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青少年头部肿瘤微创手术治疗的特点和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因头部肿瘤行微创手术治疗的、年龄<28岁的15例患者资料。男性5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20岁(范围:11~27岁),体重指数(19.8±2.3)kg/m2(范围:17.3~21.6 kg/m2)。结果12例患者接受标准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腹腔镜手术9例,机器人手术3例;1例接受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结肠肝曲切除术;2例接受机器人保留十二指肠头切除术+胃吻合。手术时间(269.0±65.1)min(范围:150~410 min),术中出血量(135.6±52.7)ml(范围:50~400 ml)。围手术期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胰腺生化漏1例,胆瘘1例,胃肠吻合口出血及肠粘连梗阻1例,乳糜漏1例,切口感染1例,肝损伤1例。中位住院时间为13 d(范围:9~22 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胰腺囊性纤维瘤1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例,尤因肉瘤1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范围:2~75个月),尤因肉瘤患者无瘤生存43个月,术后63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3例发生远期胆道并发症。结论青少年头部肿瘤多为良性,适合微创手术,应尽量争取行保留功能的术式。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安全性和生活质量要求高,要重视围手术期管理及沟通交流。

  • 标签: 胰腺肿瘤 青少年 腹腔镜 功能保留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机器人肿瘤剜除术(robotic enucleation,REN)及机器人十二指肠切除术(robot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RPD)在治疗头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 SPT)的可行性及术后短期、长期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二科收治的28例头部SPT患者,其中10例患者进行REN,18例患者接受RPD。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随访等数据,对两组进行比较和评估。结果2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9岁,男∶女比例为1∶8.33。REN组体质量指数值较低(P=0.046)。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二次手术。与RPD组相比,REN组的手术时间更短(P<0.001)、出血量更少(P=0.009)。但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率、瘘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两组均无复发病例,REN组术后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更低(P=0.039)。结论机器人头部SPT肿瘤剜除术安全可行,保留器官及功能的优势明显,不会增加术后瘘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对于适合的头部SPT患者建议首选REN治疗。

  • 标签: 胰腺 实性假乳头状瘤 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胆管成像与压缩感知胆管成像对胆系管道扩张成像及胆管结构显示的图像质量,以供临床选择更合适的成像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之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胆管扩张患者37例,在西门子1.5 T磁共振机器上行常规及压缩感知磁共振胆管成像。采用5分制评价图像质量,由1名临床经验大于5年的医师及1名临床经验为2年的医师进行评分,结果使用SPSS软件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压缩感知胆管成像与常规磁共振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eatography,MRCP)在整体图像质量、胆管扩张及管扩张显示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扩张胆管的评分均比整体图像质量评分与管扩张评分高,而结石所致胆管扩张和肿块所致胆管扩张图像评分并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压缩感知胆管成像与常规胆管成像相比,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但压缩感知胆管成像能有效地缩短成像时间,并减少呼吸运动伪影。

  • 标签: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压缩感知胰胆管成像 胆道扩张 胰管扩张 结构显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管引流方式对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PD的患者资料。共入组670例患者,其中男性415例,女性255例,年龄(58.4±7.3)岁,年龄范围24~82岁。按管引流方式的不同,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为内引流组(n=529)和外引流组(n=141)。比较两组瘘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术后瘘影响因素。结果内引流组瘘发生率12.5%(66/529),高于外引流组6.4%(9/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2.004,95%CI:1.185~3.390)、合并消化道疾病(OR=3.087,95%CI:1.599~5.959)、有上腹部手术史(OR=2.031,95%CI:1.104~3.734)患者PD术后瘘风险升高(均P<0.05),外引流患者PD术后瘘风险降低(OR=0.470,95%CI:0.223~0.989,P=0.047),随着肿瘤最大径增加PD术后瘘风险降低(OR=0.725,95%CI:0.556~0.944,P=0.017),肿瘤位于胆总管PD术后瘘风险增加(OR=1.497,95%CI:1.192~1.880,P=0.001)。结论与管内引流比较,管外引流在预防PD术后瘘发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引流 胰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尾切除术后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体尾切除术的2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192例,年龄(51.01±13.65)岁。对可能影响术后瘘发生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特点、术前空腹血糖、血生化、肝功能和手术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81例行体尾切除的患者中无瘘/生化漏245例(87.2%),有临床意义的瘘(B/C级)36例(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瘘发生的因素有BMI、术前空腹血糖、是否结扎主管(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OR=2.354,95%CI:1.137~4.873,P<0.05)、未结扎主管(OR=4.067,95%CI:1.191~13.885,P<0.05)。结论BMI较高者可增加术后瘘发生的风险,手术过程中结扎主管可减少术后瘘的发生。

