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收字的覆盖面、分级定量的考量方法、增加专门用字以提高字表的社会适用等方面阐释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社会,通过剖析《通用规范汉字表》在具体收字方面所采取的有针对的处理方式,体现其对基础教育、辞书编纂、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社会适用

  • 标签: 通用规范汉字表 社会性 汉字
  • 简介:除去少许例外,社会别和身体是与符号学完全无关的概念,却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关注对象。正如我在别的文章中指出的,皮尔斯的“习惯”的概念极其有效地在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说理论间架起桥梁,此处将主要探讨“习惯”和社会别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社会性别 身体 精神分析学 关注对象 符号学 皮尔斯
  • 简介:全球有多少种语言,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国际语言学界通常根据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SIL)出版的Ethnologue提供的信息来确定语言的数量,但该书在收录世界语言资料时缺乏一定的严肃。主要是由于语言身份的鉴定在国际上缺乏一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科学的可以量化的识别方法。文章围绕美国《科学》杂志于2009年讨论中国语言识别问题的文章为引子,讨论了语言身份鉴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驳了该文对中国语言识别工作的一些污蔑不实之词,提出需建立一种互通度与语言结构差异度相结合的语言身份鉴定方法,以引起讨论,求得一种国际语言学界都能够接受的语言身份识别的理论和方法。文章还认为在互通度标准以及技术在实践中还没有能够取得学术界一致认可之前,指派最终的语言代码是不成熟的做法。

  • 标签: 世界语言种类 语言身份鉴定 语言识别 语言与方言界限
  • 简介:随着社交网络盛行和泛图像时代的兴起,图像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愈加凸显。社交网络中,网友们可利用多模态手段,特别是图像符号建构多重符号身份,但其建构的符号身份存在核心范围,且符号身份迫使符号自我做有限的纵向位移。本文以图像为例进一步探讨社交网络中身份的建构机制,发现图像所营造的网络景观世界奴役个体的无意识,控制个人欲望,从而影响个人身的建构,迫使自我发生位移,将其放入一个臣服于景观的位置。同时图像、符号身份和符号自我三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 标签: 社交网络 符号身份 符号自我 图像符号 景观社会
  • 简介:近年来,名人草根化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一趋势主要表现为名人构成的草根化与名人战略的草根化。现有的研究多关注其背后传媒环境的改变及文化的变迁,从宏观层面揭示文本的社会文化联系。本文则对其进行微观的打量,从个体对自我及身份的认同层面入手,以期生发出新的认识。

  • 标签: 名人草根化 自我
  • 简介:二战后,维堡市民的身份由他们对其居住空间的挪用与否定来决定。本文采用俄国形式主义者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创造的术语——双重"陌生化"来分析身份问题。陌生化构成一个表达和保留地方独特性的框架。维堡曾是芬兰的维伊普里,在1940年3月被苏联军队占领,现在成了俄国圣彼得堡的一个部分,本文认为它的同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对相关案例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试图同化一个新地区的同时又否定和重释他们的过去。这个地区(包括景观、建筑、地形、文化标志)在同化居民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建构自我身份的基本语境。本文通过细读两个以下葬为核心主题的自我叙述来说明这一假设。只有当主体以自反克服他们对过去的否认,恢复主体性,身份叙述才能够清晰连贯地反映维堡集体记忆的复杂

  • 标签: 地方身份 自我叙述 集体记忆 历史记忆 陌生化 自反性
  • 简介: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晚期资本主义从早期物质匮乏的生产主义时代走向了物质丰裕的消费主义时代,如何刺激消费以缓解频发的经济危机,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借助符号学思想和媒介力量,鲍德里亚建构了一套刺激消费欲望,缓解社会危机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从而将社会的阶级矛盾转向了对商品的符号价值追求.这种转变不仅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使人们陷入了不幸的异化境地和生态危机之中.毫无疑问,理解鲍德里亚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建设价值和理论启示意义.

  • 标签: 消费社会 符号价值 异化 符码统治
  • 简介:在鲍德里亚看来,女性范例是消费逻辑对“女性依附于男性、其审美价值来自于男性”这一机制所进行的符号化规训过程。在女性消费广告中,女性范例通过符号机制将女性置于消费逻辑的隶属之下来完成。通过将广告中女性的言语、姿态、表情、形象等各种能指进行编码,先将女性个性、特性统统纳入女性范例的逻辑之中,而后通过“无意识”的一体化的消费意识形态调节机制,将其纳人消费社会的整体秩序之中。正如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女性的消费体现了一种代入感身份

  • 标签: 女性消费 符号化 广告 消费逻辑 消费意识形态 鲍德里亚
  • 简介:区别于面向作者/文本的同类研究,本文侧重挖掘与解释学术文本建构过程中读写身份转换及相关问题,依次论析:同一研究主体读写身份强势/弱势转换的四种类型,包括读写身份均强势、作者身份强势、读者身份弱势、读写身份均弱势;四种类型的共时/历时交互运动呈复杂态势;读写转换是“我”和“他”的相互馈赠,尊重“他”的同时,以“我”的方式读,才可能以“我”的方式写。

