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X线放射检查中陪检者穿戴防护用品的情况,为降低陪检者的受照剂量提供技术依据和解决方案。方法于2019年11月,选择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某三甲综合医院放射科放射检查(X线和CT检查)过程中在检查机房内陪护的陪检者6 535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被提醒及指导分为未被提醒组(A组)2 126人次,被提醒穿戴组(B组)2 181人次,被提醒并指导穿戴组(C组)2 228人次,对防护用品穿戴情况(是否穿戴、穿戴是否完整)和不穿戴原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A、B、C组陪检者防护用品的穿戴率分别为35.00%(744/2 126)、85.19%(1 858/2 181)、91.02%(2 028/2 228);完整穿戴率分别为15.00%(319/2 126)、54.79%(1 195/2 181)、88.00% (1 960/2 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969.06,P<0.01)。急诊、门诊、住院患者陪检者放射防护用品不规范穿戴的分别占47.39%(1 450/3 060)、28.63%(876/3 060)、23.99%(734/3 060)。拒绝穿戴防护用品的陪检者523人次,原因主要为担心患者病情情绪激动(33.8%,177/523)、病人病情紧急来不及穿戴(32.5%,170/523)。结论放射工作人员的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陪检者放射防护用品正确穿戴率,可减少陪检人群放射照射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内镜技术在门诊宫腔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行宫腔镜检查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阴道内镜检查200例(研究组)、实施传统宫腔镜检查200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检查时间、患者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者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检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5.47±13.03)s比(42.13±25.6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患者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1.88±1.58)分比(3.15±1.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0(6%)比34/2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Likert五分量表法,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者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例数分别为64、120、12、4、0例和6、142、22、28、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例数分别为114、74、10、2、0例和38、118、26、16、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检查失败率分别为0(0/200)和1%(2/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内镜技术微创安全、简单、高效,可明显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于门诊宫腔镜检查。
简介:摘要2020年2月,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放射科医师牵头,联合欧洲放射学会(ESR),在《欧洲放射学杂志》(European Radiology)在线刊出腹部放射学会(SAR)和欧洲泌尿生殖放射学会(ESUR)发布的《SAR和ESUR关于PAS的MRI检查的联合共识声明》(SAR and ESUR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MR Imaging of 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该共识声明做出以下推荐,①使用规范化MRI技术方案,获取PAS影像学图像;②使用7项标准化专业术语判读PAS的MRI特点,并出具结构化诊断报告,包括胎盘内T2低信号带、胎盘/子宫膨出、胎盘后T2低信号线消失、子宫肌层变薄/中断、膀胱壁中断、胎盘局部外生团块和胎盘床异生血管。目前,我国孕妇的PAS发病率较高,三级医疗机构及绝大多数县级医疗机构,均配置MRI设备,但是对胎盘MRI影像学诊断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迄今尚不规范,不能满足临床实践需求。笔者拟结合我国孕妇的PAS影像学诊断的临床实践,对《SAR和ESUR关于PAS的MRI检查的联合共识声明》要点进行解读,旨在为PAS的MRI临床诊断实践提供借鉴,便于达成多学科共识,规范PAS孕妇的围术期管理。产前根据胎盘侵犯的MRI诊断标准,相对准确鉴别诊断PAS类型,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多学科诊治方案,避免术中意外事件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母儿结局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家庭尿流检查(home-uroflowmetry,HUF)评估原发性夜间遗尿(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41例按照要求完成门诊尿流率检查(office-uroflowmetry,OUF)和48 h HUF的患儿。其中,男23例,年龄为(7. 3±2. 0)岁,范围为5~13岁,遗尿次数为2~7次/周;女18例,年龄为(7. 7±2. 3)岁,范围为5~14岁,遗尿次数为1~7次/周。分别记录患儿的排尿量(voided volume,VV)、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e flow rate,Qmax)、平均尿流率(average urine flow rate,Qave)、排尿时间(voiding time,VT)和尿流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UF和48 h HUF分别记录到41次和568次(包括30次VV<50. 0 ml不能纳入统计分析)排尿。48 h HUF记录到的PNE患儿24 h排尿频率、夜间排尿频率、24 h VV和夜间尿量分别为(6. 9±1. 5)次、(1. 1±0. 5)次、(1 098. 1±163. 7) ml和(289. 6± 87. 2) ml。48 h HUF与OUF测得的VV为(163. 5±33. 0) ml比(209. 2±61. 7)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Qmax为(19. 0±3. 2)ml/s比(20. 6±4. 5)ml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Qave为(9. 3±1. 9)ml/s比(10. 3±2. 7)ml/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VT为(17. 9±3. 