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王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河北省荣军医院 放射科,河北保定050899
  • 简介:目的:探究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结构CT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将2022年1—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49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A组)及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B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同期该院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3组均行头颅CT扫描,对3组结构CT诊断测量值以及结构异常与病程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比分析A、B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A组、B组的LVBI评分分别为(3.66±0.35)分、(3.57±0.38)分,A组、B组患者均表现为脑室扩大,存在明显脑萎缩,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3,P<0.05)但A、B两组结构CT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异常随患者病程变化情况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A、B两组患者中,A组的错误问答数相较B组明显较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4,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结构CT与正常人差异显著,但不存在特异性表现,与患者病程无相关性。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脑结构CT;差异性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姜楠 包旭东 岳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扫描方式对全冠预备体终止线扫描正确度的影响,探索提高全冠预备体终止线局部区域扫描正确度的方法。方法选择上颌标准树脂牙列模型1个,于右上第一磨牙上制备全冠预备体,作为标准参照模型,以牙颌模型扫描扫描获得的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分别采用主动三角测量原理的口内扫描仪A(CEREC Omnicam)和共聚焦显微成像原理的口内扫描仪B(3Shape TRIOS)扫描全冠预备体,按照扫描方式分为3组:平移式扫描组、面波浪式扫描组和颊舌面波浪式扫描组。每组均重复扫描6次,数据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分别提取全冠预备体终止线整体以及近中、远中、颊侧、舌侧图像数据,与参考数据进行三维偏差分析,以均方根误差(root-mean- square error,RMSE)作为扫描正确度的评价指标,RMSE值越小,扫描正确度越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于平移式扫描组,口内扫描仪B终止线整体RMSE值[(35±6)μm]显著小于口内扫描仪A[(44±7)μm](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A,面波浪式扫描组终止线近中和远中RMSE值[分别为(33±5)和(50±12)μm]均显著小于平移式扫描组相应区域(P<0.05);颊舌面波浪式扫描组终止线近中、远中、颊侧、舌侧RMSE值[分别为(37±3)、(50±6)、(28±6)和(29±8)μm]均显著小于平移式扫描组相应区域[分别为(45±9)、(63±7)、(38±3)和(40±3)μm](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B,面和颊舌面波浪式扫描组终止线4个区域RMSE值与平移式扫描组相应区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浪式扫描方式可提高主动三角测量原理扫描设备对全冠预备体终止线的扫描正确度。

  • 标签: 牙制备 牙科印模技术 数字化技术 牙冠(假体) 精度 终止线
  • 作者: 陈俊锴 孙玉春 陈虎 曹悦 柯怡芳 周永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 口腔修复教研室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口内三维扫描扫描精度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6种口内三维扫描仪的扫描精度,明确扫描范围与扫描精度之间的变化规律。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全牙列固定义齿预备体简化模型,借助加工正确度为5 μm的数控机床,使用7075铝合金制作实体模型5个,用测量精度为0.7 μm的三坐标测量机检验加工偏差,选取5个模型中加工偏差最小的模型作为后续口内三维扫描扫描精度定量评价的实体模型,导出模型设计数据作为扫描精度定量评价真值。6种口内三维扫描仪采用相同扫描路径扫描实体模型各10次,共获得60个数字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4软件中,提取数字模型肩台外缘线以上预备体,分为单冠组、三单位组、五单位组、全牙列组,分别与设计数据配准以及组内两两配准,进行三维偏差分析,计算扫描精度(包括扫描正确度与精密度)。