  • 标签: 学术文本 读写身份 学术叙述 广义修辞
  • 简介:身体与语言符号一样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中介,它把各种概念、观念和情感用可见、可阐释的形式具体化。身体被物化和符号化为一种言说和身份建构方式,实施某种社会行为。本文在综述不同学科身体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身体、身份与权力的关系,并以中国转型期边缘群体为例阐释了他们如何用身体参与身份社会现实的建构。身体像话语一样是一种可以消费的产品,社会行为者通过消费身体来获取社会关注和身份认同,表达自身诉求和捍卫自身利益的合法

  • 标签: 身体 身份建构 话语 意义
  • 简介: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这一本书中,主要是以自由意志为核心论述了法的理念,法的理念包括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个层面。而市民社会作为法的理念是关于伦理的层面,它是《法哲学原理》中重要的环节。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特殊原则,即个体作为特殊的人自身是一种目的,这种目的的需要是个体作为市民社会的一个原则;另一个是普遍原则,即个体作为特殊的人在市民社会中与其他的个体的特殊性相关联,这种关联使得特殊的人通过他人这一中介达成一种普遍,并在普遍中肯定自己使自己得到满足。因此,本文试图从特殊和普遍的角度浅析《法哲学原理》中的市民社会

  • 标签: 特殊性 普遍性 《法哲学原理》 市民社会
  • 简介:《金瓶梅》中的武大郎是一个胆小懦弱的社会底层人物,其悲剧因身份压力下自我的变形而产生。潘金莲是位被四处转卖的女人,也是自我认同于“物”的异化了的女性个体,同样是个悲剧的角色。武、潘二人冲突的根本在于武大郎中途转换了元语言,从而引发了一场元语言的“战争”。武大郎与潘金莲一样自私,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行事。但因潘金莲摆脱不了“武大郎的妻子”这一伴随文本,而武大郎有由来已久的夫权文化支撑,所以相对于武大郎,潘金莲处于道德劣势地位,背负着千载骂名。

  • 标签: 金瓶梅 武大郎 潘金莲 身份 元语言 伴随文本
  • 简介:国内外出版的有关社会语言学的论著认为美国H.C.Currie1952年首次使用"社会语言学"术语.这种提法尚待商榷.法国学者A.多扎1910年使用过"社会语言学",原苏联学者Б.А.拉林和Е.Д.波利瓦诺夫1928年都使用过"社会(学)语言学",英国东方学学者托马斯·卡伦·霍德森(Hodson)1939年使用过与如今使用的英语对应词完全一致的术语.英国J.R.弗思和法国M.柯恩等也都早就使用过类似术语.

  • 标签: 术语 社会语言学 语义学 学科内容
  • 简介:本文以符号学中的符号自我理论为工具,以薛忆沩的三个中篇小说《广州暴乱》、《一段被虚构掩盖的家史》和《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个人在历史中的身份与自我。考察发现在历史中个人的身份和自我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身份脱离了历史的语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各种身份累加而成的自我就与身份之间产生了强大的张力,并对历史构成了一种反讽。

  • 标签: 历史 身份 自我
  • 简介:2006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及日常报刊杂志上悄然出现了一大批以“晒工资”为代表的“晒××”类“晒”族新词。这些“晒”族新词的涌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本文对“晒××”类“晒”族新词的“晒”源、“晒”义、衍生模式、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 标签: 新词 社会文化心理
  • 简介:“零翻译”形式的使用同媒体级别、媒体类型、媒体语体、媒体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民众对“零翻译”现象认可度较高,民众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其“零翻译”的态度产生影响。这启示我们:“零翻译”现象无可厚非,应引导民众适度使用“零翻译”形式。该研究结论和启示对规范“零翻译”现象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零翻译 外语词缩略语 使用实态 语言态度
  • 简介:摘要有一位学生评析了小区里一些妇女在公园的人工湖里洗衣服的现象,他从保护环境和节约用水的角度去评析,教师就可以提醒学生结合《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法律上的规定,去分析哪些现象和行为是遵循了保护环境的原则的,哪些是违反了相关规定,是要被取缔的。假使学生觉得生活中的事情太过琐碎,难以提取为案例拿来评析,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去阅读报纸,多看新闻,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去评判是非对错。事例评析活动,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感悟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 标签:
  • 简介:本文旨在解释,为什么符号学应该被视为一门社会科学。本文尝试在法布里、费拉罗和兰多夫斯卡等人的当代社会符号学研究,和索绪尔、涂尔干、列维一斯特劳斯和普瑞托等近代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著作之间,找到某种联接的阅读路径。本文引入了符号、相关、神话素、语法、转换群体、文化与时间等概念,关注的是研究者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为一个文本找到社会和文化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寻找是典型的符号学分析的目标。

  • 标签: 社会符号学 文化模式 符号 相关性 实践 知识
  • 简介:<正>一九八四年上半年,我们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实地调查了五十个大连人的日常话语。对调查所得的材料,联系社会因素,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交际中的语音变异情况。其目的是:考察不同的大连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语音变异,及大连话语音在交际中变异的规律;考察语音差异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语言结构的变异性本质和社会本质;了解大连话演变的原因、过程及其方向,为语言演变理论提供资料;探索在我国的社会条件下,如何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考察语言结构和演变。本文主要讨论大连话受普通话影响产生的七个语音变项(z)、(ts)、(ts‘)、(s)、(o)、

  • 标签: 普通话语音 社会意义 变项 社会因素 调查对象 交谈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