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汉语"有"字句和越南语"có"字句进行对比,文章发现"有"字句和"có"字句的相同点多于不同点。
简介:美国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美地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新理念,其中核心主题就是所谓的五个“C”。本文介绍并分析了五个“C”的内容,并针对五个“C”的要求就编写大纲的制定、教学体系的理解、文化内容的展示等方面提出了编写AP汉语与文化教材的几项原则。
简介:模型化词语“B·C”是具有“模标·模槽”特征的系列词语,分为“类型化实词/词素+短语/词”、“范畴化实词/词素+短语/词/词素”、“情绪化虚词素+短语/词”、“语法化虚词素+词/词素”四个次类,其内部词和短语判别的依据有三项:音节数、意义、结构。
简介:摘要“看的方式”的语义场可以归为同义语义场。通过义素分析的方法,并写出每个词的基本义的义素表达式,来分析该语义场内的词之间的异同。词不仅有理性意义还有感性意义,通过感性意义能更好的区别和运用同义词。
简介:以自名器为依据,从器物所属、出土时地、器名发展源流、古今学者论述几个方面综合考察春秋青铜器器名zheng、盆、盏、dan等,认为这四个器名都是方言.
简介:在上古汉语中,当指示词"之"既充当主句中动词的宾语,同时又预示后面的从句所要表达的信息时,这种句子便是预指性主从句,预指性主从句是上古汉语主从句的一种重要类型。虽然预指性主从句中的"之"字具备了向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补词的方向发展的句法条件,但由于预指代词"之"字没有真正扩展到动态的命题句或事件句中,这极大地制约了它的虚化进程,导致它一直保留着较为明显的指代性,因而它向标补词演变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并未完成。
简介:现代城市是现象、历史过程与社会变迁的动力和表征,正如传播学者埃利胡·卡茨(ElihuKatz)所言,“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之一即是城市社会的符码系统研究”①,换言之,城市研究亦须进行传播学向度的解读与阐释。
简介:中国文明肇始于先秦时期,而图像文化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曾多次展现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玉石与装饰品等器物之上。本文选取这个时期图像文化的代表性载体——青铜器为研究对象,以此审视青铜器之"象"的生产机制、传播机制与象征性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试图搭建一个以青铜器之"象"观"文化"符号的整体性思考框架,并对此作进一步探析。
源义素与声符词之关系考察
现代汉语“有”字句与越南语“có”字句对比研究
五个“C”和AP汉语与文化课教材的编写
模型化词语“B·C”及其内部词和短语的判别
义素分析法分析“看的方式”语义场
春秋青铜器器名方言考
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预学策略研究
面向新时代探索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下的“四C”课程体系
试论上古汉语中由“之”引导的预指性主从句
城市文本的媒介解读:评王安中、夏一波《C时代:城市传播方略》
从义素分析法角度看表示八大菜系的义位
观象制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像的文化符号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