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电针对实施加速康复外科(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的肝胆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当日第1台择期腹腔镜肝叶或胆囊切除术患者76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BMI 18~25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8):对照组(C组)和电针组(EA组)。2组均采用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术前晚20:00后禁固体食物,20:00至22:00服用12.5%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800 ml,术日晨5:30至6:00服用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400 ml。EA组术日晨7:30行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穴;C组采用假穴位电刺激。所有患者8:00行胃窦部超声检查,测量平卧位和右侧卧位横截面积(CSA),计算胃容量(GV)、胃容积/体重比值(GV/W)、右侧卧位CSA/体重比值(CSA/W),进行Perlas A半定量评级。麻醉诱导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食管入口处黏液胃蛋白酶水平,记录阳性表达情况。记录患者麻醉诱导期间恶心、呕吐、误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EA组平卧位CSA、右侧卧位CSA、GV、CSA/W、GV/W、Perlas A半定量分级和胃蛋白酶阳性率降低,恶心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实施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的肝胆手术患者胃排空。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方和胃舒痞饮治疗肝郁脾虚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泉州市中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肝郁脾虚型老年FD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予和胃舒痞饮煎服治疗,对照组予莫沙必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电图(EGG)参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和血清5-羟色胺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总体症状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总体症状积分[(8.03±4.23)分]低于对照组[(10.36±4.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5,P<0.05)。观察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为88.2%(30/35),优于对照组的72.8%(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3,P<0.05)。治疗后,两组餐后胃电图参数均不同程度升高,观察组餐后的主频率[(3.39±0.34)cpm]高于对照组[(3.18±0.36)cp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2,P<0.05);观察组正常慢波百分比[(68.91±4.79)%]高于对照组[(66.33±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9,P<0.05);观察组反应面积[(99.09±13.58)μV/s]较对照组[(90.27±14.70)μV/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0,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14.94±2.42)分]低于对照组[(16.94±4.2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5,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5-羟色胺水平[(110.46±16.69)μmol/L]高于对照组[(99.04±19.8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1,P<0.05)。结论和胃舒痞饮在改善肝郁脾虚型老年FD患者的总体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莫沙比利,和胃舒痞饮可改善老年人FD的抑郁状态,改善胃电节律紊乱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血清5-羟色胺的水平有关。
简介:摘要2001年,Rutledge教授报道了首例迷你胃旁路术(MGB);2004年,Carbajo教授对MGB进行了技术改进并命名为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20年来,大量关于OAGB和MGB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见诸报道,关于MGB和OAGB一些焦点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明晰。从技术角度来看,MGB和OAGB可以视作一种手术的两个亚变种,以下统称OAGB。OAGB的优势包括:(1)简单、安全和更低的内疝发生率;(2)稳定持久的减重效果;(3)稳定持久的降糖效果。OAGB的劣势包括胆汁反流和较高的营养不良发生率。OAGB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均衡,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且增长最为迅速的减重代谢手术方式,已经被国际减重代谢外科联盟和美国代谢和减肥外科学会推荐为标准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造影剂胃超声检查在胃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就诊、经口服造影剂胃超声检查诊断的胃息肉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诊断确诊为胃息肉。对患者的超声表现、分型及诊断符合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7例患者超声检查共发现胃息肉69个,息肉最大径5~34 mm,平均(15.6±4.8)mm。经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34个、增生性息肉23个、炎性息肉9个、脂肪瘤1个、腺瘤恶变2个,超声诊断与胃镜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65%(66/69)。胃息肉超声表现为起自黏膜层凸向胃腔的丘状、球状、乳头状、杆状及不规则形结构,边界多清晰;形态上无蒂28个(Ⅰ型12个、Ⅱ型16个),有蒂41个(Ⅲ型18个、Ⅳ型23个);肿块内回声表现为低回声58个、高回声10个、混合回声1个;彩色多普勒显示14个有内部血流信号。本组胃息肉分为肿瘤性(包括腺瘤性、脂肪瘤和恶变者)37个和非肿瘤性(包括增生性和炎性)32个,2组在息肉大小、回声分布均匀性、内部有无血流信号、基底有无蒂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36、0.036、0.000)。结论胃息肉具有特征性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符合率较高,体积较大、内部有血流信号、回声欠均匀的有蒂息肉需警惕存在恶变可能。口服造影剂胃超声检查方法便捷、患者依从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胃节段切除术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功能保留性胃切除术之一,其联合前哨淋巴结导航技术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胃节段切除术后常见的吻合方式包括:(1)手工吻合:该操作相对简便,减少了吻合器的使用,可有效降低手术成本,常需开腹或小切口辅助完成吻合。(2)Delta吻合:该吻合为全腔镜下吻合,手术创伤小,但由于侧-侧吻合小弯侧存在残腔,且有可能过度切割胃后壁而缩短幽门袖,增加术后胃潴留的风险;(3)杂交法吻合:该吻合方式安全有效,但需行全腔镜下缝合胃前壁,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建议由腹腔镜胃肠手术经验丰富的医师开展;(4)穿刺法吻合:该吻合方式为端-端吻合,胃潴留风险低,且适用于全腔镜下吻合,但使用的吻合器比较特殊,给临床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限制。这几种吻合方式各有利弊,对胃功能的影响亦存在争议。总而言之,胃节段切除术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肿瘤学安全性的确认、技术的标准化等,仍需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简介:摘要胃后系膜是膜解剖理论中胃的六大系膜之一,它位于胰腺上区,包绕胃后血管,左邻胃短系膜,右靠胃左系膜,将胃底体部固定于胰腺上区的后腹壁。由于其解剖结构,在完整系膜切除(CME)+D2中,它是处理胰腺上区胃系膜的手术入路;"黄氏三步法"的第二步与膜解剖的胃后系膜部分相对应。在良性疾病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和腹腔镜胃底Nissen折叠术中,若遇到胃短血管难以暴露和安全离断时,先离断胃后系膜,挑起胃底体有助于离断胃短血管。膜解剖理论作为一种前沿理论,在胃外科手术中为我们提供新的手术视角和路径。