结果6种口内三维扫描仪单冠组、三单位组、五单位组和全牙列组的扫描正确度中位数范围分别为13.3~29.6、15.4~30.9、17.0~66.1和24.0~107.9 μm,扫描精密度中位数范围分别为7.6~20.7、8.7~26.5、11.3~44.2和24.6~150.1 μm。结论随着扫描范围的增加,6种口内三维扫描仪的扫描精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 标签: 牙科印模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精度 三维扫描仪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评价仿真头颅模型环境下口内扫描仪3种全牙弓扫描策略的扫描精度和扫描时间,探讨临床适应性更强且可获得高扫描精度的全牙弓扫描策略。方法采用相互对照实验设计,使用光学扫描仪ATOS Core扫描上颌模型,获取“.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将上颌模型固定于仿真头颅模型上,由1名具有3年口内扫描经验的主治医师使用4种口内扫描仪[A(TRIOS 3)、B(CS 3600)、C(CEREC Omnicam)、D(iTero)],分别使用3种扫描策略(扫描策略1、2、3分别由10、5、7段路径组成)各扫描9次,获取“.stl”格式数据作为口扫数据,并记录扫描时间:完成所有扫描路径、获得1个完整的全牙弓数字化模型的时间为全牙弓扫描时间;补扫模型表面图像空缺处的时间为补扫时间;全牙弓扫描时间与补扫时间之和为总扫描时间。使用Geomagic Wrap软件的最佳拟合功能,获得口扫数据与参考数据三维偏差的均方根值,以评价扫描正确度;对同一口内扫描仪同一扫描策略9次扫描获得的口扫数据进行两两比较,获得均方根值以评价扫描精密度。结果使用同一扫描仪的条件下,3种扫描策略扫描正确度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扫描策略扫描精密度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扫描策略3在各扫描仪中的扫描精密度均为最高。扫描策略1、2、3的全牙弓扫描的时间分别为(130±24)、(72±17)和(90±19)s,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策略1和3的补扫时间分别为(26±18)和(25±21)s(P>0.05),均显著少于扫描策略2[(50±24)s](P<0.05)。扫描策略2和3的总扫描时间[(122±30)和(115±29)s(P>0.05)]显著少于扫描策略1[(156±31)s](P<0.05)。结论仿真头颅模型环境下使用扫描策略3进行全牙弓扫描,可获得高精度扫描数据,操作更便捷,扫描时间更短,且普适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口内扫描仪。

  • 标签: 牙科印模技术 牙模型 成像,三维 扫描策略 精度 全牙弓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模型扫描研究比较4种三维面部扫描仪的扫描正确度,评价其临床适用性。方法以美术头颅模型为扫描对象,在封闭、光源亮度固定的环境中,使用便携式计量级三维扫描仪(Handyscan 3D)进行扫描,将扫描数据作为参考模型;使用3种固定式三维面部扫描仪(A:3dMDface;B:Facego Pro;C:RDS Facescan)和1种便携式手持三维面部扫描仪(D:Revopoint POP 2)分别扫描头颅模型10次,获得4个扫描组模型各10个。使用Geomagic Wrap软件,按解剖和肌肉走行将参考模型面部数据划分为16个区域,保存全脸和各区域边界曲线。分别将4个扫描组模型与参考模型通过最佳匹配功能配准后,使用已建立的边界曲线将各扫描模型面部数据划分为16个区域,通过三维比较功能计算各扫描组模型与参考模型全脸及各区域偏差的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作为各三维面部扫描扫描正确度(RMS越小扫描正确度越高)。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SNK法)分析各组差异。结果对于全脸,A、B、C、D组RMS分别为(0.295±0.005)、(0.216±0.053)、(0.059±0.012)和(0.103±0.026)mm(F=123.81,P<0.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面部各区域,鼻区、唇区、左眶区、右眶区D组扫描正确度均为4组中最高[RMS分别为(0.079±0.032)、(0.061±0.019)、(0.058±0.021)、(0.081±0.032)mm],而额面区、左颊区、右颊区、左颧区、右颧区、左腮腺咬肌区、右腮腺咬肌区、左颞面区、右颞面区、颏区、左眶下区、右眶下区C组扫描正确度均为4组中最高[RMS分别为(0.039±0.011)、(0.034±0.007)、(0.033±0.007)、(0.066±0.023)、(0.038±0.022)、(0.070±0.030)、(0.067±0.024)、(0.063±0.029)、(0.045±0.023)、(0.063±0.006)、(0.039±0.010)、(0.046±0.008)mm]。结论体外模型扫描显示,4种三维面部扫描仪的扫描模型与参考模型的全脸偏差较小;相对于固定式三维面部扫描仪,便携式手持三维面部扫描仪在眶区、鼻区、唇区等特征较复杂区域的扫描正确度较高。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面部 颌面假体 三维面部扫描 正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高压蒸汽灭菌次数对口内扫描扫描精度的影响,为临床消毒规范化操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0个未经使用的口内扫描仪(Trios,3Shape,丹麦)扫描头,经1、20、40、60次高压蒸汽灭菌后扫描同一标准牙列石膏模型,获得灭菌1、20、40、60次组数据,每个扫描头每次灭菌循环后重复扫描模型5次。使用模型扫描仪(D2000,3Shape,丹麦)扫描标准牙列石膏模型,将扫描数据作为对照组。用游标卡尺及测量软件分别测量石膏模型和4个灭菌组模型跨弓长度(上颌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距离)和牙弓前后长度(上颌右侧中切牙舌隆突至上颌右侧第一磨牙颊尖的距离)。