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异体脱钙骨基质作为鼻成形中线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6月,沈阳美莱医疗美容医院选择6例(男1例,女5例;年龄19~40岁,平均23.2岁)缺少足够鼻中隔软骨、耳软骨软弱、拒绝取双侧耳软骨、拒绝取肋软骨患者,以异体脱钙骨基质作为构建鼻成形的中线支架结构。鼻成形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6例患者在术后半个月对手术效果均满意。术后18个月,2例对手术效果满意;4例鼻尖突度下降,要求再次手术。再次手术术中无法解剖出完整的异体脱钙骨基质。异体脱钙骨基质剩余部分残渣。组织学发现,植入的骨基质呈碎块状,纤维断裂。骨基质碎片周边可见炎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骨基质内骨细胞消失。结论商用异体脱钙骨基质不适合作为鼻成形手术的中线支架材料。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骨术后高压氧(HBO)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9年7月烟台山医院骨科和毓璜顶医院关节骨科行植骨重建修复术的129例四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n=42)采用同种异体植骨术治疗;B组(n=40)采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骨术治疗;C组(n=47)采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骨术后联合HBO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记录3组患者术后颗粒完全吸收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遗留骨缺损数量;统计3组患者治疗后切口引流量和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行X线检查,计算3组患者良性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骨密度。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B组(72.5%)、C组(85.1%)明显高于A组(57.1%),C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和切口引流量均明显短于和少于A组,C组患者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和切口引流量明显短于和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硫酸钙颗粒完全吸收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遗留骨缺损率明显短于和低于A组,C组患者颗粒完全吸收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遗留骨缺损率明显短于和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3个月,B、C组患者骨密度明显高于A组,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明显小于A组,C组骨密度明显高于B组,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明显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钙颗粒联合同种异体植骨术后HBO治疗能减轻组织水肿,提高病灶处骨密度,促进骨质愈合,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良性骨肿瘤植骨术后骨缺损的重建。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脱细胞异体真皮(AAD)与皮耐克(PELNAC)分别联合表皮移植治疗烧伤瘢痕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针灸医院收治的烧伤瘢痕患者88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PELNAC联合表皮移植,观察组采用AAD联合表皮移植。回顾性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随访半年时关节功能,以及治疗前与随访半年时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随访半年,两组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3.647,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2.603,P<0.05)。治疗前,两组V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VSS评分低于对照组(t=2.358,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烧伤瘢痕应用AAD、PELNAC联合表皮移植疗效良好,但前者可更快促进创面愈合,能较好修复瘢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神经支架(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scaffold,ANAS)对创伤性神经瘤的形成及疼痛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为来源,采用化学萃取方法制备ANAS,通过HE和髓鞘染色检测评估ANAS脱细胞情况。取健康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NAS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无特殊处理;ANAS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近侧残端连接长度为2 cm的ANAS。术后定期观察并评估两组大鼠失神经后自噬、神经瘤形成、神经纤维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到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情况等。结果处理后的ANAS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见神经轴突和髓鞘消失,未见雪旺细胞核;髓鞘LFB染色脱细胞神经髓鞘消失,无细胞核结构。