简介:摘要胃袖状切除术在减重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手术后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病的恶化或新发,其机制是多因素的,由手术对食管下端括约肌的损伤、食管裂孔疝、袖状胃的形状等互相引发。此外,减重手术同时是否对食管裂孔疝进行修补也存在争议。本文对胃袖状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进行分析。
简介:摘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随着上消化道肿瘤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早癌普查的逐步推广,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因此,近年来保留胃功能手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近端胃切除术作为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外科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肿瘤学安全性的证实,其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在日益得到重视。相较于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然而,传统的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较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同时也阻碍了近端胃切除术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中的应用。如何通过优化消化道重建方式来降低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本文就目前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近端胃切除防反流术式进行了综述。
简介:摘要胃型胃极高分化腺癌(extremely well-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EWDA)是胃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患者女,72岁。因进食哽噎、吞咽困难,近期体重减轻入院。胃镜及影像学检查于贲门处见一浅表隆起型肿块,临床提示贲门癌,经3次活检均未能明确诊断。后行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型EWDA伴淋巴结转移。镜下见不规则黏液腺由黏膜中下层向深层浸润至浆膜层,肿瘤细胞类似于胃小凹上皮,核位于基底部,细胞无或仅有轻微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MUC5AC阳性,MUC6部分阳性,MUC2、CD10均阴性。由于胃型EWDA分化极高及其罕见性,术前活检难以明确诊断。本文报道1例胃型EWDA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和对该肿瘤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袖状胃切除同期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手术在减重和抗反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中心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21例肥胖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同期行食管裂孔疝修补分为单纯减重手术组(9例)和同期联合手术组(12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体重、腰围、BMI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54 P=0.013;F=14.319,P<0.001;F=6.725,P=0.004),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多余体重减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7,P<0.001;t=8.926,P<0.001)。单纯减重手术组患者术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91,P=0.507;t=0.629,P=0.298)。同期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39,P<0.001;t=5.066,P=0.038)。同期联合手术组术后发生1例胃漏。结论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患者行联合手术与单纯减重手术均有较好的减重效果,但前者的抗反流效果更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对比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赤峰市医院连续收入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组(PG组)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组(TG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病理、术后早期(≤30 d)及晚期(>30 d)并发症;并比较两组术后3、6、12个月营养状况(BMI、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及贫血指标(Hb、RBC)。结果共收治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83例,符合手术62例,每组各31例,每组各出现1例失访,每组各30例,两组均无肿瘤复发及死亡患者。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术前合并疾病、术前营养状况及贫血指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G组首次排气时间、开始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G组[(3.0±0.7)d vs (4.2±0.7)d、(7.9±0.9)d vs (9.0±0.9)d、(13.3±1.1)d vs (14.6±0.9)d,P<0.05],而手术时间稍长[(252.0±36.9)min vs (225.8±31.1)min,P<0.05];PG组与TG组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1.7±81.0)ml vs (245.8±71.9)ml、(40.5±12.2)个vs (43.2±10.3)个,P>0.05]。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G组术后出现反流食管炎少于TG组(P<0.05)。术后3、6、12个月PG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TG组(P<0.05);术后3、6个月两组Hb、RBC均较术前降低,且PG组Hb、RBC高于TG组(P<0.05);而术后12个月PG组与TG组均无贫血。结论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在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期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胃底大小与术后胃瘫的关系,以及胃瘫高危患者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胃癌根治术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T测量胃底胃容积比值(FV/TV), ROC曲线分析评价预测性能,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胃瘫的预测因素。将样本量增加到304例患者,其FV/TV >19.4%,分析这些患者的不同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式。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预防胃瘫的保护因素。结果胃瘫组患者的FV/TV高于非胃瘫组[(25.7%±7.4%)比(17.8%±9.4%),t=-3.78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V/TV与胃瘫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858,P<0.05)。ROC曲线分析选取截断值19.4%,预测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53.7%。304例FV/TV >19.4%的患者中胃瘫的发生率为9.2%。残胃<1/3和术后早期胃肠减压患者的胃瘫发生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FV/TV能有效预测术后胃瘫的风险;小残留胃和术后早期胃肠减压是预防高危患者胃瘫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