) ng/L]较其他组降低(t=7.6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肤移植NLRC5-RNAi组IL-10表达量[(275.9±12.5) ng/L]较其他组升高;IFN-γ表达量[(96.6±2.5) ng/L]较其他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0,P<0.01);流式细胞术提示胰岛移植NLRC5-RNAi组脾脏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Th2)含量[(0.190±0.053)%]较其他组升高(t=5.220,P<0.05),Th1含量[(0.810±0.036)%]较其他组降低(t=6.219,P<0.05);皮肤移植NLRC5-RNAi组Th2含量[(0.130±0.012)%]较其他组升高(t=21.060,P<0.01),Th1含量[(0.180±0.026)%]较其他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48,P<0.05)。结论抑制NLRC5基因表达后,CD4+T细胞分化偏向Th2,表达Th2型细胞因子增多,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移植物存活时间,对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综合抗癌治疗在肝癌肝移植术后肺转移瘤中的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6年7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6例肝癌肝移植术后肺转移瘤受者,根据肺转移瘤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综合抗癌治疗组(雷帕霉素+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肺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索拉非尼)22例和维持支持治疗组14例,评价两组受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两组受者移植术前的基本资料、肿瘤病理情况、术后发生肺转移瘤的时间、肺转移瘤肿瘤负荷无明显差异;综合抗癌治疗组治疗后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12例、疾病进展7例,维持支持治疗组治疗后疾病稳定3例、疾病进展11例,综合抗癌治疗效果优于维持支持治疗(χ2=7.901,P=0.019);综合抗癌治疗组和维持支持治疗组肿瘤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3个月(95%CI:19.68~26.32)和7个月(95%CI:3.33~10.67),转移后1年存活率分别为91%和9%,转移后2年存活率分别为45%和0,转移后3年存活率分别为10%和0,综合抗癌治疗组存活率明显优于维持支持治疗组(P<0.001)。结论对于肝癌肝移植术后的肺转移瘤受者采用雷帕霉素+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肺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索拉非尼的综合抗癌治疗可改善其生存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差异显示编码3(DD3)启动子调控的携带精子相关抗原9(SPAG9)基因短发夹RNA(shRNA)的新型溶瘤腺病毒(DD3-ZD55-SPAG9)对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LNcap细胞系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构建裸鼠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当肿瘤体积为100 mm3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PBS组)、对照病毒组(ZD55-SPAG9组)、病毒组(DD3-ZD55-SPAG9组)。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时间-体积生长曲线。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组织内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One way-ANOVA),组间比较采用SNK法。结果成功构建裸鼠LNcap细胞移植瘤模型。DD3-ZD55-SPAG9组、ZD55-SPAG9组和PBS组移植瘤终体积分别为(1 104.04±110.39)、(1 003.20±150.89)和(2 321.36±173.87) mm3。DD3-ZD55-SPAG9组和ZD55-SPAG9组肿瘤体积均小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997,P<0.05),但DD3-ZD55-SPAG9组、ZD55-SPAG9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DD3-ZD55-SPAG9组和ZD55-SPAG9组的肿瘤组织中均可见较多的死细胞,细胞裂解成碎片,细胞核固缩碎裂,其正常的组织结构消失,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NEL结果显示,DD3-ZD55-SPAG9组和ZD55-SPAG9组的肿瘤组织切片荧光下均可见较多红色信号,提示细胞凋亡,凋亡信号强度明显高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932,P<0.0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表达的结果显示,DD3-ZD55-SPAG9组和ZD55-SPAG9组与PBS组比较,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表达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848、61.514,P<0.0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3-ZD55-SPAG9可以有效抑制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与对照病毒ZD55-SPAG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凋亡。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常规综合治疗有效率低,转归差。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能明显改善PTCL患者的生存,既往研究认为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在诱导治疗得到缓解后应接受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目前auto-HSCT作为PTCL患者一线巩固治疗仍存在争议。对于复发难治PTCL,auto-HSCT疗效欠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文章对HSCT治疗PTCL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八家三甲医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3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ALCL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ALCL的生存率、复发率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33例接受HSCT的AL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1(12~57)岁,男23例,女10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和阴性(ALK-)分别为24例(72.7%)和9例(27.3%)。25例患者接受auto-HSCT(ALK+患者19例,ALK-患者6例),8例患者接受allo-HSCT(ALK+患者5例,ALK-患者3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8.7(4.0~150.0)个月。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完全缓解6例(均行auto-HSCT),部分缓解16例(auto-HSCT组14例,allo-HSCT组2例),复发难治11例(auto-HSCT组5例,allo-HSCT组6例)。疾病进展死亡7例,其中auto-HSCT组5例(20.0%),allo-HSCT组2例(25.0%)。