  • 标签: 胰腺瘘 胰体尾切除术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RCP治疗管结石(P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ERCP治疗的1例PD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男,72岁。因"上腹部不适10 d"于2019年10月23日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肠鸣音3次/min。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0年,慢性胰腺炎史多年。入院血糖16.7 mmol/L。CT、MRI、MRCP诊断PDS。患者于2019年10月28日行ERCP治疗。结果ERCP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采用柱状球囊扩张管开口及近端管,采用球囊清理白色泥沙样结石,沿导丝支架放置7.5 cm管支架,并在胆管内放置胆管塑料支架,见胆汁及胰液排泄通畅。术后给予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好转出院。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饮食正常,无腹痛,血糖控制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CT示管通畅,结石无复发。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应根据PDS发生部位、大小、数量,以及管解剖形态变化情况采用精准个体化治疗。当主管内有1个结石时,ERCP取石术并放置管支架是最佳的选择。

  • 标签: 胰管结石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 简介:摘要管结石是一种为数不多的良性胰腺疾病,常合并慢性胰腺炎,如若未能及时诊疗可诱发胰腺癌,进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管结石的检出率逐年增加。本文就近年来针对管结石的病因及诊治策略的文献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石 胰腺管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术后瘘是最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C级瘘的高病死率更是胰腺外科医师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积极预防与治疗C级瘘极为重要。本文就C级瘘的定义、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肠套入式吻合的手术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查找关于十二指肠切除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肠套入式吻合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瘘发病率,以及总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胃排空障碍发病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病率、再手术率、住院天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 163例患者,其中行管空肠黏膜吻合579例,行肠套入式吻合5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肠套入式吻合在术后瘘发病率(RR=1.13,95%CI:0.88~1.45,P=0.34),以及总的病死率(RR=0.80,95%CI:0.42~1.52,P=0.49)、并发症发生率(RR=1.04,95%CI:0.88~1.24,P=0.63)、胃排空障碍发病率(RR=1.26,95%CI:0.90~1.76,P=0.18)、术后出血发生率(RR=0.86,95%CI:0.51~1.44,P=0.57)、术后感染发病率(RR=1.20,95%CI:0.86~1.69,P=0.29)、再手术率(RR=1.05,95%CI:0.62~1.78,P=0.84)、住院天数(WMD=-1.36,95%CI:-2.91~0.20,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肠套入式吻合术后瘘发病率、总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胃排空障碍发病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病率、再手术率、住院天数方面无明显差别。

