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骨-腱椭圆隧道与传统绳肌肌腱圆形隧道在治疗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89例ACL断裂患者,男48例,女41例,年龄(50.28±7.02)岁,年龄范围为18~70岁。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圆形隧道组(n=43)和椭圆隧道组(n=46)。圆形隧道组患者接受传统绳肌肌腱圆形隧道重建治疗,椭圆隧道组患者接受椭圆隧道及带骨块的绳肌肌腱重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疼痛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椭圆隧道组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膝关节标准评分[(80.74±2.18)分、(90.38±2.08)分、(95.01±1.11)分]均高于圆形隧道组[(71.69±2.19)分、(79.36±2.09)分、(85.68±1.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椭圆隧道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02±0.11)分、(0.98±0.11)分、(0.87±0.14)分]均低于圆形隧道组[(2.03±0.19)分、(1.96±0.13)分、(1.62±0.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椭圆隧道组并发症发生率[8.7%(4/46)]低于圆形隧道组[30.2%(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椭圆隧道及带骨块的绳肌肌腱重建ACL能更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减少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椭圆隧道重建 传统腘绳肌肌腱圆形隧道重建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的绳肌(半腱肌+股薄肌)肌腱横截面积预测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中移植物直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4股绳肌肌腱单束ACLR患者的术前膝关节MRI图像,共265例。根据术中移植物直径将患者分为移植物直径≥8 mm组(129例)和移植物直径<8 mm组(136例)。在术前MRI横断面图像股骨内外髁最大层面测量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的横截面积,将两者相加获得绳肌肌腱横截面积。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移植物≥8 mm组与移植物<8 mm组间各肌腱横截面积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肌腱横截面积与术中移植物直径的相关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肌腱横截面积中对术中移植物直径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其预测术中移植物直径≥8 mm的效能。结果术中测量移植物直径为7.5(7.5,8.0)mm。移植物直径≥8 mm组绳肌肌腱横截面积为(21.4±4.6)mm2,移植物直径<8 mm组绳肌肌腱横截面积为(15.6±3.7)mm2。移植物直径≥8 mm组和移植物直径<8 mm组间半腱肌、股薄肌、绳肌肌腱横截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6、-10.29、-11.47,P<0.001)。术中移植物直径与半腱肌、股薄肌、绳肌横截面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P<0.001)、0.58(P<0.001)、0.6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绳肌肌腱横截面积是预测术中移植物直径的影响因素(OR=1.45,95%CI 1.32~1.59,P<0.001)。绳肌肌腱横截面积预测术中移植物直径≥8 mm的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 0.792~0.885),临界值为20.0 mm2,灵敏度为0.581,特异度为0.941。结论术前MRI测量绳肌肌腱横截面积可用于预测自体绳肌移植物直径大小。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重建 腘绳肌肌腱 磁共振成像 移植物直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骺板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治疗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10例手术治疗的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资料,男6例,年龄(14.2±1.4)岁(范围13~15岁),骨龄13~15岁;女4例,年龄(12.4±1.2)岁(范围11~13岁),骨龄11~13岁。病程(8.3±5.3)个月(范围3~48个月)。术前行左手及腕部X线片评估骨龄,术前及随访行双下肢全长X线片评估双下肢长度及力线,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KT-1000评估关节松弛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术中关节镜检查前十字韧带、内外侧半月板及关节软骨损伤状况。关节镜下行经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双侧骺板单束前十字韧带重建术,移植物使用自体绳肌肌腱。术后佩带长腿伸膝位支具,术后1个月拆除支具,开始主动活动锻炼。手术前后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例关节镜检查提示前十字韧带均为完全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例、内外侧半月板同时损伤1例。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2.3)年(范围2~5年)。1例术后1年出现韧带再损伤,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阳性,余9例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76.1±8.2)分提高至(95.8±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P=0.024),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从术前(4.3±0.9)分提高至(8.3±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33)。9例中有1例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弱阳性,KT-1000侧侧差值>3 mm,余8例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KT-1000侧侧差值为(1.7±0.7)mm。10例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比受限均<5°。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示双下肢未出现长度及角度畸形。