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人的命运》一书浓缩了马尔罗对电影技巧的处理,场面、色彩的交替变换,也对后来的叙事电影文学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语言理论建构和评价中的简约性问题,文章首先区分了五对不同的简约概念,以此为基础,对英语to和汉语“出版”的词类归属的讨论分别进行了“现象观察”“理论假设”和“理论评价”的演示和评论,认为汉语词类问题(包括“转类”问题)讨论中所谓“两个困境”只是操作困境而非理论困境,并结合数理语言学有关方法对相关讨论提出质疑。文章认为在“简约性”的标准应用上,“质的简约”、“逻辑的简约”、“真正的简约”、“理论的简约”和“体系的简约”应优先于“数的简约”、“语言的简约”、“表面的简约”、“现象的简约”及“就事论事的简约”。
简介:
简介: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一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可及度”、“提高指别度”这些概念,并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对照来说明“之”的性质和功能。
简介:摘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强调生活课程的主体体验,提倡建构和对话.为此,数学语言的简洁,数、形、图的优美及直观,会使学生吸引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增加他对数学的好感、兴趣.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把数学作为审美对象,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进而发展成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意识,树立审美理想,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将认识活动与审美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及健康心理的发展.
简介:摘要所谓制权,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内对某一维战场空间使用的控制权。与争夺制权的斗争相伴,各种制权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成为战略思维对抗的重要表现形式。因而,探寻制权理论轨迹,分析制权理论发展趋势,很有意义。
简介:摘要《梅雨之夕》是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的代表作。描写了梅雨季节的上海一对青年男女在雨中偶遇后展开的故事。本文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马尔库塞的文学通过“新感性”完成人类解放为理论依据,对《梅雨之夕》展开粗略的文学批评。
简介:“和”之“允许”义探源“和”之“允许”义,古书有明训。《后汉书·方术列传》:“后登物故,炳东入章安,百姓未之知也。炳乃故升茅屋,梧鼎而爨,……又尝临水求度,船人不和之,炳乃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李贤注曰:“和犹许也。”今《汉语大字典》即据...
简介:《集韵》“蹀,蹈也,逐也;或作殄、趁”乃是受到同形字的影响误将本来分属两个不同的词的含义混杂起来,表追逐、驱赶义的“趁”和“燃/蹀/捻/撵”是不同时期来源于方言的新词,二者之间只是历史同义词,没有词源意义上的联系。
简介:符号理论在中国与西方都源远流长。在二十世纪之前,双方的互动不多,但我们仍然能够在两大独立传统之间找出关键的对应或差异及其对当下学术的影响。例如,在当今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唯物主义哲学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且还有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乃至柏拉图提出的符号三角。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学术整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西符号理论之间的直接互动成为可能,如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理论就可以借来研究中国文字,中国学者钱钟书的修辞学理论也可以运用于眼下正走红干西方的认知科学。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互动必将带来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
简介:“择”既具有选取义,又具有去除、舍弃义,这种同词相反为训的现象,在古汉语中颇为常见。
简介:“随山濬川”的“随”本应为“隓”字,“随山濬川”亦应理解为“开山疏川”。
简介:<正>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是传统名篇,也是中学语文传统教材。此文用词生动形象,文势激荡磅礴,赞颂了五位义士及苏州人民反抗魏党迫害的正义行动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一、多用形象语"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中的"当道"比"有司"形象化得多。当道用来比喻"当权"或"当权的人",这里即是比喻用法。又如用"魏阉"、"大阉"来称魏忠贤太监,将"阉割的人"加在称呼上,显然表示出极度的蔑视。讲五位义士的光明显耀,则用了迭音词"皦皦"(同"皎皎"),"白"字旁表明了其洁白光亮,不由人想起明月的"皎洁"。讲五人今在墓中用了"傫然"来形
简介: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学者吴礼权先生所著的修辞学专著《言辩的智慧》,是一部专从口语角度研究修辞学的著作,1991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学术界与读书界的一致好评,连续在大陆加印五次仍供不应求。
简介:先秦汉语宾语小句大都要采用"N之V"的形式,而所谓动词直接带"NV"宾语的形式一般应分析为"V1+N+V2"兼语结构。"N的V"源自近代汉语,一开始只作主宾语,"五四"之后随着古文使命的终结,它只继承了古汉语作主宾语的"N之V",故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只能作主宾语。
简介:文章讨论"扰阻以泥之",主要通过字词意义、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因素的探讨,认为"扰"通"糅"、"阻"通"苴","扰阻以泥之"的意思是"杂糅枯草于泥中来涂泥户牖"。
简介:“我是最后一个,决不投降!”——尤奈斯库《犀牛》雪莱1821年在《为诗辩护》中,曾以戏为诗作辩:“诗能击碎那使我们屈服于周遭印象的诅咒。不论它是否拉开充满人物故事的幕布,或揭开舞台上生命的黑色面纱的一角,诗总在我们的生命中创造出一个新生命。”戏剧阅读与诗歌阅读若有所相通,那自然也不会仅只是一个阐释性活动,更应是一场启发性的符号学冒险,化育(或日生产)新意,方能衔接文本喜悦的始与终。
论《人的命运》之电影艺术体现
“简约”之问
挖掘数学之美,提高数学之趣赵佳佳
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
挖掘数学之美,提高数学之趣赵晓黎
浅析制权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浅析《梅雨之夕》
“和”之“允许”义探源
“趁”之来源补论
中西符号理论之沟通
“择”之“释”义新探
“随山川濬”之随
《五人墓碑记》修辞赏析
吴礼权著《言辩的智慧》在台湾出版
语言美之诗歌鉴赏
浅析语文教学之美
也谈“N之V”结构
浅谈语文写字教学之方法
释“扰阻以泥之”
戏剧符号学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