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长期的公路工程建设中,经常有软弱地基的出现,为工程的施工进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该种地基自身含水量较大,导致地基强度低,在加上人为的不当处理,会严重影响施工的进度计划,拖延工期的同是施工质量也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然而对于高等级公路,技术指标方面的要求则显得更为严格,如何真正有效的控制好对软弱路基的施工与处理,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较为棘手的技术性难题。形成软弱地基的起因,一般是由于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一旦遇到这样类似的地基条件,一般特点就是范围较广软弱的基层较深厚,直接导致施工工程量的大量增加,工程费用的飞速上涨。但如果明知是软弱地基而不对其加以正确的施工处理,则在后期的使用及养护加固过程中,病害问题将会接二连三的出现,例如因为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而导致上部路基、路面的开缝、断裂、坍塌等。在养护费用增加的同时,也耗费了很多不必要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从总体角度看,是很不经济的。而如何从根本上使高速公路路基的强度及稳定性得以保证,则需要掌握好适当的处理方法,本文结合自身的大量经验,详细总结了有关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处理的几种常见方法和应该遵循的原则,以供广大读者参考借鉴。
简介:一、信用标准与信用条件决策常言道“牵一发,则动全身”,信用标准与信用条件的改变,必然会对收益与成本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决策就是通过比较信用标准、信用条件调整前后的收益与成本的变动,遵循边际收入应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作出方案的优劣选择。例1:甲公司拟更改原定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原定信用标准为可给予信用客户的坏账损失率不超过2%,信用条件为“2/20,NET60”,估计有50%的客户愿意接受现金折扣优惠。现有A、B两个方案:A方案降低信用标准,可接受的坏账损失率为3%,信用条件为“2/20,1/30,NET90”,估计分别有40%和20%的客户愿意接受所提供的现金折扣优
简介:“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倾听他者的声音,理解他者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学界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种回应,是有效瓦解美国对中国的新一轮战略围堵的重要举措,本文选取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从语境创设、语言标识符运用、消息来源及倾向性三个维度探讨作为一种精英话语的美国媒介话语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分析得出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中美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需要双方共同推进,其中中国可以更加主动地推动,使美方真正了解“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