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结(SLN)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预测nSLN转移风险。方法选择2002—2017年手术治疗的、SLN 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917例,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建模组(497例)和验证组(420例)。以nSLN是否转移为因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917例患者的nSLN转移率为27.4%。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原发肿瘤脉管瘤栓、淋巴结包膜外受侵、SLN阳性数、SLN阴性数、SLN是否宏转移与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N阳性数、SLN阴性数和SLN是否宏转移为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以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了列线图模型。建模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验证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结论利用6个危险因素建立的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能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决策。
简介:摘要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肿瘤,可累及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部位。骨髓穿刺活检多见,淋巴结为首次活检诊断极具挑战性。该文讨论肺癌术后多发淋巴结肿大病例,形态学上滤泡间区大量浆细胞及小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支持B细胞和浆细胞,分子检测B细胞克隆性重排和MYD88突变。LPL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类似,给临床病理诊断带来困难,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需提高警惕。
简介:摘要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朗格汉斯细胞的克隆性肿瘤性增殖。好发于儿童,老年人罕见。本文探讨1例发生于老年人的多发淋巴结肿大病例,形态学上肿瘤细胞簇状排列伴有噬血现象。免疫表型支持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子检测存在BRAF V600E突变。发生于老年人的LCH伴有噬血现象病例少见,病理诊断缺乏经验,容易误诊或漏诊。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1例淋巴结病理提示Castleman病且有相对丰富临床表现的病例,梳理了多中心型Castleman病诊疗的流程,并最终以单克隆丙种球蛋白(M蛋白)为突破口,确诊POEMS综合征。
简介:摘要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侧方淋巴结(LLN)转移与患者预后相关。但是对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临床意义,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议。对于LLN的概念,以及LLND的确切定义,文献报道并不一致。长期以来,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策略,在东西方学者间有所不同。以日本为代表,主张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加LLND,而较少采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欧美学者则选择新辅助放化疗加TME,不推荐采用LLND。到目前为止,只有《日本大肠癌规约》对LLN及其清扫范围等有清晰定义。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是否采用TME加LLND,尚缺乏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在微创外科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地选择低位直肠癌规范的手术方法,需要东西方学者共同努力,开展多中心、高等级的临床试验,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ⅠB~ⅡA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调强放疗(IMRT)后的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收治的292例早期宫颈癌术后存在高危因素和/或中危因素且行盆腹腔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盆腔淋巴结阴性组239例、淋巴结阳性组53例,对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4 cm、深间质侵犯、危险因素个数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χ2=7.11、9.05、90.08,P<0.05);盆腔淋巴结阴性及阳性患者放疗后3、5年总生存(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年无疾病生存(DFS)两组分别为87.6%、84.5%;72.5%、69.3%(χ2=8.59,P=0.003)。在失败模式上,淋巴结阳性组以远处转移为主,淋巴结阴性组以局部复发为主(χ2=9.40,P<0.05)。对53例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影响DFS的单因素分析,深间质侵犯明显影响患者的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病变>4 cm、残端阳性和深间质侵犯显著影响DFS(χ2=4.37、4.69、4.39,P<0.05)。结论早期宫颈癌术后病变大小、侵犯深度、危险因素个数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DFS显著低于淋巴结阴性患者,淋巴结阳性患者的主要复发模式为远处转移,深间质侵犯是早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D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a组淋巴结阳性能否作为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扩大淋巴结清扫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医院胰脾外科收治的165例胰头癌行PD并行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1例,女性64例,年龄范围38~75岁,中位年龄57岁。165例患者中行标准淋巴结清扫纳入标准组(n=88),扩大淋巴结清扫纳入扩大组(n=77)。