结论对青少年(男骨龄≥13岁;女骨龄≥11岁)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采用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双侧经骺板自体绳肌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儿童 骨骼年龄测定 前交叉韧带损伤 前交叉韧带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腱再张力化手术和肌腱重建术治疗急性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行手术治疗并有2年以上随访和麻醉下体格检查结果的急性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患者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34.5±7.4)岁(范围20~45岁)。Fanelli分型A型31例、B型17例、C型6例。行肌腱再张力化手术28例、肌腱重建术26例。比较手术前后肌腱再张力化组与肌腱重建组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内固定取出术中麻醉下拨号试验侧侧差值、后方及内翻应力试验侧侧差值,以及在内固定取出时二次关节镜探查的外侧沟通过试验结果。结果肌腱重建组随访时间(30.2±4.9)个月,肌腱再张力化组(32.2±9.9)个月。末次随访时,肌腱重建组Lysholm评分为(70.1±15.5)分,再张力化组为(70.0±10.2)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9,P=0.926);肌腱重建组Tegner评分为3(2,5)分[M(P25,P75)],再张力化组为2(1,4)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95.522,P=0.156);肌腱重建组IKDC评分为(74.8±19.3)分,再张力化组为(71.2±17.6)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1,P=0.722)。内固定取出术中麻醉下拨号试验侧侧差值分别为肌腱重建组1.5°±4.2°、再张力化组1.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6,P=0.565);肌腱重建组后方应力侧侧差值为(4.1±3.4)mm,再张力化组为(4.7±2.6)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8,P=0.345);肌腱重建组内翻应力试验侧侧差值为(4.0±1.7)mm,再张力化组为(3.8±1.9)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P=0.820)。两组均无外侧沟通过试验阳性患者。结论对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患者,肌腱再张力化手术和肌腱重建术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两种术式早期临床疗效接近。

  • 标签: 侧副韧带 腱损伤 关节镜检查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时移植物加用高强度编织缝线与否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2018年收治的40例后交叉韧带断裂并进行韧带重建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自体绳肌移植物中是否加用Arthrex AR-7200(Arthrex,Naples,FL,USA)编织缝线分为试验组(17例)和对照组(23例),以后抽屉试验(posterior drawer test,PDT)作为膝关节稳定性的评价标准,以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作为膝关节功能性评价标准,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比较术后1年试验组与对照组膝关节评价结果,以及两组患者术后1年与术前膝关节评价结果。结果膝关节功能性方面:试验组术前及术后1年Lysholm评分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分别为64(40,81)、84(73,87)分,对照组分别为68(48,78)、80(70,90)分,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35、-3.576,P值分别为0.011、<0.001);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术前及术后1年Tegner评分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分别为2.0(1.0,2.5)、6.0(5.0,7.5)分,对照组分别为2.0(1.0,3.0)、6.0(4.0,7.0)分,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97、-4.122,P均<0.001);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IKDC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Z值分别为-3.750,-4.234,P均<0.001),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后抽屉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Z值分别为-3.674,-4.083,P均<0.01),并且试验组膝关节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Z=0.156,P=0.039)。结论自体绳肌重建后交叉韧带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并且在移植物中放置高强度编织缝线更利于膝关节稳定性的恢复。

  • 标签: 后交叉韧带 韧带重建 关节镜 自体腘绳肌腱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穿刺针联合缝合钩全内缝合与半月板Fast-Fix缝合器治疗肌腱裂孔区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肌腱裂孔区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6~44岁[(28.0±7.8)岁]。25例采用关节镜下穿刺针联合缝合钩全内缝合治疗(穿刺针缝合钩组),23例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Fast-Fix缝合器治疗(Fast-Fix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MRI检查评估半月板愈合情况。随访期内观察两组并发症(感染、肌腱损伤及异物激惹等)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6个月[(25.8±2.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间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穿刺针缝合钩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96.7±3.8)分、(4.3±1.6)分、(95.5±5.4)分,显著高于Fast-Fix组的(93.3±1.6)分、(3.6±0.8)分、(91.9±0.8)分(P均<0.05)。末次随访时穿刺针缝合钩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99.6±1.3)分、(6.1±0.8)分和(99.4±0.2)分,显著高于Fast-Fix组的(94.5±1.6)分、(4.8±0.2)分和(97.4±0.5)分(P均<0.01)。两组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均<0.01)。