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个灭菌组数据测量结果分别与石膏模型测量结果的差异;将所有扫描数据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比较灭菌组和对照组结果的三维偏差,将拟合对齐后得到的均方根估计值作为正确度,将每个灭菌组中每个扫描头重复测量结果的标准差作为精密度,用方差分析比较4个灭菌组正确度值和精密度值差异。结果4个灭菌组跨弓长度随着灭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与石膏模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弓前后长度与石膏模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4个灭菌组正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确度由高至低依次为灭菌1次组[(114.85±3.75) μm]、灭菌20次组[(124.65±3.85) μm]、灭菌40次组[(131.45±3.04) μm]和灭菌60次组[(144.64±3.34) μm];4个灭菌组精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蒸汽灭菌次数可影响口内扫描扫描结果的正确度,且随着灭菌次数的增加,扫描的误差也呈增大趋势,灭菌次数对扫描的可重复性无影响。经高压蒸汽灭菌60次后口内扫描数据精度仍可满足临床需要。

  • 标签: 牙科印模技术 灭菌 消毒 数字化口内扫描系统 正确度 精密度
  • 简介:摘要王拥军及其同事讨论了健康的定义以及未来健康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平扫在内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附加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20年10月经活组织检查(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的内肿瘤(弥漫性胶质瘤及内非胶质来源肿瘤)患者共237例[男性140例,女性97例,年龄(49±16)岁,其中低级胶质瘤48例、高级胶质瘤134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8例、髓母细胞瘤9例、生殖细胞瘤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3例]以及经活检或临床证实的内非肿瘤性病变患者66例[男性46例,女性20例,年龄(42±13)岁,其中脓肿12例、梗死5例、脱髓鞘病变33例、自身免疫性脑炎1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5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及CT平扫。由2名神经影像医生共同进行图像回顾,在仅提供MRI以及同时提供MRI及CT图像的情况下进行2次盲评,分别记录诊断结果及可靠性评分,比较两种评价的准确性。结果CT平扫呈现高密度对于提示肿瘤诊断有高特异度(95%),高于常规MRI扫描(86%),但其诊断敏感度(34%)低于MRI扫描(86%)。与MRI单一检查的准确率(86%)相比,联合采用MRI扫描和CT平扫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94%)。非肿瘤性病变CT值比值明显低于肿瘤组[分别为0.69(0.61,0.78)和1.14(1.00,1.25),W=2 123,P<0.05]。非胶质来源肿瘤组CT值比值高于弥漫胶质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8(1.18,1.41)和1.13(0.97,1.21),W=1 858,P<0.05]。弥漫性胶质瘤Ⅲ、Ⅳ级两组间差异不明显[分别为1.11(0.99,1.20)和1.16(1.09,1.24),P>0.05(Nemenyi检验,无检验值)],但明显高于弥漫性胶质瘤Ⅱ级[0.89(0.76,1.07), P<0.05(Nemenyi检验,无检验值)],同一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差异不明显。结论CT平扫病变区域内出现高密度影对诊断内肿瘤性病变具有高度特异性。对于低密度的病变,CT平扫结合常规MRI对于缩小鉴别诊断范围也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淋巴瘤 脱髓鞘自身免疫疾病,中枢神经 诊断,鉴别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扫描仪,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由额、颞和枕底面共同构成的底,其周边大部托附在颅底之上,而其中央核心区两侧的底围绕中脑周边形成了包含有多个池(群)的较为"空旷"的区域。本文首次将这一"空悬"于底中央的区域,名之为"底中央空间"。文中除大致描述了底中央空间的构成,又基于底中央空间的概念,将进入这一区域的诸多手术入路进行了归纳,详细解析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 标签: 脑疾病 脑底 中央空间
