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清光绪年间佚名所著《均表》分古韵十九部,并证以谐声及群经押韵。其古韵分部虽未达到同代学者应有水平,但其对冬部、月物部、文部、元部、阳部声符的处理都值得称道,如文部声符已非常接近王力。此外作者亦将质部独立、东冬部分立、侯部配有入声、从脂微部中独立出月物部。《均表》的发现,丰富了清代古音学的内容。

  • 标签: 《声均表》 古韵分部 光绪年间
  • 简介:<正>一引论原本《玉篇》的反切是研究南北朝时期江南语音的重要资料。目前国内还没见到对原本《玉篇》的反切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周祖谟先生曾据日本《篆隶万象名义》一书归纳出原本《玉篇》音系,这是对《玉篇》研究的一大贡献。不过由于《名义》一书材料的种种缺憾,也有人对周先生的结论持怀疑态度。孰是孰非,参考原本《玉篇》的反切,当更容易作出正确判断。

  • 标签: 玉篇 广韵 反切 残卷 声类 舌上音
  • 简介:杨从时编《重编改正四全形等子》,现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时代最晚不会晚于明代中叶,是四库本以前的唯一传世《四等子》本子。文章对重编本在校勘学上的价值及其切身与见母列位问题做了说明,梳理了重编本所反映《四等子》与《指玄论》的密切关系。

  • 标签: 重编改正四声全形等子 四声等子 杨从时 指玄论 见母列位 等韵学
  • 简介:自然、社会、心理形象是多维的存在,语言形象则是一维的、线性的。将多维的自然形象经过艺术抽象转化为线性的语言形象,这是文学家的事业,而这种转化又有两种形式:一是向无声有形的书面语言流转化,一是向有声无形的口头语言流转化。因此,文学语言之“线性”是“双股”而非“单一”的。

  • 标签: 文学语言 语言形象 自然形象 心理形象 艺术抽象 书面语言
  • 简介: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篇旷世奇文,但对文本的解读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无哀乐论》的美学及哲学内涵远未揭露出冰山一角,其在中西美学史及哲学史上也远未得到它自身应得的地位和尊重。本文将以皮尔斯现象学和符号学为参照,细绎《无哀乐论》所揭示的深刻的第一性、第二性、第三性范畴内涵以及符号在美感中的作用,从而解蔽《无哀乐论》,彰显《无哀乐论》的特质,重估《无哀乐论》在中西美学史及哲学史上的价值和贡献。

  • 标签: 嵇康 皮尔斯 《声无哀乐论》 现象学 符号学 美学
  • 简介:汉语、朝鲜语的“邑”、“猒”系存在着系列对应词。它们证明上古汉语影母跟朝鲜语的^*k-或^*φ-对应,上古汉语的缉部、叶部和谈部分别跟朝鲜语^*-∧p/^*-op、^*-δp和^*-δm/^*-δp对应。

  • 标签: 朝鲜语固有词 上古汉语 对应词 谐声系联
  • 简介:清儒的“因求义”,包含了异体同词与异词同源两个层次的研究成果。它们的形成与汉字记录汉语有关。异体同词的研究成果可构成词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异体同词 异词同源 因声求义
  • 简介:人们在呼唤动物时有使用嗒嘴音的强烈倾向。通过调查世界范围126个地点,看到所有调查点均使用嗒嘴音呼唤至少一种动物。平均每个调查点出现2.51个嗒嘴音。最常见的前5个嗒嘴音是:齿圆唇嗒嘴音,齿嗒嘴音,双唇嗒嘴音,卷舌圆唇嗒嘴音,双唇除阻唇齿吸擦嗒嘴音。使用嗒嘴音呼唤动物有明显的类型学特征,例如卷舌圆唇嗒嘴音(用于唤鸡)和双唇除阻唇齿吸擦嗒嘴音(用于唤猫)几乎只见于汉语调查点;而边嗒嘴音(用于唤马)只见于非汉语调查点(尤其见于欧洲)。嗒嘴音如此广泛地用来呼唤动物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嗒嘴音是人类特有的声音,嗒嘴音更可能针对动物,嗒嘴音感知显著性很高,嗒嘴音包含足够的次类,嗒嘴音易于发音。

  • 标签: 嗒嘴音 呼唤动物声 语音共性 语音类型学 语言成因
  • 简介:普通话的重叠式至少由两个以上的层面构成:重叠1在第一层面构成,这一层面不具有循环性,只有轻声规则与之对应。重叠2是在稍后的层面上形成的,词汇形态构成的过程在这一层面上是多层次的,与之相对应的音系规则是三变调和轻声规则,循环规则三变调在后循环规则轻声规则之前运用。