末次随访时MRI显示穿刺针缝合钩组半月板愈合率为92%(23/25),高于Fast-Fix组的70%(16/23)(P<0.05)。随访期内穿刺针缝合钩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Fast-Fix组6例[26%(6/23)]出现膝关节后外侧肌肉不适感,考虑与肌腱损伤或异物激惹有关。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肌腱裂孔区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穿刺针联合缝合钩全内缝合较半月板Fast-Fix缝合器治疗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半月板愈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等优势。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缝合技术 半月板 腘肌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根肌腱缝线埋线修复肌腱损伤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43例手部屈肌腱断裂或损伤患者,切割伤21例,机器压砸伤13例,肌腱移植或转位9例。Ⅰ区3例,Ⅱ区9例,Ⅲ区11例,Ⅳ区13例,Ⅴ区7例。单根3-0强生肌腱缝线采用核心抗张力+周边连续加固缝合法修复断裂或损伤肌腱,将线结埋于断端,保持肌腱表面光滑,石膏托固定3~4周。结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屈伸活动功能:31例优,9例良,3例差;优良率93%。3例手指屈伸功能差的患者行二次屈肌腱松解术,术后行手指功能训练,屈伸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单根肌腱缝线埋线法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肌腱损伤的方法

  • 标签: 手损伤 腱损伤 单根肌腱缝线 埋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修复伸肌腱止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修复伸肌腱止点27例。结果术后随访患者26例,时间6~12个月。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定功能:优13例,良10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8.5%。结论应用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重建伸肌腱止点,操作简单,效果满意。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伸肌腱止点 功能重建
  • 作者: 章鸿 张平 李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骨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骨科 215000,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43007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武汉 43002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离体猪后足屈肌腱修复模型评估一种新型内置式肌腱连接器修复肌腱效果。方法用猪后足趾深屈肌腱模型,对于同一猪后足的第2、3趾分别采用内置可吸收连接器(实验组)或双津下法(对照组)予以缝合,采用Instron5848微观力学实验系统记录和分析2 mm间距形成时拉力负荷、屈服点负荷、最大抗拉负荷、修复刚度。对于取材自同一猪后足的第2、3趾测试差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内置连接器法抗拉强度显著高于双津下法,其中2 mm间距形成负荷差值为(17.93±8.66) N(t=7.169,P<0.01),屈服点负荷差值为(12.73±6.66) N(t=6.148,P<0.01),最大抗拉负荷差值为(22.06±12.43) 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22,P<0.01)。结论这种内置式连接器法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新型肌腱修复技术,为早期主动功能锻炼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望减轻肌腱粘连。

  • 标签: 肌腱修复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Ellman 3度冈上肌腱部分关节面肌腱撕裂(PASTA)损伤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收治的47例因冈上肌腱关节面侧部分撕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男31例,女16例,年龄(49.7±4.4)岁,年龄范围为34~70岁,所选患者均为Ellman 3度,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穿肌腱修补组(n=24)和转化为全层后修补组(n=23),比较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 (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UCLA)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的Constant评分[(73.4±6.5)分、(73.1±6.5)分,(83.0±4.9)分、(84.3±5.8)分]、ASES评分[(76.6±5.2)分、(77.4±3.7)分,(84.3±5.2)分、(84.6±5.3)分]、UCLA评分[(28.3±2.6)分、(28.5±1.9)分,(33.7±1.5)分、(33.0±1.9)分]均高于术前[(30.4±5.6)分、(31.2±4.7)分,(36.9±5.3)分、(37.8±4.9)分,(8.3±3.1)分、(9.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的三项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肌腱修补法和转化为全层后修补法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冈上肌腱 部分关节面肌腱撕裂 肩袖部分损伤 穿肌腱修补 转化为全层后修补 关节镜