  • 简介:摘要由额、颞和枕底面共同构成的底,其周边大部托附在颅底之上,而其中央核心区两侧的底围绕中脑周边形成了包含有多个池(群)的较为"空旷"的区域。本文首次将这一"空悬"于底中央的区域,名之为"底中央空间"。文中除大致描述了底中央空间的构成,又基于底中央空间的概念,将进入这一区域的诸多手术入路进行了归纳,详细解析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 标签: 脑疾病 脑底 中央空间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生后72 h很内的过渡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生后72 h内的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局部氧合证实:局部氧合水平低与脑损伤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及神经系统预后不良有关。局部氧合依赖于氧的运输和消耗,而氧的运输依赖于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流灌注。内大动脉阻力指数(RI)是多普勒超声测量灌注的一个常用参数。我们旨在研究34周龄早产儿生后24 h内大脑前动脉阻力指数与局部氧合的相关性。方法这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格拉茨医科大学新生儿科进行。采集产前病史并记录每个新生儿的相关数据(如胎龄、出生体重)。测定生后6 h内局部氧合,监测SpO2和心率(HR),所有测量均连续进行24 h。在24 h的近红外光谱测量中,新生儿专家采用头颅超声检测结构和潜在脑损伤情况,并用脑多普勒超声测量大脑前动脉的R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2.7±1.9)周,出生体重为(1 845±485)g。平均局部组织氧合为(69.4±9.5)%,RI为(0.74±0.10),SpO2为(95.8±2.6)%,HR为(142±12)次/min。RI和局部氧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0 1/ρ=-0.438)。RI和SpO2(P=0.336/ρ=-0.120)、RI和HR(P=0.372/ρ=-0.113)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早产儿生后24 h内的大脑前动脉RI与局部氧合之间存在相关性,RI升高与早产儿组织氧合降低有关。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庞咏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阿克苏地区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地区传染病医院),新疆阿克苏843000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CT扫描、MRI扫描分别应用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诊断的结果。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针对2021年8月-2022年9月时间范围内的98例BS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分析CT、MRI扫描的结果。结果:98例患者共累及134个椎体,其中腰椎占据113个(84.32%)。98例患者的CT扫描结果中,10例患者椎体形态正常,26例患者出现骨质破坏,18例患者显示出韧带改变现象,18例患者存在椎间隙变窄、椎间盘改变现象。98例患者的MRI平扫结果中,9例患者椎体形态正常,18例患者出现骨质破坏,18例患者椎间隙显示出轻度变窄、椎间盘改变的现象,8例患者出现椎旁组织改变,7例椎体前缘骨桥形成,10例破坏椎体旁软组织肿胀,5例局限性脓肿。MRI增强扫描结果中,9例显示出椎体骨质破坏,7例显示出结节状的均匀强化,7例显示出脓肿壁环形强化。结论:CT扫描和MRI扫描各有自身优势,临床上诊断BS可采取联合手段,能够互相补充发挥出更好效果。

  • 标签: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CT扫描;MRI扫描;影像学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现代诊疗条件下,全放疗(WBRT)能否延长小细胞肺癌(SCLC)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2020年245例伴有转移的广泛期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WBRT组168例(剂量30 Gy分10次),无WBRT组7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至少2个周期的化疗,化疗方案均为顺铂或卡铂联合依托泊苷,115例接受了胸部放疗。研究终点为转移后生存期(BM-OS),采用卡方检验对分类数据进行比较,采用稳健逆概率处理加权(sIPTW)方法对组间变量进行匹配,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结果全组患者中位BM-OS为9.1个月。有无WBRT患者的中位BM-OS分别为10.6、6.7个月(P=0.003),应用sIPTW平衡两组影响因素后,两组的BM-OS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其中,首诊广泛期伴转移患者118例,有无WBRT的中位BM-OS分别为13.0、9.6个月(P=0.007);广泛期疗中出现转移患者127例,有无WBRT的中位BM-OS分别为8.0、4.1个月(P=0.003)。在50例单纯转移患者中,有无WBRT的中位BM-OS为13.3、10.9个月(P=0.259);在195例伴有颅外转移的患者中,有无WBRT的中位BM-OS分别为9.5、5.9个月(P=0.009)。结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转移患者行全放疗能够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 标签: 癌,小细胞肺 脑转移 全脑放射疗法 总生存
  • 简介:摘要对波束扫描、波束空间分布的特点的研究,能够有效的对相控阵雷达资源的调度、能量的管理带来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地基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天线特性、波位划分、波束增益空域变化、天线扫描空间等多个方面对于地基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扫描空间站卡了分析,最终结合仿真实验展开了研究。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可供相控阵雷达资源合理调度和能量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以下为详细内容。