移植相关死亡(TRM)5例,其中auto-HSCT组2例(8.0%),allo-HSCT组3例(37.5%)。auto-HSCT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均为15个月,allo-HSCT后中位PFS时间为3.7(1.0~90.0)个月,中位OS时间为4.6(1.0~90.0)个月,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及PFS P值分别为0.247和0.317)。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2年OS率分别为72%和50%,5年OS率分别为36%和25%。结论ALCL化疗反应率高,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情况下化疗后序贯auto-HSCT为重要治疗措施,高危患者或可从allo-HSCT中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弹力蛋白酶灌注法构建小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为腹主动脉瘤形成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用C57BL/6野生型小鼠构建猪胰蛋白酶(PPE)灌注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Saline)进行灌注,灌注后14天解剖比较腹主动脉直径的变化,HE染色并测量腹主动脉管腔直径,弹力板染色观察腹主动脉壁弹力板的破坏情况,TUNEL法来评估动脉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通过猪胰蛋白酶(PPE)灌注法成功构建了小鼠腹主动脉瘤模型,术后14天成瘤率100%,建模后小鼠腹主动脉直径明显增加,高于Saline对照组(P<0.05);PPE组观察到主动脉壁弹力板拉直、变薄,并出现中断现象;PPE组TUNE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Saline对照组(P<0.05)。结论弹力蛋白酶灌注法能够较为稳定地构建腹主动脉瘤模型,我们在模型中观察到腹主动脉壁中层弹力板的破坏及细胞凋亡过程的上调。为更进一步研究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溶血磷脂酸(LPA)诱导的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1E-115)神经突起回缩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N1E-115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分别以20、40、80 µg/ml黄芪甲苷干预24 h,空白组及模型组不做药物干预,每组以无血清培养12 h,模型组及黄芪甲苷各浓度组以40 µmol/L的LPA干预10 min。于倒置显微镜观察并拍照,采用Image J软件计数N1E-115细胞神经突起数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OCK2)、p-ROCK2、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2(p-MLC2)蛋白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RhoA、ROCK2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RhoA、ROCK2、p-MLC2、肌球蛋白轻链2(MLC2)蛋白表达。结果与20 µg/ml黄芪甲苷组比较,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神经突起回缩抑制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hoA、p-ROCK2、p-MLC2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及40 µg/ml黄芪甲苷组ROCK2蛋白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5或P<0.01);2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hoA mRNA[(0.89±0.09)、(0.41±0.01)、(0.09±0.03)比(1.50±0.01)]、ROCK2 mRNA[(0.89±0.09),(0.14±0.01),(0.20±0.01)比(1.62±0.17)]水平降低(P<0.05或P<0.01);2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OCK2蛋白[(0.75±0.06,0.57±0.02,0.66±0.01)比(1.08±0.02)]、p-MLC2蛋白[(1.72±0.03)、(1.40±0.04)、(1.29±0.03)比(2.19±0.11)]、MLC2蛋白[(1.13±0.02)、(0.68±0.03)、(0.75±0.03)比(1.60±0.03)]及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hoA蛋白[(0.35±0.01)、(0.40±0.03)比(0.57±0.08)]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黄芪甲苷可阻止LPA诱导的神经突起回缩,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其机制可能与下调RhoA-ROCK2通路RhoA、ROCK2、p-ROCK2、p-MLC2、MLC2蛋白表达,抑制神经生长锥崩溃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富集裸鼠乳腺癌移植瘤中的乳腺癌干细胞并进行分选。方法将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接种于20只裸鼠右侧腋窝皮下,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30 d后剥离肿瘤,对组织进行HE染色,并从组织中分离出肿瘤细胞。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分离出的移植瘤细胞,观察移植瘤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应用流式细胞分选仪检测移植瘤细胞中干细胞(CD44+ CD24-/low细胞)比例。用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B27细胞培养添加剂的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移植瘤细胞,获得细胞微球体;应用流式细胞分选仪检测培养第10天微球体中干细胞比例,并根据细胞表面标志分选出干细胞。结果20只裸鼠皮下注入MDA-MB-231细胞9 d后,17只皮下出现肿瘤,肿瘤组织实质细胞多,间质少,瘤细胞呈条索样排列,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细胞核大小不一,深染,核分裂象多见,核仁清晰,多形性明显。用含血清的DEME培养液培养移植瘤细胞24 h后,细胞开始贴壁,3 d后贴壁率达60%,7 d后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形态更趋于一致,多呈梭形,和MDA-MB-231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其中干细胞比例为(0.10±0.02)%。用含细胞培养添加剂的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移植瘤细胞后,细胞呈球样生长,第10天微球体中干细胞比例为(70.47±2.03)%。结论裸鼠皮下接种MDA-MB-231细胞能建立裸鼠乳腺癌异位移植瘤模型,分离出的移植瘤细胞经无血清培养能富集移植瘤中的乳腺癌干细胞,从而能分选出更多乳腺癌干细胞,为研究乳腺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提供基础。
简介:摘要复发难治淋巴瘤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以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新药、细胞免疫治疗为主。近年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及替代供者的应用,使allo-HSCT成为复发难治淋巴瘤有价值的治疗选择。疾病特征、患者临床特点、替代供者的选择、预处理强度及移植相关并发症的管理等因素均影响着患者移植后的生存。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移植中心的回顾性报道,前瞻性试验仍缺乏,移植患者的选择及移植时机的把握、移植物来源、预处理强度的选择等仍无统一的标准。文章将围绕这些方面对allo-HSCT在复发难治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