  • 作者: 张天浩 王之江 林涧 刘蔡钺 吴立志 郑和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创面防治研究中心 20215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骨科 20215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 20001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浙江省台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 317000,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比较医学科,福州 350025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收治的9例窝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5~73岁,平均49.6岁,窝缺损创面为6.5 cm×3.5 cm~17.0 cm×8.5 cm。根据解剖学基础,结合窝缺损创面的位置、大小、形状,设计并切取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窝缺损创面,皮瓣面积最大为18.0 cm×10.0 cm,最小为7.5 cm×4.5 cm。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膝关节活动功能、患者认可度等情况,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9例皮瓣术后全部顺利成活,供、受区伤口一期愈合,其中2例皮瓣远端发生皮缘坏死,给予换药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均获6~60个月随访,平均33个月,皮瓣成活优良,形态满意,色泽、弹性、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供区瘢痕较小。疗效评价:满意8例,一般1例,无不满意。膝关节功能优7例,良1例,可1例。皮瓣肿胀评级,早期:Ⅰ度6例,Ⅱ度2例,Ⅲ度1例,Ⅳ度0例;后期:Ⅰ度8例,Ⅱ度1例,Ⅲ度0例,Ⅳ度0例。结论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移位修复窝缺损创面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损伤较小,易于推广,是修复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标签: 穿支皮瓣 腘动脉 创伤和损伤 腘窝 腘窝直接皮动脉 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动力型支具防治手指屈肌腱松解术后肌腱粘连改善手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屈肌腱松解术后1周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例。对照组进行手法牵伸、超声波、肌肉力量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进行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后,采用动力型支具进行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对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指TA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手指TAM较治疗前均有进步。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TAM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试验组患者的手部肌腱滑动范围、手部力量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屈肌腱松解术后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动力型支具可以改善手部肌腱滑动性,提高手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 标签: 康复 治疗结果 肌腱松解术 动力型支具
  • 简介:摘要肌腱损伤常需手术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恢复肌腱的结构与稳定性,但往往难以恢复到正常的强度,其主要原因是肌腱自然愈合能力有限,修复后的肌腱不能完全恢复功能。随着对肌腱愈合的研究不断加深,生物学技术为肌腱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当前对肌腱修复的研究热点之一是使用生物辅助物来促进肌腱愈合,这些辅助物包括肌腱干/祖细胞(TSPCs)、生长因子等。笔者就TSPCs和生长因子促进肌腱愈合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肌腱损伤的生物学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腱损伤 干细胞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轴、双轴循环拉力对小鼠肌腱源性干细胞(TDSCs)分化的影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10只,无菌条件下暴露双侧后腿至脚掌,显微镜下解剖收集小鼠髌腱和跟腱组织块,体外分离培养细胞,观察第3代细胞的形态特点。(1)取传代至第3代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Sca-1)、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Flk-1)、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鉴定细胞是否符合TDSCs特点。(2)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进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培养,分别采用茜素红、油红和阿尔新蓝染料对培养的三系细胞进行染色,鉴定细胞是否具有多向分化潜能。(3)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接种到硅胶底培养皿上,分为双轴循环拉力组、单轴循环拉力组、对照组3组。双轴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Flexcell® FX-4000TM柔性基底拉伸加载系统,单轴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自制拉伸力生物反应器,对照组细胞无拉力。双轴循环拉力组、单轴循环拉力组施加机械负荷组的参数均设置为0.25 Hz、6%的循环拉力,在培养期间进行机械负荷加载,每天加载8 h,共加载6 d。第6天机械负荷刺激结束后,收集3组细胞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肌腱、成骨、脂肪和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显微镜下观察第3代TDSCs形态一致,呈梭形纤维状。(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和Sca-1表达阳性、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和Flk-1表达阴性、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表达阴性,符合TDSCs标记鉴定特点。(2)三系分化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提取的细胞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验证了提取的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3)对照组、单轴循环拉力组、双轴循环拉力组3组间比较,肌腱、成骨、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两两比较:单轴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成骨相关转录因子以及脂肪相关转录因子PPARγ的相对表达均增高,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脂肪相关转录因子CEB/P的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的相对表达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的相对表达增高、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相关转录因子Sox9相对表达增高、Col2a1的相对表达降低,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轴循环拉力组与双轴循环拉力组比较,双轴循环拉力组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Col1a1的相对表达均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轴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肌腱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而双轴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单轴循环拉力的作用下可以促进体外TDSCs向肌腱细胞分化,有利于肌腱组织的再生和损伤后的修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多潜能干细胞 肌腱源性干细胞 细胞分化 单轴循环拉力 双轴循环拉力 小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髌骨骨道肌腱编织缝合治疗双侧股四头肌肌腱止点断裂的疗效。