1) s比(20. 9±4. 6)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Altman-Bland分析显示VV、Qmax、Qave和VT分别仅有13/41、20/41、29/41和16/41的点位于临床可接受界限内,一致性差。对尿流曲线进行分析发现,OUF中Staccato尿流曲线发生率明显高于HUF (19. 5%比6. 3%)。结论HUF的结果更加符合患儿的生理状态,更加真实可靠,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选取HUF评估PNE患儿膀胱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诊断场所存在的感染控制和辐射安全风险进行调查和监测,为放射技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根据国家标准(WS 519-2019和GBZ 130-2013)对湖北省4所未启用的应急医院("小汤山式"甲、乙医院及方舱医院、砖混模式医院)中新安装的8台CT及其场所进行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检测并评价。对机房布局等感染控制安全的因素实施了监测与调查。选择定点医院2所(综合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通过现场调查和对4个CT机房环境生物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对放射场所的布局、感染防控和核酸检测结果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价其生物安全的可靠性和风险点。结果应急医院的8台CT设备的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指标均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甲、乙医院各有3个CT机房,面积均为38.8 m2和4 mm Pb当量的屏蔽防护;方舱医院和砖混建筑医院的CT机房面积和屏蔽防护分别为20.0 m2、4 mm Pb当量和35.8 m2、3 mm Pb当量。8个放射诊断场所符合感染防控"三区两通道"的设计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CT机房内患者触碰到的多个位点如检查床、机架内侧、地面等多处发现核酸阳性。放射技师通过手部、足底沾染造成操作间内操作台和地面的病毒污染风险。此外,机房内患者未触及的区域如观察窗和排风口等处也出现类似阳性。结论4所应急医院的8台CT设备和机房基本满足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要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诊断检查场所需加强消毒的规范化。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金山区医疗机构放射诊疗特征及重复检查情况,为正确引导合理实施各种医疗照射,提出策略和建议。方法通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中心平台获取金山区医疗机构2017年的放射学影像检查个案数据,分析受检者的人群分布、检查类型、检查部位、诊断疾病等特征,并对其重复检查、检查结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金山区放射学影像检查的主要类型是CT检查和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分别占到总检查人次数的53.2%和44.7%;放射学影像检查受检者主要为本市户籍(77.3%),检查人次数男性49.4%,女性50.1%,男、女检查频次相当;CT和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人次数最多的是≥41岁年龄组,分别占到77.1%和65.2%。金山区医疗机构CT检查的主要部位分别是胸部(32.8%)、腹部(19.4%)、脑(16.1%)、脊柱(11.4%);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的主要部位是胸部(43.2%)和四肢(39.6%)。放射学影像检查主要申请科室是外科(39.7%)和内科(27.1%),主要因呼吸系统疾病(19.8%)、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15.8%)、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15.8%)等接受放射学影像检查。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阳性率是53.1%,CT检查阳性率是73.5%。常规X射线诊断、CT重复检查的比例较高,分别占到该类型检查人次数的9.3%和7.9%。结论金山区CT检查占到放射学影像检查总频次的一半以上,可针对特定的医生及患者类型进行放射学影像检查使用的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构建的护理干预在门诊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3—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209例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检查日期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103例)与干预组(106例)。对照组按常规要求行基础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服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就诊体验满意度。结果干预组肠道准备过程中的服药、饮食、运动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肠道准备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愿意再次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多于对照组;就诊体验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构建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门诊结肠镜检查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患者恶心、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就诊体验及满意度。
