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汉书·艺文·诸子略》载诸子十家,而称"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从而使得小说家自诞生之初就蒙上了"不可观"的影子,然究竟小说家是如何诞生的?本文从《汉》出发探究小说家的起源,并对《汉》所载小说家进行分析。

  • 标签: 小说家 起源 《汉书·艺文志》
  • 简介:汉书·五行》记述自春秋至西汉末年自然灾异现象和汉代儒生与方士对灾异的阐释。因该所记内容充斥大量五行灾异思想,使该自著述以来受到历代诸多学者评判,但因《汉书·五行》是班固对当时社会意识的记述,历代学者也认为该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历代关于《汉书·五行》研究的一些问题,并对有关研究论著作了评论。

  • 标签: 汉书·五行志 古代文献研究 评述
  • 简介:汉书·五行》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记述阴阳灾异的史志,自问世以来,历代不乏评论和研究者。文章试对《汉书·五行》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总结分析出该的基本研究范式,以此来展望未来该的研究发展趋势,以期对学者有所裨益。

  • 标签: 《汉书·五行志》 古代文献研究 研究展望
  • 简介:“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对中国当下的学术产生了影响,这种理念被广泛地运用于学术研究的诸多领域。本文以西晋郊祀制度为例,揭示儒学作为大传统如何规范皇帝亲祠、规范郊祀制度,从而使秦汉以来神仙方术与民间淫祠杂祀等小传统淡出郊坛。

  • 标签: 大传统、小传统 王学 郑学 郊祀
  • 简介:在班固的《汉书·地理》中,楚地历经时代更迭,其山川风俗与地域变迁,可略探其脉络。据《汉书·地理》所载,汉时楚地地域范围北至荆山,南至衡山,囊括长江、汉江、云梦泽等水域,有南郡、南阳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汉中郡、汝南郡九个主要行政区域。楚地水系众多,以长江和汉江为母亲河,沿周边支流辐射,几乎每一郡县都有一条河流,有明确记载的较大河流三十四条,其中行程过千里的有六条;这里还是盐铁兼收的鱼米之乡,物产十分丰饶。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楚人形成了无千金之家的理财观和“信巫鬼、重淫祀”的鬼神观,与当时中原之地的礼俗有较大不同。

  • 标签: 《汉书·地理志》 楚国 风俗
  • 简介:"成相杂辞"是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先秦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且影响了文人的创作.从现存作品看,"成相杂辞"主要产生在楚国东部,和黄老之学有密切关系.现存成相体,大都以格言谚语集锦为其形式,以道德教化为其内容,用赋诵的方式传播."隐"和古代的巫史关系密切,由巫转述的神的预言谶语大多是以叶韵的隐语形式表现出来.到了战国游士和俳优手中,"隐"为纵横策士资为谈助,更成了俳优侏儒亲近讽喻劝谏国君的工具.隐语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根植于古老民族的原始文化歌谣.隐语从神的警告变成人的讽喻,就和"谐"合为一体.谐语大都以人的缺陷作为嘲笑的对象,渐变为诙谐调侃的杂赋.

  • 标签: 成相杂辞 民间文艺 格言形式 隐语 巫史预言 嘲谑调侃
  • 简介:汉书·艺文》由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在扬雄赋的著录上,班固在《七略》原四篇赋的基础上增补了八篇,本文就这十二篇赋的篇名和刘歆、班固各选扬雄赋为哪几篇作考论,从而看出刘歆和班固著录扬雄赋的标准之差别,感受二人不同的文学观。

  • 标签: 刘歆 班固 扬雄赋 文学观
  • 简介:《续汉书·天文》的天象记录是层累而成的结晶,西晋史家司马彪根据星占观念作出了具有神话思维性质的解释。它承继了纪录天变以存儆戒人君之义的史学传统,与汉晋之际天人感应的意识形态一脉相通。《续汉书·天文》的星占叙事体现了天人交感的神话思维,展现了神话思维如何建构历史叙事的具体状况。