165例患者分为A组(n=61):8a组淋巴结阴性行标准淋巴结清扫;B组(n=47):8a组淋巴结阴性行扩大淋巴结清扫;C组(n=27):8a组淋巴结阳性行标准淋巴结清扫;D组(n=30):8a组淋巴结阳性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生存率、并发症等。结果标准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6.8±30.4)min、(264.28±101.14)ml,低于扩大组(507.1±45.7)min、(388.9±155.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扩大组为31.2%(24/77),高于标准组的14.8%(13/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累积生存率A组与B组比较,B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累积生存率C组低于D组,A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扩大淋巴结清扫的PD可提高8a组淋巴结阳性胰头癌患者的生存率,对于此类患者应行扩大淋巴结清扫。若为阴性,建议行标准淋巴结清扫。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旋转误差(绕前后轴)对晚期宫颈癌长靶区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计划中不同位置淋巴结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方法简单随机抽样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宫颈癌伴腹主动脉旁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要求勾画出离计划中心不同距离的淋巴结靶区。根据每一病例CT图像设计VMAT计划后,通过改变治疗床参数的方式引入旋转误差(绕前后轴),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然后,按公式d=2πr(α/360)对原淋巴结靶区增加外放边界(r是淋巴结中心到计划中心的距离),重新制作计划,分析引入相应旋转误差后原淋巴结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变化。结果当淋巴结靶区在与计划中心距离为6 cm误差为3°时、距离为9 cm和12 cm误差≥2.5°时、距离为15 cm误差≥2°时、距离为18 cm误差≥1.5°时,D95%平均变化超过5%。旋转误差≤1°时淋巴结靶区D95%的平均变化均小于5%,淋巴结距离治疗计划中心18 cm时超过3%,达到3.75%。以剂量参数V100%评估,旋转误差0.5°、距离计划中心18 cm时(0.5°,18 cm)淋巴结靶区剂量变化超过5%,达到5.58%;(1°,15 cm)时V100%变化达到8.96%,(1°,18 cm)时V100%变化达到14.5%。按d=2πr(α/360)增加原淋巴结靶区外放边界,引入相应旋转误差后,原淋巴结靶区D95%、V100%参数变化均<1%。结论在宫颈癌长靶区放疗中,淋巴结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变化随着旋转误差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随着与计划中心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大。应按d=2πr(α/360)对不同位置淋巴结靶区增加外放边界,避免欠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乳腺科收治的94例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拟接受4~8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阳性患者接受内分泌或靶向治疗,其余患者根据情况接受2~4个周期的辅助化疗或放疗。分析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结果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为74.47%(70/94);术前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ER状态、HER-2状态、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cell proliferation-associated human nuclear antigen,Ki67)表达、完成化疗周期情况、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情况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T分期与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值分别为30.053、10.233、6.303、7.666、18.162、10.148、12.418,P均<0.05);术前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3(OR=2.788,95%CI1.253~5.318)、ER阳性(OR=3.298,95%CI1.744~7.837)、Ki67表达≤20%(OR=2.469,95%CI1.184~4.301)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pPR(OR=4.197,95%CI2.168~13.788)为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较高,术前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3枚、ER阳性、Ki67阳性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pPR为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在儿童各年龄段的分布比例,评估糖皮质激素及羟氯喹治疗效果,评价淋巴结活检的意义。方法对天津市儿童医院2010年12月至2019年8月经淋巴结活检确诊的70例病历完整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经验及预后。结果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好发于7~12岁儿童,男女发病比例为1.12∶1.00,但13岁以上男女比例为0.6∶1.0;18.6%(13例)患儿淋巴结活检术后病情缓解;35例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其中仅10例(14.2%)单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好转,其余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的4例患儿,联合羟氯喹后改善。结论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好发于学龄期儿童,男童比例略高,但13岁以上发病中以女童居多。淋巴结活检仍是诊断的金标准,且有利于病情缓解。病程可呈自限性,对于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效果欠佳者,建议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羟氯喹可联合用于激素减量困难的难治性病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结转移率(rN)和病理学淋巴结分期(pN)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491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X-tile软件对淋巴结转移率进行rN分组;根据淋巴结转移数目进行pN分期。