简介: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门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患者的效用及价值。方法:对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期间我院临床收治的患者做筛选比对分析,从中选出共94例符合条件的眼科患者邀请参研,利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接受传统门诊护理,研究组接受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负性情绪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对结果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门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患者具有更出色的改善效用,临床具备参考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导致小鼠舌组织中增殖细胞和味觉细胞损伤与放射模式的关系。方法对成年C57/bl小鼠头颈部分别进行1、2、3次8 Gy放射,分别在照后第2、4、7、14天处死;取舌轮廓乳头组织,4 μm厚度冷冻切片,使用不同特异标记分子行免疫组化法标记舌上皮细胞。观察小鼠受照后的增殖细胞、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不同放射模式下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放射剂量模式对味觉细胞的影响。结果增殖细胞数量在照射后第2天明显下降,第4天迅速回升至正常水平,与剂量模式无关。Ⅱ型味觉细胞数量在8 Gy 1次照射后第2天出现低谷,8 Gy 2次、8 Gy 3次照射后第4天降至最低,第7天缓慢回升。结论放射可使增殖细胞先降后快速恢复正常,可使Ⅱ型味觉细胞损伤后缓慢修复。高剂量放射后由于具有增殖功能的前体细胞的减少,导致味觉功能细胞数量的同步下降,可能是放疗后味觉功能障碍长久不能恢复的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鼻咽癌患者血液学检查结合临床因素与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206例鼻咽癌患者,分析一般临床资料、血液学检查与甲减相关性,建立血液学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N分期、甲状腺体积、平均剂量、V20Gy、V25Gy、V30Gy、V35Gy、V40Gy、V45Gy、纤维蛋白原含量、胆碱酯酶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甲减发生率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体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胆碱酯酶是甲减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联合性别、N分期、甲状腺体积、甲状腺剂量参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胆碱酯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指标可预测甲减发生率(AUC=0.777)。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未检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河南省平顶山市1 019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对各检查项目[个人基本信息资料采集、血压、内科常规、皮肤科、眼科(色觉、视力,眼晶状体裂隙灯检查、玻璃体、眼底)、DR胸片、彩超(腹部及甲状腺)、心电图、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检验、甲状腺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或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尿常规]未检率及按照不同职业受照类别、性别、年龄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各检查项目未检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019名放射工作人员各检查项目未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580.657,P<0.05),其中DR胸片未检率最高,为46.0%,其次为尿常规(9.3%),只有血液检查未检率最低为0。就不同分类来说,放射工作人员各检查项目总体未检率,医学应用高于工业应用(χ2=93.969,P<0.05);女性高于男性(χ2=24.228,P<0.05);不同年龄组中,<30岁最高,其次≥50岁,40~岁最低(χ2=12.623,P<0.05);医疗机构单位级别越高总体未检率越高(χ2=24.725,P<0.05);医学应用不同职业受照类别中,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放射诊疗(χ2=23.263,P<0.05)。不同分类中各检查项目未检率,医学应用高于工业应用的有DR胸片、腹部彩超、甲状腺彩超、心电图、尿常规(χ2=141.776、13.801、11.228、5.465、4.825,P<0.05);女性高于男性的有DR胸片、尿常规(χ2=43.032、23.247,P<0.05);不同年龄组中,色觉及视力、DR胸片、甲状腺彩超、尿常规未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5、9.519、7.958、16.656,P<0.05);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色觉及视力、DR胸片、心电图未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28、29.831、15.342,P<0.05);医学应用不同职业受照类别中,DR胸片、尿常规未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519、14.109,P<0.05)。结论应继续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肺癌患者胸部定位CT图像进行筛选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的放射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讨放射组学在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调强放疗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通过随访影像学资料及临床信息将其进行放射性肺炎分级,并收集其定位CT图像。将全肺作为感兴趣体积进行放射组学特征的提取,分析与发生放射性肺炎有关的放射组学特征及临床、剂量学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模型构建,通过五折验证方式检测模型预测性能。结果提取出放射组学特征1029个,通过方差分析及LASSO方法共得到与发生放射性肺炎有关的放射组学特征5个。单纯利用放射组学特征构建模型的测试集曲线下面积(AUC)=0.67,利用放射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剂量参数构建模型的测试集AUC=0.71。结论在通过利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定位CT图像进行构建的放射组学模型有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潜能,加入临床及剂量参数后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已被纳入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指南中,但其存在反应率低的问题,局部疗法以及多学科联合疗法在转移性肾癌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能够有效提高肾癌的放疗反应率及刺激全身免疫反应,其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近年来不断涌现,但目前对此治疗方案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资料进行归纳,探讨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总结治疗方案设计要点,为临床治疗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