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清州先生是当今书法大潮中年轻而颇有自己对书法艺术独到见解的书法家,他的作品既集合了传统书法艺术的深厚内涵,又融入了不同程度的现代气息,使得他的书法凸显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气息与灵动。借着这种不同寻常的艺术见解,王清州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书法艺术的精髓。关键词王清州;书法;章草;草书;隶书;艺术见解;精髓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一、王清州简介王清州先生收藏的古书较多,其中以清朝和民国珂罗版画册、国学书籍、拓片、碑帖为主,并且正在做延续传统这方面的工作,主编《换鹅书会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集》,《墨云青峰中日韩书画印作品集》等,并多次主持学术研讨会和书法艺术展。二、王清州先生的书法精髓(一)王清州先生的书法生命王清州先生自幼勤于学习书法,为自己书法功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自身有着对书法艺术深刻的感悟与独特的艺术造诣,对于书法艺术他认为必须要持有谦虚严谨的态度,将书法与内心凝聚在一起,这种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他对书法的真切感悟,对生命本源的认识,以及驾驭笔墨的能力。“我们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由原始符号、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到隶书、草书等,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创作的字体。对于传统,我们必须要尊重,严肃对待每个字,每点墨,继承着传统的文化内涵。”王清州说只有维护着书法艺术的传承,才能让它得以延续。积蓄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智慧的结晶,他认识到书法艺术的价值,这是一条维系着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之间的纽带。王清州这么认为,也为了书法艺术的著作保存而努力着。有人曾经去王清州先生家拜访,看到他家里几乎什么书都有书法、诗文、画册……以民国、清代为主,品相都比较完好,而且不常见。他经常将一些诗文的册子转借他人,作为一种书法艺术的交流。他认为只有将流传下来的文集细心保存,互相借鉴,才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的物质继承下来。也正是因为王清州这样热爱着书法,已将书法艺术融入了生命,有了这种书法与生命的统一,也才有了属于王清州自己的深厚的书法造诣与精髓。(二)王清州先生的书法精髓前辈留下的传统书法艺术对于王清州是一种不能取代的精华,他一直认为传统的书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和谐与韵动的美,并且把它深刻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曾经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42章)道出了物质和谐对立统一的思想。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斐安也曾经说过“和谐是杂多的统一,是不协调因素的协调。”(《西方美学论美和美感》第14页)王清州先生认为,在书法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书法的和谐是矛盾对立统一而成的美。一笔一划,不同的走向,不同的力度,组成了一个个中国的汉字,失去了矛盾对立,也就失去了和谐,失去了书法之美。王清州先生在实际的书法创作中将线条的粗细、长短、浓淡、虚实、刚柔、轻重等等各种对应的矛盾统一的节奏变化中表现出来,因此构成了他书法的协调之美。每次运笔,他都把握住线条的不同力度与各自走向,仔细研究之后下笔。他强调书法的变化是在统一制约下的变化,而不是一味的单纯的为变化而变化。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字体的变化,但是又在不同的结构下不同变化,整体看起来却有着矛盾的和谐美。孙过庭曾经说过“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和情理于纸上。”(《书谱》)书法之美,就是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无规而不离规,有规又是在恣情的挥运中创造出来的。王清州就是遵循书法和谐美的本质,胸中酝酿点墨,使得自己的书法作品丰富多变,有露有横、藏锋横、垂头横、下挑横、并列横,而且在并列横中,笔法、角度、粗细、长短都有不同的变化,在变化中体现了各种字体的韵动美,然后整体组成了和谐的一体(如图一)。对于继承传统的书法艺术,王清州认为这是每个书法家必须遵守的原则。“书法艺术是前人先辈流传下来的我国文化瑰宝,我们不能摒弃这么珍贵的艺术文化。”确实,三千年历史长河,书法明珠荟翠,千年的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王清州知道只靠自己的知识积蓄还是远远不够的,他虚心地去向老师们请教,从王镛,何应辉,周俊杰等老师那里使他的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勤学好问,空余时间坚持把老师指导的要领转移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去。