评估淋巴结转移率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对比淋巴结转移率和病理学淋巴结分期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X-tile分析显示本研究淋巴结转移率的最佳截断值为0.14(14%)和0.63(63%)。根据截断值将纳入研究的491例患者分为rN1(256例)、rN2(160例)和rN3(75例)3个亚组,组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范围、分期、lauren分型、分化程度、pT、pN、脉管癌栓、神经侵犯、病理学TNM分期组间差异显著。rN与pN分期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评估对比: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N表现优于pN。②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分析中均显示rN为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rN分组HR=3.18(95%CI 2.63~3.84,P<0.001),pN分期HR=1.88(95%CI 1.66~2.15,P<0.001);多因素分析中rN分组HR=2.21(95%CI 1.73~2.82,P<0.001),pN分期HR=1.31(95%CI 0.95~1.79,P=0.095)。③依时性ROC分析显示在术后随访52个月前rN的预后能力优于pN分期,52个月后pN分期更具优势。④将Lauren分型作为分层因子进行分层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肠型、混合型和弥漫型胃癌中rN均优于pN分期,AUC曲线显示混合型和弥漫型胃癌患者中rN预测能力优于pN分期,而肠型胃癌患者中pN分期表现略优。结论rN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判断胃癌根治术后52个月内患者的预后时,rN的预后价值优于pN。在Lauren分型中混合型和弥漫型的胃癌患者,rN体现更好的预后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对临床淋巴结阴性的肝内胆管癌(IC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42例临床淋巴结阴性ICC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7例,女65例;年龄23~78岁,中位年龄57岁。根据术中是否行淋巴结清扫分为淋巴结清扫组(LND组,86例)和非淋巴结清扫组(NLND组,56例),LND组根据术后病理提示进一步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N1组,38例)和无淋巴结转移(N0组,48例),分析淋巴结清扫对ICC患者预后的影响。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NLND、LND组行半肝切除和(或)尾状叶及肝外胆管切除分别为20、71例,LND组切除范围更大(χ2=29.233,P<0.05)。LN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9±10)d,明显长于NLND组的(16±5)d(t=3.961,P<0.05)。LND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42%、20%,NLND组相应为89%、47%、34%,两组总体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6,P>0.05)。N1组1、3、5年累积生存率为63%、14%、0,N0组相应为93%、57%、28%。NLND组与N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5,P<0.05),而NLND组与N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0,P>0.05)。结论淋巴结清扫对临床淋巴结阴性ICC患者预后无明显改善,且增加了住院时间,应慎重考虑常规施行淋巴结清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jugulo-omohyoid lymph nodes,JOHLN)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预警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于本中心行侧颈清扫的患者资料,分析JOHLN与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JOHLN预测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5%、46.4%、82.0%、49.1%、74.1%,上部肿瘤JOHLN预测的准确率为84.3%;本研究有11例出现侧颈跳跃式转移,均有JOHLN转移,其中9例为上部肿瘤,2例位于中部。跳跃式转移中有6例出现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且均为上部肿瘤。结论JOHLN能有效预测侧颈转移的风险。尤其是上部PTC,术前评估JOHLN,可帮助决策侧颈淋巴结清扫,减少再次手术或避免侧颈部过度治疗;对于上部肿瘤,JOHLN可能是癌细胞向侧颈转移的优先通道;JOHLN可能是上部肿瘤发生跳跃式转移的媒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进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11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周径测量法对患者淋巴水肿状况进行测量,将未出现水肿患者作为对照组,出现水肿患者列入水肿组,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进行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症状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体质指数、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瘤体大小、放射治疗与上肢淋巴水肿、腋窝淋巴结阳性率有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上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体质指数、年龄、放射治疗(P<0.05);通过对比,水肿组上肢肿胀感与沉重感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致乳腺癌患者术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诸多,应当对出现的危险因素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加量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加量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