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悲愤出诗人”是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的亮点、焦点及重点。但也远非全部。纪昀就反对寄托发愤,同时也反对阿谀吹捧,他实际上是在张扬“第三种态度”,即:理性客观、不持立场、就事论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纠偏和补空。在笔记小说的题材内容方面,纪昀偏爱考据真实,排斥想象虚构,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务实民族心理倾向等因素综合影响所致,也是重经史子、轻文艺的文论背景下的一种文体策略。这种策略也常以“余事为文”的面目出现。余事为文不仅不妨碍文学,反而比文学自觉更能促进优秀文学的出现。至于简淡之美,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偏嗜,也是纪昀个人偏好,更是笔记小说文体的体制规范的内在要求。
简介:本文简介与探讨20世纪初前往中国边远、四川大凉山地区旅游的外国人对当地彝族及其社会和文化的描述和感受。德国魏司夫妇与俄罗斯顾彼得先生所留下的有关凉山彝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笔记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最关键的是他们通过当时所听到的彝族民间音乐的"声音性特征"——这不仅强调了彝族音乐与文化的独特性,也将这一声音直接融入到一种人类的或者世界文化的"普世性"之中,认为他们所了解的彝族文化的基本旋律或精神与自己的文化是相同的。此外,魏司夫妇和顾彼得先生在描述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尊重与客观性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非常宝贵的。这也使得他们的记录获得了一定的人类学、特别是田野采风等方法和方法道德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