方法选取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双侧股四头肌肌腱止点断裂患者7例,采用经髌骨骨道肌腱编织缝合修复治疗,应用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Lysholm 评分逐渐增加,术后4、8、12周Lysholm 评分分别为(43.79±13.96)分、(63.13±8.89)分、(93.38±5.81)分,均高于术前的(21.13±6.77)分(t=9.12、7.23、5.31,均P < 0.05)。治疗后VAS评分逐渐降低,术后4、8、12周VAS评分分别为(6.60±0.50)分、(4.50±1.10)分、(3.0±0.90)分,均低于术前的(8.60±0.81)分(t=6.34、7.52、4.13,均P < 0.05)。术后随访6~12个月,双侧股四头肌肌力均为5级,可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结论经髌骨骨道肌腱编织缝合治疗双侧股四头肌腱止点断裂,术后肌腱与骨贴敷紧密,固定可靠,疗效确切。

  • 标签: 四头肌 肌腱病变 髌骨 缝合技术 疼痛测定 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wide-awake技术应用于屈肌腱修复术的方法,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对8例(9指)屈肌腱断裂的患者,运用wide-awake技术行屈肌腱修复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局部麻醉操作,术中、术后的疼痛度,术中评估出血情况及手指主动活动情况,术后早期、系统功能康复,TAM法评定手指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止血效果满意,不影响运动功能,局部麻醉操作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VAS评分2~4分),术中无疼痛(VAS评分0分),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疼痛(VAS评分1~8分)。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TAM法评定优5例(5指),良3例(4指)。结论Wide-awake技术应用于屈肌腱修复术安全有效,有利于评估术中肌腱缝合效果及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麻醉 外科手术 屈肌腱 完全清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骨长肌腱联合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骨科运动医学治疗组收治的24例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患者资料,男19例,女5例,年龄(27.88±7.1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4.83±9.09)d;右侧16例,左侧8例。24例均经关节镜手术证实,前十字韧带自股骨端完全断裂,胫骨侧残端保留完整。取伤侧游离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分别对折后编织修整成前十字韧带移植物备用;保留前十字韧带残端,移植物穿过残端内部进行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移植物股骨侧应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侧应用界面螺钉固定。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的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估表,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评估和疗效评估;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评估切取腓骨长肌腱后足踝功能的影响。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记录腓骨长肌腱取材部位疼痛的变化。结果24例随访时间(34.38±5.40)个月。游离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制备四股前十字韧带移植物直径(8.88±0.30)mm。术前Lachman试验中B级16例,C级6例,D级2例,无硬性终止点;末次随访A级23例,B级1例,均硬性终止点。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35.20±11.92)分,末次随访(94.29±2.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50,P=0.000);术前Tegner评分(3.46±0.93)分,末次随访(8.04±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53,P=0.000);术前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为(47.63±13.06)分,末次随访(91.71±3.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2,P=0.000)。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足踝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分别为(98.83±2.78)分和(98.17±4.0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0,P=0.076)。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终访时腓骨长肌腱取材处疼痛VAS评分为(4.50±1.41)分、(0.54±0.65)分和(0.29±0.55)分,前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00,P=0.001);后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11)。术后无前十字韧带再断裂和关节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游离腓骨长肌腱联合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具有可行性,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解剖 关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