术后自噬评分ANA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光镜下观察,ANAS组神经纤维排列规则,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对照组神经纤维排列紊乱,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发生神经瘤例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有髓神经纤维数量,ANAS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透视电镜下对照组可见大量紊乱排列的成纤维及胶原纤维细胞、无髓神经纤维,少量杂乱密度不一的髓鞘;ANAS组可见髓鞘进一步成熟,成纤维及胶原纤维细胞排列相对规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术后两组均有神经生长因子表达,ANA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随着时间递减(P<0.01)。结论ANAS能很好地预防创伤性神经瘤形成及疼痛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支架负载大黄素(EMO)对成骨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首先制备骨水泥支架,将EMO粉末与CPC粉末(1∶9)均匀混合,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EMO-CPC组);将0.36 g CPC粉末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CPC组)。比较两组大体形貌、凝结时间(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提取原代成骨细胞,并与两组支架共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两组共培养3 d后的表征;通过细胞活性与毒性检测试剂盒行活/死细胞染色和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MTT)比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存活率、毒性及增殖活力,并对两组支架行骨桥蛋白(OPN)免疫荧光染色,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PN蛋白荧光表达情况;共培养7 d后,通过四唑硝基蓝/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NBT/BCIP)染色法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观察两组成骨活性;共培养14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两组成骨活性。结果两组支架扫描电镜下均呈现相对光滑平整的形貌结构。EMO-CPC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与C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扫描电镜显示,共培养3 d后成骨细胞集簇黏附于EMO-CPC支架表面,形态良好;EMO-CPC组细胞存活率达(98.2 ± 0.1)%,CPC组为(90.2 ± 0.1)%(P < 0.05);EMO-CPC组细胞增殖活力较CPC组更强(P < 0.05)。OPN特异性染色显示,EMO-CPC组OPN蛋白荧光表达更强;共培养7 d后,EMO-CPC组ALP表达高于CPC组。共培养14 d后,EMO-CPC组茜素红染色强度更为显著,成骨活性更强。结论EMO-CPC支架较CPC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增殖能力及成骨活性,为成骨细胞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脱细胞异体神经修复材料(hANG)修复上肢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有效性。方法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采用hANG修复创伤性上肢神经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 ~53岁,平均35.4岁。臂远端桡神经缺损2例,前臂段正中神经缺损4例,骨间后神经缺损1例,前臂段尺神经缺损1例;合并臂肌肉损伤2例,前臂肌肉损伤4例,合并肱动脉缺损1例,创面中至重度污染;神经缺损长30~60 mm,平均45 mm。均为急诊手术,先行骨折固定,修复肌肉组织,找出缺损神经远、近端,修剪至正常神经乳头,以hANG端端缝合进行桥接。术后随访18~40个月,平均30.6个月,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5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创面无法闭合,Ⅱ期行游离植皮术后伤口愈合,1例患者术后10 d出现皮肤部分坏死,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后伤口愈合。2例正中神经恢复良好,手指握拳及拇指对掌肌力Ⅳ级,感觉S3+,1例骨间后神经恢复良好,伸拇伸指肌力Ⅳ级。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3例,可1例,差4例。结论在严格清创后,hANG可应用于急诊的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修复,并可部分恢复神经功能。
简介:摘要对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口腔黏膜微粒复合移植阴道再造术的术后护理经验进行总结。2010年9月至2014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十科对19例[年龄(17~25岁),平均22岁]女性患者做术后控制饮食,用负压冲洗再造阴道,出院后指导患者模具的使用等。患者术后保持术区敷料固定良好,10~14 d再造阴道内放置带侧孔的阴道硅橡胶软模具,用负压引流从下管引出冲洗液。术后2周,创面的上皮覆盖率超过95%,将尿管拔除,更换为带侧孔的硬质模具,带丁字带出院,19例手术均获成功。提供专科护理和规范化使用模具是降低阴道再造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联合人脱细胞异体真皮修复半侧颜面萎缩畸形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各种原因所致半侧颜面萎缩患者19例,男3例、女16例,年龄16~56(29±10)岁。一期手术根据半侧颜面萎缩范围设计获取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与面部血管显微吻合后填充入凹陷部位。二期手术对皮瓣进行修整并根据面部亚单位凹陷情况用人脱细胞异体真皮填充。结果19例患者皮瓣存活良好,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亚单位组织萎缩,主要表现在眶下、鼻唇沟、颞部等部位,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填充修复,经1~8年随访填充效果较好,无明显排异反应。19例患者中18例出现不同程度皮瓣肥厚,经常规吸脂或皮瓣修薄手术改善。随访1~8年,19例患者恢复较好。