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钛网对幼羊颅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健康雌性小尾寒羊分为3组,分别为钛网组(n=3)、钛钉组(n=3)及假手术组(n=3)。钛网组将标准钛网以矢状缝为中线垂直覆盖于幼羊颅骨上,并在固定点(a、b、c、d、e、f)植入钛钉固定;钛钉组仅在固定点植入钛钉;假手术组仅切开头皮至骨膜不做任何处理。术后30 min及随后每6个月评估3组的神态和行动能力、采食行为及反刍行为。术前及术后24个月检测3组实验羊头围。手术中植入钛钉后和术后24个月对3组实验羊行头颅CT扫描,并测量钛网组和钛钉组的钛钉间距。手术植入钛钉后和术后24个月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钛网组和钛钉组的钛钉间距。术后24个月处死3组实验羊后,测量其脑重量和脑容积。结果3组幼羊手术均成功,且均无死亡。术后30 min及术后6、12、18、24个月时,3组实验羊神态和行动能力、采食行为及反刍行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实验羊手术前、后比较,头围均增加(均P<0.05);而在术前和术后24个月时,3组头围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CT和游标卡尺测量的结果均显示,手术时,钛网组和钛钉组每两颗钛钉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个月时,钛钉组的钛钉间距bc、de、af、ad、ae、fb、fc、ce、bd、be均较钛网组增大(均P<0.05)。钛网组手术时与术后24个月比较,每两颗钛钉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钛钉组术后24个月时,钛钉间距bc、de、af、ad、ae、fb、fc、ce、bd、be均较手术时增大(均P<0.05)。术后24个月,3组实验羊脑重量和脑容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钛网固定于幼羊颅骨并不影响其生长发育,且对其行为学和大脑容积也无显著影响;同时发现固定钛网的钛钉随颅骨的生长滑行移动,无钛网限制的钛钉随颅骨生长而"随波逐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发脑胶质瘤行再程放疗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9-2019年间行再程放疗的52例复发脑胶质瘤患者的资料,再程放疗中位计划靶区体积(PTV)73.5cm3(49.9~102.7cm3),中位剂量45.0Gy (43.0~48.8Gy)。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并Log-rank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2.6个月,全组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期分别为16.1个月(95%CI为4.1~28.1)和8.0个月(95%CI为4.0~12.0),1、2、3年OS率分别为67%、43%、29%,6个月、1年、2年PFS率分别为67%、40%、26%。多因素分析KPS评分、复发时间显著影响OS (P=0.012、P=0.001);KPS评分、两次放疗间隔时间显著影响PFS (P=0.003、P=0.018)。分层分析提示再放疗时KPS评分为初始病理WHOⅡ级和复发后再次手术患者OS及PFS的影响因素(P<0.001,P=0.012);复发时临床表现为初始病理WHOⅢ、Ⅳ级患者OS及PFS的影响因素(P=0.006、P=0.044)。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8%,1级占25.0%,2级占5.8%。结论再程放疗复发脑胶质瘤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血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APL并发血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栓”“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thrombosis”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建库至2020年6月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结合文献复习,对APL并发血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4例患儿中男1例、女3例,年龄4~13岁。2例血栓发生于颅内血管,分别为颅内动脉及静脉窦血栓,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和抽搐;1例发生于脾脏动脉,导致脾脏梗死,表现为剧烈腹痛;1例发生于肝静脉,表现为腹痛、腹胀、腹腔积液。1例发生于诱导治疗前,3例发生于诱导治疗中。4例血栓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经溶栓、抗凝或对症处理后,3例血管再通,症状缓解;合并肝静脉血栓的患儿死亡。检索文献未检索到中文儿童病例报道,11篇英文文献共报道11例儿童APL并发血栓病例。结合本组4例,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6岁。15例患儿中,8例发生于动脉,7例发生于静脉。6例发生于颅内,3例发生于下肢,3例发生于肝脏,2例发生于脾脏,1例发生于心脏冠状动脉。10例发生于诱导治疗前,5例发生于诱导治疗中。15例患儿经手术、溶栓、抗凝或对症处理后,10例血管再通,症状缓解;5例死亡,发生肝静脉血栓的3例患儿均发生死亡。结论儿童APL合并血栓可发生于诱导治疗前、后。动、静脉均可累及。发生部位广泛,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确定诊断。治疗后大多血管再通,预后良好,合并肝静脉血栓者病死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和直接死亡原因,同时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慈分院、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收治的368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出血性早期死亡与非出血性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所有APL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68例初诊APL患者中早期死亡31例,早期病死率为8.4%,从诊断至死亡的中位时间为7(0~29)d。比较早期死亡患者与非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和初诊时WBC≥10×109/L为初诊APL患者发生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31例早期死亡患者中有27例(87.1%)的直接死亡原因为出血,出血是<50岁患者的唯一死亡原因,≥50岁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比较出血性早期死亡患者与非出血性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提示出血性早期死亡患者的中位年龄和间接胆红素水平较非出血性早期死亡患者低(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1.0(0.3~101.4)个月。2年总生存(OS)率为(93.5±1.3)%,5年OS率为(91.0±1.5)%。2年无病生存(DFS)率为(98.8±0.6)%,5年DFS率为(97.1±0.9)%。≥50岁与<50岁患者的2年OS率分别为79.3%和94.2%(P=0.000);2年DFS率分别为92.3%和98.1%(P=0.023)。高危患者与非高危患者的2年OS率分别为77.3%和96.7%(P=0.000);2年DFS率分别为94.0%和98.4%(P=0.139)。结论年龄≥50岁和WBC≥10×109/L是APL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危和低危APL的早期病死率有差异而D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在2019年12月28日我院收治1例因双上肢麻木、无力半月入院患者,经血常规、头颅、颈椎CT检查、头颅/颈椎MRI、MRA检查、生化检查等确诊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并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经过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巨幼细胞性贫血并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发生和维生素B12缺乏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