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使用频率不算很低。就其构成及相互关系来说,可以用"+宾+重+补"来表示。""表第一个动词,"重"表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动词的重复,"宾"、"补"分别表示宾语和补语。例如:

  • 标签: 结构形式 现代汉语语法 动词 带宾语 句法功能 陈述部分
  • 简介:本文论证,"追累"这样的结式构成的句子,仅仅从动词和补语的论元结构和题元结构出发是无法对其语法和语义作出充分解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结式的意义不能完全靠动词和补语的意义推导出来,二是动词和补语各自的词汇选择限制起重要作用.本文借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从概念结构出发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说明为什么对这样的语法语义现象我们能够作出充分的解释,但只能作出不充分的预测.

  • 标签: 论元结构 题元结构 概念结构 现代汉语 动结式 语法
  • 简介:本文通过藏缅语族内部各语言的比较,对藏缅语使范畴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对使范畴语法形式的演变作了粗线条的描述,提出藏缅语动词使范畴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粘着到粘着与词根屈折并存,再到词根屈折,最后转变为分析形式的过程。本文还从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互相依存、语法形式的演变必然会影响到语法意义的观点出发,提出随着使范畴语法形式的消失,使劫范畴丧失了普遍性,使范畴的语法意义就部分地转变为词汇意义。

  • 标签: 使动意义 使动词 藏缅语族 景颇语 历史演变 语法意义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不断的增长,社会人群更多的关注金钱的变化,而渐渐忽略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儿童的诸多问题。儿童的诸多问题表现在很多的方面,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等。儿童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完美的解决,会影响一个孩子未来的成长,亦会让一个家庭产生不良的波动,甚至会波及祖国的发展。恰巧,我有过几年的幼教经验,碰见过一些孩子有过多动症的行为,经过我们老师和家长长久的努力,让孩子改掉了多的恶习,分享此经验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此症状的儿童会得到改善。

  • 标签: 儿童 多动性行为 改善
  • 简介:结式是汉语句法系统中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其语义关系和句法性质一直引起国内外语法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主要研究汉语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全文约18万字,除界定基本概念、分析研究现状的绪论外,正文共分五章,最后是结语。

  • 标签: 汉语 动结式 句法结构 论元结构 配位方式
  • 简介:现代汉语趋式“V起来”可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种基本语义类型,这些类型的重合又可以产生若干歧义结构。“V起来”的语义类型决定于V的语义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动词分为若干次类,利用这些次类可以使“V起来”得到分化。位移义、结果义“V起来”与体貌义“V起来”在句法表现上存在着一系列对立,最为突出的是V的受事要求与位移义或结果义的“V起来”同现,而强烈排斥体貌义的“V起来”。这一现象可以概括为“受事同现准则”。

  • 标签: 动趋式“V起来” 语义特征 句法分布 受事同现准则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文章通过特定个案的分析来探讨句法构造过程中原则和规则、规则和例外、理论和事实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理论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学界对结式“追累”的语义理解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追累”如果出现“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这种释义则是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原则及其规则所不允许的,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如果认同这种释义的存在,则至多只能将它看作句法规则的特例而不能视为通例,因而对它所提出的各种句法规则都是特设的,而特设性规则是不能经受数据完备性和可靠性检验的。句法构造是在原则支配下的系统而精细的规则化过程,规则系统中的例外应该是极为有限而又可以通过附加某个条件得到解释的。文章还借此探讨对句子理解的语感差异问题,认为输出型语感比输入型语感在建立规则时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动结式 论元结构 概念结构 例外 通例 输出型语感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使动用例或变读或不变读,有些是可以用规则解释的:1)自主、不及物、动作动词,有使动用法,无使异读;2)自主、及物、动作动词,在“使”异读后,语义为致事主语使施事宾语发出某个动作;3)不自主、不及物、状态动词,在“使”异读后,语义为致事主语使当事宾语具有某种状态。上两种“使”异读,其原词及变读词的具体句法语义皆有不同,且有些用例可以兼有这两种“使”异读。鉴于此,当对这两种“使”予以区别对待。

  • 标签: 古汉语 使动 异读 形态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交往矛盾(communicationparadox)。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人类各民族的语言层面,也表现在对各民族间非语言交际的认知方面。近年来由于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的发展,人们对各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系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体态语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热点。

  • 标签: 非语言交际 体态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语言层面 认知
  • 简介:试论先秦汉语补语与动词的类──兼谈“补句”的句法句型特点陈克炯一引言上古汉语动词带补语,有“+形”、“”、“+介·宾”等多种格式。这些语法格式是抽象的,它们在实际语言中要受到语义、语法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格式中的“”就不是指任...

  • 标签: 汉语补语 动词的类 动作行为 《左传》 带宾语 受事宾语
  • 简介:语篇是一个充满争议并且广受关注的概念。在相关学界讨论语篇的众声喧哗中,“修辞结构理论”(RST)以其独特的切入点引起广泛而持续的兴趣。这是一个以“修辞”的名义研究语篇组织原理的理论模式。它通过识别使语篇的多模态成分得以组合为功能单位的“修辞关系”,揭示由处在不同层面的这些关系自下而上递进交织而在语篇中形成的全覆盖、级差化的单一修辞结构(singleoverarchinghierarchicalrhetoricalstructure),为判断语篇的连贯性确定了一个独特的标准,同时也为理解语篇的总体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提供了一个不无启发的视角。然而,假如将修辞结构理论置于当代修辞思想及语篇理论发展的大视野中加以考察,则不难看出将该模式用作阐释工具所造成的问题远超过它所能提供的帮助。考虑到语境已成为主流语篇研究的着眼点,修辞结构理论对文本本身的专注凸显了其阐释能力的局限。另一方面,该理论所预设的“修辞”及“修辞关系”与修辞学界对“修辞”的主流理解也相去甚远。将“连贯”确定为探索语篇组织原理的核心议题尤其使人对这一模式的“修辞”属性生疑。对修辞研究而言,该理论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它将注意力引向在语篇研究中构筑起一个有别于主流路径的修辞视角的可能性,促使修辞学家思考跟语篇及其概念化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 标签: 语篇 修辞结构理论 修辞关系 连贯 “辩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