结论人脱细胞异体真皮能弥补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矫正半侧颜面萎缩的局限性,二者联合使用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含生物活性的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对外科级医用硫酸钙的影响,观察不同含量DBM对硫酸钙理化性能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制备含有成骨性能的、可注射性的硫酸钙骨水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DBM在硫酸钙复合物的质量比,分为0组、5%组、10%组、20%组、30%组、40%组共6组。充分混合不同含量DBM与外科级硫酸钙制备骨水泥的粉剂。将0.3 g甲基纤维素溶于10 ml的去离子水中,制备浓度为3%的甲基纤维素溶液,作为骨水泥的液剂。按液固比0.4∶1,混合上述骨水泥的粉剂和液剂,搅拌均匀,形成浆体。根据不同的模具,测量并记录DBM/硫酸钙复合物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抗压强度、体外降解率及pH值变化。结果单纯硫酸钙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分别为(4.96±0.20)、(5.83±0.12)min。随着DBM的含量的增加,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增长趋势明显(F=49.275,P<0.05;F=124.859,P<0.05)。单纯硫酸钙(0组)的抗压强度为(23.33±6.35)MPa,40%组抗压强度仅为3.33 MPa。随DBM的含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强后降低;5%组、10%组、20%组的DBM对抗压强度影响不大(P>0.05);而30%组、40%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t=3.259,P<0.05)。不同含量的DBM能够明显改变硫酸钙复合物的降解速率,30%组和40%组体内完全降解时间仅为10 d;0组30 d的降解速率为63%。在体外降解的任何时间点内,DBM对硫酸钙复合物培养液的pH值均无明显影响,且与单纯硫酸钙的pH变化规律一致。结论随着DBM含量的增加,降解速率逐渐加快,抗压强降低、凝固时间延长,这些不利于可注射型硫酸钙骨水泥的制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塑性剂的类型及浓度对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injectable calcium sulfate cement,ICSC)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M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硬脂酸(stearic acid,SA)与半水硫酸钙机械混合;与生理盐水反应后,观察复合物的抗压强度;并记录ICSC自身性能的改变:如凝固时间、可注射性能。按塑性类型分为CMC组、MC组、HA组、SA组及单纯硫酸钙组;每组再按塑性剂的浓度分亚组:如1%、3%、5%MC组。结果单纯硫酸钙的抗压强度为(21±4.58) mPa,终凝时间为(3.86±0.09) min。不同浓度的SA对硫酸钙抗压强度的影响均不明显(F=1.593,P=0.266),但可明显延长凝固时间(F=29.868,P=0.000)。不同浓度CMC均明显降低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23.943,P=0.000),且凝固时间均延长至120 min以上。MC均能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4.808,P=0.034),并延长凝固时间(F=191.192,P=0.000);其中,1%、3%的MC明显改善抗压强度(P=0.007,0.027),而5%改善不明显(P=0.193)。不同浓度HA均能改善其抗压强度(F=3.818,P=0.058),并延长凝固时间(F=262.515,P=0.000);其中3%和5%明显改善(P=0.026,0.015),1%组不明显(P=0.062)。单纯硫酸钙的可注射量仅为20%;1%~5%HA组、3%和5%MC组高达90%以上;而CMC组无可注射性能。结论SA和CMC不能用于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而合适浓度的HA与MC不仅能改善ICSC的抗压强度,并能够提高可注射性能,但MC更能满足凝固时间的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网状真皮支架联合自体刃厚断层皮片复合移植修复小儿功能部位瘢痕挛缩创面愈合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32例小儿烧伤后功能部位瘢痕挛缩患者,挛缩瘢痕彻底松解后创面缺损面积大小为5.5 cm×4.5 cm~20.0 cm×10.0 cm。运用脱细胞异体网状真皮支架联合自体刃厚断层皮片复合移植封闭创面。术后1个月内每周随访1次,以后每1月随访1次;随访方式均采用门诊复查。术后观察受区真皮支架及刃厚断层皮片成活情况、皮肤弹性及延展情况、外观情况、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情况;观察供区愈合情况、瘢痕存留情况。结果30例创面经复合移植后,皮片生长、愈合均良好,2例创面移植皮片可见点状表皮坏死,经换药愈合。随访3~12个月,受区皮肤弹性良好,无明显瘢痕挛缩,外观及关节功能满意。供区创面均愈合,无瘢痕存留,部分有色差存留。结论脱细胞异体网状真皮支架联合自体刃厚断层皮片复合移植修复小儿功能部位瘢痕挛缩创面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含量锌加入钛种植体表面涂层后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钛种植体分为PEO-Zn组(n=36)和PEO-Ca/P组(n=36),应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法(PEO)在其表面制备磷酸钙活性涂层,PEO-Zn组采用含锌涂层,PEO-Ca/P组为不含锌的涂层。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两组涂层表面形貌,X线衍射仪分析涂层晶相结构。将种植体72颗植入18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骨,每侧2颗。术后对大耳白兔进行双荧光标记,分别于植入术后4周、8周与12周取两组带种植体的骨组织,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新骨形成,采集图像测量荧光条带间距计算骨矿化沉积率;应用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观察骨组织与种植体结合长度,计算骨接触率。结果扫描电镜可见两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膜内层致密,外层呈粗糙的多级孔洞状结构。