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林焘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0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林焘先生,字左田,1921年生于北京,福建长乐人。194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同年人燕大研究生院学习。1946年起,先后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生前曾任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主任、《语言学论丛》主编等职。林焘先生长期从事
简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创造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是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奠基人。郭沫若很是称赞和佩服普希金,指出:“他的作品异常清新俊逸,有莫扎特小夜曲中的愉快鲦鱼,拉斐罗绘画中的生动气韵。”①高尔基评论普希金的诗歌,“好像我走进了一片树林中的草地,到处盛开看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简介:
简介:林非先生是散文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是文论集于一身的作家、学者。我有幸得到过他多次的教诲,自诩是他的学生。然而,当我比较完整深入地阅读了他的散文作品时,我发觉,作为一个学生,我是肤浅的、不合格的,先生是深厚博大的江河,我以前只是涉足了他的清浅的支流而已!
简介:清代诗人黄恩彤的《昭君咏》是一首角度新颖的诗作。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人物性格分析着眼,指出昭君出塞不同于西汉前期的"和亲",导致昭君最终被遣的主要原因是汉元帝性格的优柔寡断,这对昭君题材诗歌的主题是一个拓展。此诗实为一篇诗歌形式的史论,是史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在今天的昭君文化研究中,区分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必要的,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应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我们对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应该同样重视,对相关的资料也应该同样珍惜。
简介: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和李龙云剧中的马兆新虽是相异历史时期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悲剧人物,但二者在剧中无不以愤恨而哀切的行动来将命运困厄之下的心理风暴呈现出来。他们面临着相似的精神困境——理想的生命状态遭遇破碎的痛苦与无奈,他们在自我的内心挣扎中陷入了更深的焦躁与彷徨,进而酿成了悲剧的人生。笔者将着眼于奥赛罗和马兆新悲剧人生的成因这一基点,分别从二人的身份意识、主体体认、思想困顿这三个方面来对他们的悲剧命运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发现人物相通而又各异的价值追寻与生命体悟历程。
简介:林纾在译作的序或跋中多次表达译作应忠实于原作的翻译思想。然而,其多数译作存在大量增、删、改原作的现象,与其翻译思想背道而驰。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视角为研究林纾的翻译提供了极佳的视角,通过研究意识形态对林纾翻译策略造成的制约,我们可以认识到翻译并不是对原著的全盘翻译,而是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指引下的有意识的改写行为。
简介:~~
简介:<正>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估价6.20元,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正在办理征订。本书选收了作者最近十年所写的十一篇作品,篇幅虽只23万字,但言约事丰,知识覆盖面很大,除有现代汉语句型的全面描写外,还有:汉语语法研究问题的归纳和评议、复句表达的研究、词语理解及运用的研究、词义分类的研究、词语搭配的研究、词汇专题的研究、
简介:中国的武侠文化源远流长,从先秦风雨中游侠的崛起到晚清侠客的流风余韵,到时下的武侠电影,武侠之极境是多数中国人向往的境界,武侠精神寄托了无数人善良的愿望。武侠电影之于中国如西部片之于美国,成为中华民族类型电影的标志之一。最新版的《中外影视大辞典》分析其深层原因日:“武侠电影的魅力植根于中华民族强悍尚武的心理和崇拜具有武德武功的侠义英雄的民间社会文化精神;
简介:每当梅传春讯的时节,很容易使人想到孤山探梅,想到“梅妻鹤子”终身不娶的林和靖(967-1028)处士。对林和靖.首先应破除成见:以为他纯是一位笑傲林泉,具有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的逸士、高人,其实并非如此。林和靖小时孤贫力学,有进取心;青壮年浪游江淮时,曾有过“偏邻于侠”。“胆气谁怜侠?衣装自笑戎。”
简介:本文通过合成-听辨实验研究上声本调的调型调值。从语料库中选择一男一女两位发音人所发的音节yī和yǐ各一,通过调整相关参数,合成出7种调型共1420个具有不同音高表现的yi,并以此为实验刺激,请15位北京被试进行听辨。结果表明:低凹(降平升)调是上声的理想调型;非常态发声类型(如吱嘎声)对上声的感知影响显著。
简介:在当代文坛上,林白当之无愧是女性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内容上多关注女性独特的内心体验,形式上采取个人化写作方式,素以反拨传统写法见长。不论是九十年代的《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或是新世纪的《万物花开》,总是带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创新感。长篇新作《致一九七五》也不例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上丝毫不亚于此前的作品,并力图有所超越。《致一九七五》以林白亲身经历的知青生活为蓝本,主要记叙了女知青李飘扬1975年下乡的生活,小说中虽然有故事性的对知青生活的叙述,但更多的是主人公自我内心的幻想。
简介:1918年,29岁的林砺儒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堂毕业。翌年,就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教授,不久又担任教育系主任。1922年初,又兼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校长)。从此北师大附中——这所中国最古老的中学之一,不断引领着中国中等教育前行。
简介: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隅,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围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丈夫呓语。既
简介:<正>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近二十年来在苏联教育界具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世界上有威望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从1948年到1970年逝世,一直担任一所农村中学——巴甫雷什中学校长,二十三年来,他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学校工作的经验,他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记述了他做校长的工作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
简介:“语义透明度”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将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紧密连接,为二语教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文章借鉴“语义差异为语义距离”理论,基于类义词典《同义词词林》,以双音节复合词的词素义作为参考标准,通过计算复合词整词与词素之间的语义距离,评估两者间语义相关程度,构建语义透明度计算公式从而评估划分透明度等级,希望在通过数据公式客观计算语义绝对透明度方面有所助益。
简介:“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安多里尼
简介:并不是说,曹舰这样的一篇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小散文“又一次为我们指明了21世纪散文发展的方向”(我国上世纪的惯用语);也不是说这么一篇小散文已经成了新世纪散文的一种新的典范。我只是觉得,我起码从这篇小文章中读出了新世纪散文的一种味道。它一下子让我想到了“21世纪的散文究竟应该如何写下去”这样的一个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大问题。因为在写法上,这篇散文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散文模式和散文规则。
林焘教授逝世
昙花现幻影纯洁美精灵——普希金《致凯恩》诗赏析
那年冬天,在孔林(散文)
大江流日夜:读林非散文
昭君故事解读的另一视角——清代诗人黄恩彤《昭君咏》评析
困厄与寻找中的悲剧人生——以奥赛罗和马兆新为例
论意识形态因素对林纾翻译策略的制约——以林译《黑奴吁天录》为个案
林若熹中国画作品欣赏
美纽约布鲁克林华人吁开设更多中校
实用 生动 开拓 创新 《汉语句型》——林杏光著
另类武侠 全新冲击——新纪实武侠片《策马入林》之我见
一曲催人泪下的爱情悲歌——试揭林和靖“梅妻鹤子”之谜
什么是理想的第三声?——纪念林焘先生(1921-2006)
青春想象中的“女知青”生活独语——评林白小说《致一九七五》
中等教育,就是全人格的教育——林砺儒的中等教育观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课文的普通话翻译——林嗣环:《口技》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工作经验谈校长的目标管理
基于《同义词词林》的双音节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评测分析
塞林格: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回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21世纪游记散文如何写下去?——兼谈曹舰散文《那年冬天,在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