  • 标签: 相控阵 雷达 天线 扫描空间 波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功能网络的变化,了解该变化对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常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HIE患儿的临床资料,共44例,均进行常规和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fMRI)成像扫描,有24例符合入组标准,其中轻度患者(PT1组)11例,中重度患者(PT2组)13例。采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比较PT1组和PT2组全的ALFF值的差异,并采用脑网络连边分析的方法比较PT1组和PT2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差异。结果在连边分析中,与PT1组相比,PT2组大脑中的右侧辅助运动区与右侧中央前回(Z1=0.39,Z2=-0.08)、右侧舌回与右侧海马(Z1=0.61,Z2=0.20)、左侧距状裂皮层与右侧杏仁核(Z1=0.30,Z2=-0.02)、右侧苍白球与右侧后扣带皮层(Z1=0.33,Z2=0.05)的FC减弱(均P<0.001,未校正)。在低频振幅分析中,PT1组和PT2组全的AL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R校正)。结论中重度组HIE患儿在部分区的功能连接存在变化,这些功能连接与运动功能、情绪处理、语言发育、认知功能及学习记忆等有关。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脑功能网络 功能连接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质高信号(WMH)严重程度与深髓静脉(DMVs)不同分级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长沙市第四医院行MRI平扫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的88例高血压患者(包括WMH患者68例和无脑白质异常者20例)的资料。按照WMH分级分为四组。在SWI图像上进行DMVs等级评分,并计算双侧额顶枕部DMVs总量分。比较四组患者DMVs分级的差异,分析WMH与DMVs的相关性。结果无脑白质高信号患者,DMVs分级大多数(55%)为0级,SWI图像上DMVs显示清晰;随着WMH分级增高,DMVs逐渐显示不连续、减少;WMH表现为Ⅲ级者,双侧额、顶、枕区DMVs明显减少,WMH分级与DMVs分级及量分均呈正相关(rs=0.695,0.830,P<0.001)。结论WMH严重程度与DMVs存在密切的相关,DMVs可作为研究高血压WMH发病机制的一个影像标志物。

  • 标签: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白质高信号 脑深髓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质高信号(WMH)严重程度与深髓静脉(DMVs)不同分级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长沙市第四医院行MRI平扫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的88例高血压患者(包括WMH患者68例和无脑白质异常者20例)的资料。按照WMH分级分为四组。在SWI图像上进行DMVs等级评分,并计算双侧额顶枕部DMVs总量分。比较四组患者DMVs分级的差异,分析WMH与DMVs的相关性。结果无脑白质高信号患者,DMVs分级大多数(55%)为0级,SWI图像上DMVs显示清晰;随着WMH分级增高,DMVs逐渐显示不连续、减少;WMH表现为Ⅲ级者,双侧额、顶、枕区DMVs明显减少,WMH分级与DMVs分级及量分均呈正相关(rs=0.695,0.830,P<0.001)。结论WMH严重程度与DMVs存在密切的相关,DMVs可作为研究高血压WMH发病机制的一个影像标志物。

  • 标签: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白质高信号 脑深髓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转移患者不同全放疗(WBRT)剂量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WBRT的244例NSCLC转移患者。按照不同WBRT剂量(EQD2Gy)分为30~39 Gy组104例、≥40 Gy组140例。比较两组患者颅内无进展生存(iPFS)和总生存(OS),根据患者转移个数、GPA评分、卡氏评分、有无化疗及靶向治疗进一步分析不同WBRT剂量的预后。结果所有患者中位iPFS期为6.9个月,中位OS期为11.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1年iPFS率和OS率分别为22.5%、25.4%(P=0.430)和41.1%、46.4%(P=0.068)。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同WBRT剂量和改善iPFS和OS无关,影响iPFS因素为否局部补量、性别、转移数目、是否化疗和靶向治疗,影响OS因素为性别、转移数目、是否化疗和靶向治疗。亚组分析显示卡氏评分≥90患者,WBRT≥40 Gy组1年OS率优于30~39 Gy组(P=0.047),iPFS率相近(P=0.068);有化疗患者,WBRT≥40 Gy组1年iPFS、OS率均优于30~39 Gy组(P=0.017、0.012);有靶向治疗患者,WBRT≥40 Gy组1年iPFS、OS率均优于30~39 Gy (P=0.012、P=0.045)。结论30~39 Gy可能是NSCLC转移患者WBRT的合适剂量,WBRT≥40 Gy并未带来更多获益。对于高卡氏评分或有积极全身治疗的NSCLC转移患者,WBRT≥40 Gy可能获益。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脑转移/全脑放射疗法 剂量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