X线衍射仪分析显示PEO-Ca/P组中钙元素主要以CaO和羟基磷灰石(HA)存在,PEO-Zn组中锌元素主要是以Zn3P2和ZnO存在。各时间点两组种植体周围均显现二甲酚橙与钙黄绿素标记的荧光带,呈条状,两荧光带间距离明显。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骨矿化沉积率均高于PEO-Ca/P组(5.25±0.59比4.79±0.43,4.62±0.54比4.18±0.50,4.90±0.54比4.44±0.53,均P<0.05),4周时PEO-Zn组骨矿化沉积率最快(P<0.05)。两组种植体在植入后各时间点均能与骨组织不同程度紧密连接,呈骨性结合。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骨接触率高于PEO-Ca/P组(32.69±7.43比28.06±8.15,51.95±5.41比47.03±6.13,73.91±8.15比61.73±11.84,均P<0.05),12周时PEO-Zn的骨接触率最高(P<0.05)。结论PEO法制备的含锌磷酸钙涂层,提高了种植体生物活性,加速了骨组织的形成与改建,促进了种植体-骨界面的整合。
简介:围产期妊娠和哺乳对骨代谢存在影响,骨量的丢失是必然的,骨密度的改变可能相对出现较晚或不明显,围产期妇女定期监测,正确膳食,补充骨矿元素与维生素D,能够防止骨量丢失,避免围产期骨质疏松,有利于母婴的骨骼健康发育。
简介:摘要2020年9月24日,对1例因机器挤压致左示指自近节和中节两平面撕脱性完全离断、指深屈肌腱自肌腹抽出、双侧指掌侧固有神经自近侧长段抽出的28岁青年女性,进行断指再植;术中指屈伸肌腱、双侧指掌侧固有神经、近节背侧软组织缺损,予旷置。术后予抗感染、抗凝、解痉等对症治疗,再植指体顺利成活。术后10 d予全厚皮片移植修复近节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皮片成活良好,伤口一期愈合良好,无感染现象。再植术后1个月切取自体同侧掌长肌腱及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神桥)移植修复左示指屈、伸肌腱及双侧指掌侧固有神经手术治疗;术后切口愈合一期良好,无红肿、流脓等感染现象,无局部及全身过敏症状。术后通过门诊、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术后7个月随访,再植指体无旋转,无成角畸形,外形良好,无明显萎缩,无感染、过敏症状;掌指关节活动度约85°,近侧指骨间关节活动度约40°,远侧指骨间关节活动范围约15°;近侧离断平面再植指体TPD为6~8 mm,远侧离断平面再植指体TPD为10~12 mm;复查左手正侧位片:左示指骨骼愈合良好;患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为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β-磷酸三钙(β-TCP)仿生骨支架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关生物性能,并观察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5~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支架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两组大白兔按造模术后采集标本的时间不同又分为两个亚组,每组5只。两组大白兔均于左侧股骨用环钻钻取直径约5 mm、长约10 mm的圆柱形松质骨块,建立股骨髁骨缺损模型。空白组截取的10个松质骨标本,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进行扫描,获得骨缺损标本的结构影像学数据,通过3D生物打印系统设计出相应的仿生骨支架模型,再以β-TCP作为打印材料,打印出20枚仿生骨支架。取10枚β-TCP支架测量高度、直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β-TCP支架孔道形态结构特点,测量大孔的直径和孔隙率,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β-TCP支架的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空白组10只大白兔造模后不植入任何材料。支架组10只大白兔在造模后,将制备的10枚β-TCP支架植入骨缺损处。分别于术后第6、12周使用耳缘静脉推注空气方法处死空白组和支架组的各亚组大白兔,于骨缺损部位或植骨部位上下离断、截取长约10 mm骨段,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骨组织生长情况;采用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标准对骨组织修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20枚圆柱体β-TCP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结构形态相似。支架高度(9.97±0.08)mm、直径(5.09±0.07)mm,松质骨标本高度(9.96±0.39)mm、直径(5.01±0.22)mm,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扫描电镜观察到支架表面及内部呈均匀多孔状,孔径相互连通,大小相仿,孔隙分布较均匀,在大孔侧壁布满了微孔,外形多为近似圆形;其中大孔直径为(223.02±18.20)μm,孔隙率为74.02%±1.38%。松质骨标本大孔直径(227.02±31.20)μm,孔隙率为76.02%±3.29%,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支架的抗压强度为(2.93±0.65)MPa,弹性模量为95~190 MPa。骨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第6周,支架组植骨处可见较成熟的骨组织,骨小梁和骨髓组织增多,新生骨正在逐渐覆盖植骨材料,周围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出现少量新生骨并向材料内长入;空白组的骨缺损处周围有少量类骨组织形成,大量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生长,未见明显成骨细胞及骨小梁结构。术后12周,支架组植骨处出现成熟的骨小梁和骨髓组织,有编织骨形成,新生骨量较多,部分材料已被吸收降解,材料存留较少;空白组的骨缺损处见少量骨组织从缺损边缘向内长入,大部分被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填充。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术后6周、12周支架组分别为(5.2±0.3)、(8.1±1.2)分,空白组分别为(1.3±0.5)、(4.5±0.6)分,支架组评分均大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1、12.672, P值均<0.05)。