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屠呦呦获“诺奖”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教师和学生安心地读书想问题,以科研带动教学,是大学实现自己价值和意义的必然条件。然而,这个逻辑在我国目前的大学中却可能是断裂的,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因为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社会是将大学当作工具看待的,而大学又是将科研当作工具看待的。而当学术研究不是遵从自己的目的和规律时,其成果的肤浅和平庸可以说是必然的,对学生的影响也相应地是浅显和表面的,自然难以实现以新知识、新思想熏陶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当前,克服长期的对社会科学“不学而成”的简单化认识,宽容和激励社会科学研究,允许和支持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百家争鸣”,无疑是我国大学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而清除大学科研领域中的“假冒伪劣、投机取巧”现象。克服科研评价中的“理性工具”膨胀现象,让学术环境纯净文明,让学术评价科学、合理,让教师安心地读书想问题,应该是我国高教改革的方向。
简介:【成果名称】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成果完成单位】北京大学【成果完成人】王恩哥、方新贵,张新祥、王海欣、祝诣博【成果简介】一是开展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从2002年开始,在大多数院系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模式,在1年~2年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实行分流培养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全面启动北京大学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开展基础学科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开办辅修和双学位等举措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与选择空间。二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发挥高水平教师队伍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引导作用,重点建设了主干基础课、学科大类平台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形成了学校的主干基础系列课程;通过小班教学模式的研讨性课程、低年级讨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