王清州先生说过“如果一个人试图继承与发展我国的书法艺术,那只是空想,需要共同汲取他人的长处,共同努力探索与发扬继承。”王清州从自身的对于书法谦虚严谨的态度,让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心态去对待书法艺术,这体现在他对老师们书法精髓的提炼,对书法艺术的真切感悟,对传统书法艺术的认识与技法的掌握。“在书法的道路上,执着地行走着许多辛勤的继承者,他们努力地去挖掘传统书法的技法与内涵,我渴望投身到他们的队伍之中去。”他把从老师们的书法精髓中吸取的营养充分运用在自己的的书法上和篆刻的创作中,将老师的指点集古朴苍拙、雄浑爽健之大成,将所学的精髓融入进自身的创作中。。(图一王清州的章草书法作品)不管什么事物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唐·释亚栖曾说过“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论书》)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书法艺术历经三千多年苍桑总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它也会随着时代而逐渐改变。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王清州一直在考虑如何在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对书法进行创新。王清州知道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创新是不能脱离汉字载体和传统的书法艺术的,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们的需要而改变细微的结构,但是整体还是以象形字为本源。经过汉代隶书的逐渐变化之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所以王清州先生认为书法艺术的创新必须要保持汉字原有的结构。时代需要书法家有一种包容古今、吞纳万殊以化为书法形象的创新意识,而不是肆意的去胡乱创造。面对有些人们对于随意“创新”,王清州有着自己的看法“有些人随意肢解中国汉字,在我看到过的作品中,有人将本来很具象的汉字写的很抽象,把草字头故意分离,画的像两棵小草,纸张中间是一个花盆的样子,下面是一个花架子。我不知道这个作者想写什么,后来经过询问才知道他写的是个‘草’字。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所谓的艺术创新,但是对于书法艺术,这种所谓的‘创新’就是对于书法的玷污。”王清州平时对汉代简书、唐人写经、敦煌墓志、魏晋残纸等民间书法进行反复学习和临摹、深入汲取其精华,他认为书法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几千年来先辈将汉字进行钻研拆解,却没有把汉字体的结构扭曲,说明书法的创新是循序渐进的,不可盲目地追求创新而毁书法艺术。“创新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必须要先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然后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他不同程度地将现代人的情感融入于胸中,所以人们看到他的字都是有着朝气的艺术生命。他写出丰富多变的艺术线条,并且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情感内涵。充分地将继承传统和自己的推陈出新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三、结语对于书法事业的情感,王清州有着一份自豪和从容。性格热情奔放的王清州在对待书法艺术的时候,是一个冷静睿智的思考者。对于他视为如自己生命的书法事业,王清州已经将它融入到骨子里。他对待书法的态度充满着忠贞与诚心,不去迎合着商业利益,只是潜心钻研,进入到忘我的境界。在他的书法世界里面,他的精髓已经逐渐渗透到笔墨纸砚当中去,作为一条绳索,将他的生命与书法艺术紧紧捆绑在一起。参考文献1王清州.《中国书画》.2009年10期2王清州.《中国书画》.2009年11期3《王镛书法作品精选》.荣宝斋出版社.2001.07.014沃兴华著.《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陈方既著.《中国书法精神》.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6张旭.《浅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创造性》.选自《美术大观》.2008年07期7张稼人著.《书法美的表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作者简介黄蒙田,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简介:“他妈的,真窝囊!”当采煤工的父亲活到四十好几了,从不去巴结当官的,今天才第一次尝到去送礼的滋味。初冬的夜凉滋滋的。父亲把衣领竖起来,冷风还是直往脖子里钻,腋下夹着瓶“董酒”,还生怕掉了下来。这酒还是父亲在机修厂当了一辈子车工的父亲去了深圳的徒弟拿来孝敬师傅喝的,爷爷又给了嗜酒如命的父亲。父亲晓得这瓶酒足抵得上他一个多月的工资,便一直舍不得喝。刚才是母亲流着泪硬把这瓶酒塞到他怀里,求他去新来的厂长家讲一讲我家的困难。父亲那从农村投靠来的岳父母我的外公外婆与我们几口一家子全挤在两间屁眼大的房里。矿里新建的家属楼就要分配了。“来,来。喝酒。”矿长听完父亲断断续续的来意,又瞄了眼父亲悄悄放在沙发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