结论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β-TCP仿生骨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的骨组织解剖结构形态相似,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可以提供个体化的仿生骨支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N,O-羧甲基壳聚糖(N,O-CMCS)/磷酸三钙(TCP)修复兔下颌骨骨缺损的实验效果。方法选用16只健康成年纯种新西兰白兔,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A组为空白对照,B组为空白对照+HBO处理,C组为N,O-CMCS/TCP处理,D组为N,O-CMCS/TCP+HBO处理。在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制备1.2 cm×1.0 cm矩形节段性骨缺损,将N,O-CMCS/TCP复合体置入骨缺损区,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HBO治疗,12周后处死动物,取兔下颌骨行X线检查,HE染色组织学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下颌骨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其他3组比较,D组的新西兰白兔成骨性能和骨缺损修复效果最为显著。结论N,O-CMCS/TCP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理化性能和骨传导性,HBO处理能促进新骨形成,两者联合产生满意的骨缺损修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粒径大小对γ辐照中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中胶原结构的影响以及辐照保护剂的有效性。方法取同一供体的冻干皮质骨,依据Urist改良法制备不同粒径的(0.5~1.0 mm、1.2~2.8 mm、3.3~4.7 mm及5.7~7.0 mm)DBM样品,按照不同剂量分为:0 kGy、15 kGy、25 kGy及25 kGy(辐照保护剂),真空密封后储存于-80℃冰箱待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表面形态,大体观察胶原表面结构损伤的程度;将样品按照0.2 g/ml生理盐水比例在50℃条件下72 h,利用浸提液颜色深度观察胶原被辐照损伤的程度;使用2,4-二硝基苯肼(吸光光度计法)测定样品中羰基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钠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样品中胶原分子量的变化;利用差示热量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检测样品热变性温度以观察胶原热稳定性。结果样品浸提液颜色与γ辐照剂量相关度较高,未辐照样品浸提液颜色清亮,而在同粒径下随辐照剂量加大浸提液黄色逐渐加深,5.7~7.0 mm粒径组颜色相对较浅;25 kGy组相比于25 kGy+保护剂组浸提液颜色加深。扫描电镜观察到γ辐照导致胶原结构紊乱,纤维断裂,随着辐照剂量增大损伤区域增多,当粒径增大时,损伤区域有减少的趋势;相比于25 kGy组,25 kGy+保护剂组胶原结构性破坏减少。差示热量扫描法得出样品热交换曲线,随着粒径增大,热变性温度有增高的趋势,粒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F=189.4,P<0.001);同粒径间差异不明显。SDS-PAGE发现同粒径下γ辐照剂量愈大,胶原分子量愈小;同辐照条件下随粒径较小,高分子量胶原含量减少明显;225 kGy+保护剂组相比于25 kGy组,高分子量增多。羰基含量结果显示在同一粒径下,γ辐照使羰基含量增多,0.5~1.0 mm组(F=13.631,P=0.002),1.2~2.8 mm组(F=6.390,P=0.016),3.3~4.7 mm组(F=5.630,P=0.023),5.7~7.0 mm组(F=4.150,P=0.04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粒径间随着粒径增大羰基含量逐渐减小但差异统计学意义(F=0.560,P=0.650)。结论γ辐照与胶原的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随着γ辐照剂量的增加,胶原损伤程度逐渐增加;DBM的粒径大小影响着胶原对γ辐照的敏感度,随着粒径的减小,DBM颗粒更易被γ辐照损伤;辐照保护剂在辐照过程中对胶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57~79岁[(67.7±6.1)岁]。19例采用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打压植骨组),21例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椎体次全切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Cobb角对两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脊柱后凸程度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骨愈合时间。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5~64个月[(40.6±10.4)个月]。打压植骨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0.0±10.1)min和(284.5±43.5)ml,短于或小于椎体次全切组的(253.8±33.2)min和(889.1±95.7)ml(P均<0.01)。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JOA评分及脊柱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内任意时相点VAS、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1周两组脊柱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P均<0.01);末次随访时两组脊柱后凸Cobb角与术后1周比较虽有所增加,但与术前比较仍明显减小(P均<0.01)。患者未出现疼痛复发及后凸畸形加重。打压植骨组骨愈合时间为[4.4(4.0,5.0)个月],明显短于椎体次全切组的[6.4(5.2,8.1)个月](P<0.01)。打压植骨组2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1%;椎体次全切组2例出现硬膜撕裂,3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4%。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Ⅲ期Kümmell病,但前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速伤椎内骨愈合,是一种相对微创地重建和维持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