  • 标签: 《续汉书》 司马彪 神话思维 星占 意识形态
  • 简介:摘要:中国的“典籍分类”观念源于史官司籍、以类相存的传统,自“六经”萌芽,以《汉》呈现出最早的“六分法”图书分类实践,到《隋》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奠定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基本格局。典籍分类与知识分类密切相关,从《汉》与《隋》体例上的差别可以看出两汉至隋唐学术观念的变迁,“典籍分类”伴随着中国学术自觉的进程而逐渐定型。

  • 标签: 《汉志》 《隋志》 目录学 学术变迁
  • 简介:近代以降,学者把《汉书·艺文》中“可观者九家”的“九家”都解释为“除去小说家”的九家。然而细读文本并考诸史实,“可观者九家”应该为“除去儒家”的九家,这是合乎班固的原意与史实的。

  • 标签: 班固 《汉书·艺文志》 可观者九家
  • 简介:汉《郊祀歌·天马》把互不相干的两首诗组成完整的一章,不是由于艺术的原因,而是出于一种神秘的宗教观念,即祥瑞观念:天马的出现被看作国祚兴盛、天下太平和得道成仙、与神仙同游这两个方面的吉兆,作为汉武帝统治合乎天意的证明,其政治功利性十分明显。而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恰恰体现了汉武帝"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 标签: 郊祀歌(郊祀诗) 天马 祥瑞 神仙思想
  • 简介:汉书注》是唐人颜师古所著。此书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师古注条理精密,实为独到。”又说:“疏通证明,究不愧班固功臣之目。”王先谦在《前汉补注·序例》里也说:“颜注发明驳正,度越囊哲,非仰人鼻息者也”,“自颜监注修,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曾说:“颜师古注汉书,评较诸家之是非,最为精尽。”这些都是从史学、训诂学的角度来评价《汉书注》的。其实,在语音规范方面,《汉书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章主要从注音目的、注音方式、音系特点等几个方面来总结《汉书注》在语音规范方面所注的工作,我们发现《汉书注》的语音是规范的。

  • 标签: 《汉书注》 注音目的 注音方式 音系特点 语音规范
  • 简介:司马迁《史记》载录五帝至汉武3000年史事,勒为一书,共52万多字,开纪传体史书之先。班固《汉书》约80万字,记前汉一代史事,其中汉高祖至武帝太初以前,内容多据《史记》。今考《汉书》参考《史记》之篇章多达61篇,因此,《史》《汉》对读自《汉书》书成以后屡有出现。《史记》成书以后,流传不广,甚至因"微文刺讥"而号为"谤书"。至于《汉书》,极载汉之盛德,传习者众,评价似与《史记》迥异。其实,二书内容相同之处甚多,何以一为"谤书",一为歌功颂德之文?据二书互见之文,可见其中之《春秋》笔法,以及班固《汉书》之史家精神与微言大义。

  • 标签: 史记 汉书 微言大义
  • 简介:《后汉书稽疑》是《后汉书》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但其中尚有一些校勘内容有待商榷,本文结合文本异文和字词考证方法,对其提出商榷意见,以期对《后汉书》的整理研究有所助益。

  • 标签: 《后汉书稽疑》 版本 商榷
  • 简介:虽然司马相如是否曾经参与过汉代郊祀歌诗的创作难以确考,但其对于汉郊祀歌诗的创作意义重大。相如所作《封禅文》及其他赋文,首次在文学创作上呼应了思想界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一说,深合武帝心意,由此确立了郊祀歌诗创作的思想基础;其赋文以铺陈祥瑞、描写神人同游来体现“天人感应”的写作方法,亦为汉郊祀歌诗所继承。司马相如的赋文对汉代郊祀歌诗的创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意义,因而班固在《汉书》中屡次指称相如为汉郊祀歌诗制作的首功之臣。

  • 标签: 司马相如 郊祀歌诗 《封禅文》 天人感应
  • 简介:本文将东汉至清历代学者对《汉书》的研究分为汉唐注音释义时期,宋代校勘版本比较研究、专题研究时期,明代评点和清代校勘训释、综合补遗时期四个阶段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汉书 释义 评点 训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