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瘢痕子宫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以提高产前超声检查瘢痕子宫胎盘植入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在我院经产后病理或临床证实为瘢痕子宫胎盘植入的32例患者超声资料,利用二维超声观察胎盘的着床位置,与宫颈内口关系、大小、内部回声,胎盘与肌壁间关系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瘢痕子宫前置胎盘植入的孕妇中,产前彩超诊断为29例,漏诊为3例,准确率90.6%(29/32).结论:准确掌握瘢痕子宫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点,能提高胎盘植入的检出率,对提高孕妇产前风险评估及正确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超声诊断瘢痕子宫合并胎盘植入的临床特异性与灵敏度较高,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探讨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胫骨骨代谢和腓肠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首先构建摘除卵巢大鼠模型(OVX组),大鼠经手术后1周的恢复,随机分为2组:手术对照组(OVXControl:OC)和手术运动组(OVXExercise:OE),另取假手术无训练组(SC),每组动物均6只.运动组采用大鼠活动跑台进行运动,采用LanyonLE方案,共8周.与SC和OE组比较,OC组的胫骨近端骨密度显著下降(P〈0.05,P〈0.05);与OE、SC组比较,OC组ALP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P〈0.05);OE和SC组ALP酶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OE、SC组比较,OC组TRAP酶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P〈0.05).与SC、OC组比较,OE组的FOG肌纤维%呈显著增加(P〈0.05,P〈0.05),而FG纤维%明显减少(P〈0.05,P〈0.05).与SC组比较,OE组FOG纤维的横断面积显著增大(P〈0.05).8周跑台运动训练可使去卵巢大鼠腓肠肌深层部分FG纤维向FOG纤维转变,产生肌纤维肥大,与此同时,可增加血清ALP,减少TRAP水平,引起胫骨骨密度增加.提示闭经后的女性积极参加科学运动,能有效增强肌肉力量,维持骨量,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研究经腹和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对比情况,用以判别何种检查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诊断子宫肌瘤,避免导致误诊和漏诊。选取山东省立三院从2021年6月到2022年3月之间入院并确诊患有子宫肌瘤病症的40位患者,同时进行经腹部彩超和经阴道彩超的检测,将两次彩超结果进行对比。经阴道超声检测诊断结果的总体准确性较经腹超声为高,经阴道超声检测对子宫肌瘤检测的结果远远大于经腹超声,但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性远优于经腹超声。
简介:摘要:本项目针对卵巢肿瘤标志miRNAs,从精简传感体系组成和级联信号放大的综合效应出发,构建集目标miRNA识别、聚合引物、聚合模板、信号报告功能于一体的功能能集成式核酸探针(FOP),同时利用核酸聚合醇、内切酶等工具酶的功能特性和球形纳米材料的大比表面积、电学效应等优势,研发相应的级联放大型核酸电化学纳米生物传感识别新策略。本项目拟深入开展卵巢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前沿性研究,进而形成一批恶性卵巢肿瘤早期针对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与新技术,有利于推动卵巢肿瘤早期诊断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蒙医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基础上配合循证护理干预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2月—2020年1月于科室接受治疗并符合研究基本要求的71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数字双盲分组法分为研究组(n=37)和对照组(n=34)。两组治疗方案一致,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4.59%(35/37),对照组为88.24%(3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100.00%(37/37),高于对照组的91.18%(3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确切,配合循证护理干预可进一步缩短治疗进程并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接受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中选择,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确定研究对象,选取人数为90例。在运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明显的凸显出该方法的效果,以对比的研究方式为主,使用计算机将患者排序后,设立研究组和参照组两个小组,将90例患平均分配至两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时使用剂量为12.5mg,研究组中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时使用剂量为6.25mg;治疗后观察患的详细情况,如用药厚度和止血时间,并记录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情况,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疗效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用药后子宫内膜厚度及用药后止血时间与参照组比较,无明显的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15.56%(7/45)比4.44%(2/45)},该结果相比,研究组具有优势,差异十分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状态,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在今后治疗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