  • 标签: 外科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 胰肠套入式吻合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包埋式吻合和间断外翻式吻合两种肠吻合方式对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咸阳市中心医院行LPD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实施肠吻合的方式分为两组:包埋式吻合组(n=55)和间断外翻式吻合组(n=6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肠吻合、胆肠吻合、胃肠吻合的时长,以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16例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49例,中位年龄61.5岁。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包埋式吻合组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和肠吻合时间分别为(260±20)、(65±15)和(35±15)min,低于间断外翻式吻合组(305±25)、(81±25)和(45±1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包埋式吻合组的A、B级瘘发生率分别为27.3%(15/55)和21.8%(12/55),高于间断外翻式吻合组8.2%(5/61)和6.6%(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外翻式吻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10.3±1.1)d低于包埋式吻合组(15.2±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PD中,肠吻合应用间断外翻式吻合相较于包埋式吻合可以降低术后瘘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胰腺瘘 胰肠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后瘘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所有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腹腔镜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瘘和未发生瘘患者性别、年龄、术中失血量、胰腺残端处理方法、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白蛋白等指标的差异,单因素分析确定其与瘘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60例,年龄(49.23±15.62)岁,范围16~76岁。术后瘘发生率为34.4%(32/93)。在单因素分析中,BMI(χ2=4.515,P=0.034)、胰腺质地(χ2=3.891,P=0.049)、术前血清白蛋白(t=2.644,P=0.010)以及白蛋白差异(t=-2.293,P=0.024)与术后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白蛋白低(OR=0.551,P<0.001)、白蛋白差异大(OR=1.542,P<0.001)、BMI≥25 kg/m2(OR=3.303,P=0.035)、胰腺质地软(OR=3.065,P=0.049)是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术前白蛋白较低者应改善其营养状况,BMI≥25 kg/m2、胰腺质地软的患者要警惕术后瘘的发生。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胰腺切除术 胰体尾 胰瘘 病因
  • 简介:摘要管支撑管移位是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罕见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及经济负担,同时造成医疗资源的耗费。本院肝胆外二科于2019年9月—2020年8月共行十二指肠切除术126例,其中达芬奇机器人辅助23例,3-D腹腔镜31例,开腹72例,均常规放置管支撑管。3例患者出现管内支撑管移位,引起严重漏、腹腔感染及胃排空延迟,对3例管支撑管移位的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均康复出院,现结合文献总结管支撑管移位临床特点及相关诊治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1年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胰腺中段切除术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25例患者均行改良肠套入式双吻合术。手术时间(250±60)min,术中出血量(210±115)ml,术后首次通气时间(2.5±0.7)d,术后住院时间(13.88±4.43)d。术后漏4例(16%),其中A级漏3例,B级漏1例。术后除漏以外其他并发症3例(12%),1例为切口液化,1例为腹胀呕吐,1例为肺炎。2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本研究显示尽管改良肠套入式双吻合术增加了手术时间及难度,但其漏发生率显著降低,且不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是预防胰腺中段切除术术后漏安全、可行、疗效确切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术后瘘(POPF)是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常见的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胰腺术后急性胰腺炎(AP)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AP是PD后不同于POPF的又一常见并发症,是POPF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PD后AP概念的建立,使人们对PD后早期残组织的病理生理改变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对POPF的发生发展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PD后AP和POPF的防治措施有了更多的思考,将进一步促进PD后临床管理水平和安全性的提升。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诊断 治疗 术后胰瘘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中心收治的185例行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术后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85例患者中37例术后发生瘘,瘘发生率为20.0%,其中34例(18.4%)为B级瘘,3例(1.6%)为C级瘘,与术后瘘直接相关死亡2例(5.4%)。B、C级术后瘘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增长,医疗费用明显增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管直径≤3 mm 、胰腺质软和术后白蛋白≤30 g/L(χ2值分别为7.236、6.948、8.063,P值均<0.05)是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管直径≤3 mm、胰腺质软和术后白蛋白≤30 g/L是术后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401、0.629、0.326,95%CI分别为0.167~0.968、0.411~0.963、0.150~0.711,P值均<0.05)。术后瘘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27.0 d,1年生存率为94.7%,3年生存率为35.8%。术后瘘与患者长期预后无显著相关性(χ2=1.367,P=0.242)。结论管直径过小(≤3 mm)、胰腺质软和术后白蛋白较低(≤30 g/L)的患者预示着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高的瘘发生率,术后瘘不会显著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荷包背带裤式"肠吻合法对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十二指肠切除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选择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荷包背带裤式"肠吻合法,对照组采用"管对空肠黏膜"肠吻合法。该70例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用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中观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手术用时(4.28±1.10)h,观察组(3.62±0.76)h,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2,P=0.004)。对照组术后瘘7例(28.0%),其中6例B级瘘,1例C级瘘;观察组术后瘘3例(6.7%),均为B级瘘。术后腹腔内出血对照组6例(24.0%),观察组7例(15.6%);术后腹腔内感染对照组8例(32.0%),观察组8例(17.8%);术后胃瘫对照组3例(12.0%),观察组4例(8.9%)。两组比较,术后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8,P=0.037),其余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荷包背带裤式"肠吻合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适用范围较广、吻合牢靠安全等优点,在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术后瘘方面有一定优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胰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SSDE)在儿童头部CT辐射剂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GE Discovery CT750HD 64排机器上行头部CT平扫的252例儿童患者的图像资料,记录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通过自主开发的软件测量头部中间扫描层面的头围、面积及CT值,利用美国医学物理学会(AAPM)293和220报告计算水等效直径(WED)、体型转换系数(f293和f220)和吸收剂量(SSDE293和SSDE220)数值。根据头围大小按照四分法分成3组(<47.8、47.8~52.7、> 52.7 cm),按照年龄分为4组(0~2、3~6、7~10和11~14岁)。比较不同组患者f220和f293、SSDE220和SSDE293、SSDE293和CTDIvol的差异性,并分析头围与f293、SSDE293的相关性。结果f220比f293高估11.11%(t=252.61,P<0.05),SSDE220较SSDE293高估10.31%(t=228.21,P<0.05),SSDE293较CTDIvol低估了9.60%(t=-31.34,P<0.05)。按头围分组时,所有组的SSDE220较SSDE293分别高估了8.41%、10.37%、11.57%(t=73.73、438.58、275.52,P<0.05);SSDE293较CTDIvol分别低估了1.30%、9.79%、14.61%(t=-1.91、-60.95、-47.64,P<0.05)。按年龄分组时,所有组的SSDE220较SSDE293分别高估了8.45%、10.00%、10.57%、11.36%(t=63.58、232.29、247.84、302.95,P<0.05);SSDE293较CTDIvol分别低估了1.49%、8.27%、10.63%、13.78%(t=-1.83、-28.27、-37.30、-49.80,P<0.05)。头围与f293、SSDE293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88、0.76,P<0.05)。结论在儿童头部行CT扫描中,AAPM 293报告能更准确地评估其所受辐射剂量,CTDIvol会高估实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AAPM 220报告相较AAPM 293报告会明显高估辐射剂量,并且头围与f293、SSDE293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头围能够准确估算SSDE,精确地评估儿童头部CT扫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 标签: 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 儿童 头部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头部爆震声综合征(EHS)是神经科比较容易漏诊误诊的一种睡眠障碍,长期存在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EHS的早期准确识别、尽早干预非常重要。本文现从病因及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EH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临床同道对其的了解。

  • 标签: 头部爆震声综合征 异态睡眠 睡眠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直升机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空军某部服役的健康官兵88人,随机分为飞行组与对照组。飞行组为直升机在空中飞行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对照组为直升机在着陆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分析对比2组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2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2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在颅底部分层面存在运动伪影,其中飞行组88.89%的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而对照组26.58%的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2组的运动伪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6,P=0.001)。飞行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2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飞行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 标签: 移动CT CT扫描 头部成像 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