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口语里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话,是采取说方式,即说人体部位的情状,把要说的本意含在里面,借此说彼,使达意委婉迂回,增强语言的表述力量。如:"不论脖子多长,也没有脑袋高"。它借人体临近的两个部位"脖子长"、"脑袋高"的情状,两相比照,将后者强调到突出位置上。这样,就把人和事物的能量总有一定限度这个意思,说得浅显、形象。因为是"眼前实情",也就不可辩驳。

  • 标签: 一谈人体 人体说 修辞艺术
  • 简介:本文着重考察现代汉语中以卟文字母作为构词材料的“新形词”。文章首先从划分词的层级来检验借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现代汉语新形词的划分标准;然后将文字划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文字书写系统,试图通过比较说明现代汉语新形词的“新”之所在,以及它有可能给现代汉语带来的构词、语音等方面的影响,并简要说明对待这种新的语言现象所应持的态度。

  • 标签: 现代汉语 新借形词
  • 简介:<正>上海《解放日报》曾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要治一治"气管炎"》,初读标题,以为是谈医说药的文章,既而读论述内容,原是针砭某种时弊,劝戒有些人不要由于夫人干预"朝政"而影响工作的,才知道是"妻管严"的谐音。"妻管严"者,惧内也。读罢不禁哑然失笑,赞佩作者命题风趣幽默,寓庄于谐。不直说本字,而同音字来代替,"转了一个弯子",让人先不解、后会意,有一种说"俏皮话"的效果。古人有音以对仗的。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访》)"杨"作"羊",与"鸡"相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

  • 标签: 义谐音 生义 谐音小札
  • 简介:“假”和“”在表“借用”义时,战国晚期以前“假”最常见,很少用“”。通过对典型语料的分析得知:到了战国晚期,“假”的用法简单,且一般不见于口语表达,而“”的用法灵活,可借用的对象范围广泛,在当时的口语中“”可能已经替换了“假”,成为表“借用”义的常用词。“”或许是一个北方方言口语词,它最终能在口语中替换“假”是由于其表义明晰性高、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易知性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常用词 替换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