  • 标签: 重叠式 三声变调 轻声 词汇音系学
  • 简介:字是一种特殊的形声字,它的声符既表音又表意。亦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亦字的本义和声符字的本义重合,这个亦字实际上是声符字的累加意符的后起字;一类是亦字表达声符字的引申义。文章讨论第一类亦字。一个字除了表示本义外,常常表示它的引申义或假借义,一身兼职过多,于是在这个字上累加意符构成亦字来表示这个字的本义。有时候,一个字常常作为声符和其他字构成形声字,字的本义变得模糊,于是为这个字累加意符构成亦字表示这个字的本义,原字一般不再单独使用。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字累加意符构成亦字,这个字和后起的亦字成了部分用法相同的异体字。

  • 标签: 亦声字 累加意符 意义分化
  • 简介:中古汉语的全浊塞音(包括爆发音和塞擦音)声母一般认为是类似于英语法语那样不送气的常态带(modalvoice)辅音。还有一种看法,高本汉构拟为"浊送气",黄笑山、麦耘认为到唐宋时代全浊类似于今天吴语那样的"清音浊流"或"气化音"。本文在全新的发声态框架中,以亚洲南部各语系和南方汉语各方言的大量田野录音材料为基础,重新讨论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观点:一是古全浊实为听感浑浊的弛(slackvoice),而不是听感清洌的常态带;二、同样,次浊也是弛;三、与此相关的是,古清音是"清冽嗓音"(clearvoice),它包括但不仅仅是"清声母"(voicelessOnset)。四是弛消失(即"浊音清化")后低调变为送气清音,高调不送气。

  • 标签: 古全浊 弛声 清浊 平送仄不送 低送高不送
  • 简介:本文以意大利主流报纸上关于噪音与沉默的文章为基础,旨在说明音乐在意大利的城市声景中所起到的作用。由于再生产技术的大规模传播,音乐得以在不同的地方流传,人们也认为音乐是无处不在、绵延不绝的。由是,环境音乐成为城市噪音的一个典型例子,一个可以用来解释景中的噪音的模式:城市中的噪音和衬托性的背景音乐往往都是不清楚的、无差别的,造成了感觉的丧失。因此,音乐家和作曲家们展开了抗议活动。声音漫步和声音设计等活动,就是想要找回失去的意义:从不和谐的声音中创造出连续、和谐的整体的各种变体,通过对完全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否定,涵义得以产生。当音乐自身产生区别并且从背景中突显出来时,就获得了意义,而这样的音乐和沉默产生了互动。

  • 标签: 环境音乐 沉默 噪音 意大利声景
  • 简介:摘要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扎扎实实地有效复习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努力在复习中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而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只有方法对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 标签: 复习 方法 历史
  • 简介:哲学二字会让人想到大智慧或高深的境界,求知若渴的读者面对这样的书名怎能不兴奋?

  • 标签: 符号学 哲学 约翰 大智慧
  • 简介:从《音韵日月灯》的入声读为去声现象看,“入作去声”并非自然音变,而是对读书音处理方式的指称,意即“入声在读书音中读作去声”。自然音变应称为“入声归去”。清代后期之前,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具有浓厚的读书音色彩;共同语、读书音入声演变与方言所循路径不同。清代后期之前,近代汉语入声字的演变轨迹是,北方各方言有清入主要变平、上、去三种类型,共同语则保留入声调类,部分变读舒声者主要变读为去声。

  • 标签: 《音韵日月灯》 入作去声 入声归去 入近去声 入似二声 共同语
  • 简介:互文性理论是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和可用之于实证分析的文本理论。2012年,继1966年首推互文性理论四十六年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复旦大学开设系列讲座演绎互文性理论的发展演变。第一讲“主体与语言: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内容博大精深,浓缩了互文性理论的基本阐释,兼容了互文体系的核心概念。本文选取了讲座展示的、过去学界不予重视的四个方面来读解:可视为克氏人生镜像和法国学术思想编年史的《武士》;中国哲学家张东荪中西哲学理念对克氏互文思想形成的影响;克氏与巴赫金互为成就的关系与克氏对本维尼斯特结构主义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克氏的互文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本文试图通过这四个方面史实的挖掘,再塑克氏思想大师的形象,丰富对不断创新发展、多元构成的互文性理论的认知。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多声构成 《武士》 张东荪 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 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