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人类概念系统是指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本文对该系统做了简要介绍,包括概念系统的基础性操作和复杂认知活动。文章还对概念系统中的GOFAI理论、联结理论和仿真/涉身/情景理论三大理论,逐一做了阐述,并指出概念系统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概念能力 语言 仿真 涉身
  • 简介:该文选取19世纪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的诗歌"黑烟之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诗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隐喻"Theblackpeoplearesmoke"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该诗的主题和意义。

  • 标签: “黑烟之歌” 概念隐喻 映射
  • 简介:世界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随着近几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大量的外国影片被引介到中国,在娱乐人们眼球的同时,也促进着文化的渗透。影片是世界范围内传播文化的较广且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工具。影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领域——字幕翻译。《鸟瞰中国》这一国家级巨制的纪录片,旨在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因此,其字幕翻译技巧的研究价值可见一斑。该文试图探讨《鸟瞰中国》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特点以及字幕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提出字幕翻译翻译特点及技巧,对今后字幕翻译具有借鉴和翻译价值。

  • 标签: 字幕翻译 传播效果 文化
  • 简介:回指是指一个语言表达式用来指代同一语篇中另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意义或事物,是语篇衔接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将在简要概述关于代词回指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Langacker的概念参照点(conceptualreferencepoint)理论并结合VanHoek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代词回指现象,以期深化回指的研究。

  • 标签: 代词回指 概念参照点 认知
  • 简介:概念隐喻理论遵循了人的认知特性,人们从已知的认知中认识到了未知,将抽象的认知赋予具体化。概念隐喻理论为二语习得尤其是词汇的习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即将在南京召开的青奥会,全民健身得到普遍发展,体育英语也逐渐成为时髦话题。体育用语中大多数表达方式都是由其他领域的语言映射而来,这是人类隐喻认知的结果。本文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英语学习者对体育词汇的习得中,经实证研究显示,概念隐喻能促进英语学习者对体育词汇的学习,比传统的词汇习得方法取得更好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对体育词汇的习得以及对英语体育新闻语篇的理解。

  • 标签: 概念隐喻 体育词汇 实证研究
  • 简介: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外出现的概念迁移研究进行评介,指出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吸收了近年来"概念研究法"和双语表征研究的基本成果,着眼于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概念层面来审视语言迁移现象,代表着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

  • 标签: 语言迁移 概念迁移 概念层面
  • 简介: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在书中提出了不同于传统隐喻观的隐喻认知观——概念隐喻。隐喻不仅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思考事物的方式;概念隐喻理论的中心论点被阐释为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过程。1987年Johnson所著的《思想中的身体》将意象图式概念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仍然是研究意象图式理论的最权威最系统的著作。会计作为"商业的语言",其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概念隐喻资源。然而,目前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会计语篇的研究尚少,受此启发,笔者对会计学中的会计等式和相关的会计基本概念作以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分析,更加明晰了本体隐喻是如何应用于会计语言中,又如何对会计学知识框架的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概念隐喻理论 意象图式 会计等式 本体隐喻
  • 简介: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外部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曲靖城市的形象传播是文化的体现,是国内外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结果。曲靖城市形象的传播须注重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曲靖城市形象的定位以及城市的特色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设计,在市政府的有关政策指导下,利用城市合理的内部和外部资源,使曲靖城市的形象树立在全球化发展的市场中稳定扎实。

  • 标签: 城市形象 跨文化交流 城市定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大学、哥本哈根大学(TheUniversityofCopenhagen)、哥本哈根经贸大学(CopenhagenBusinessSchool)、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译林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翻译研究与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ranslationand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于1997年9月11日—14日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举行。中

  • 标签: 翻译研究 文化传播 语言文化 哥本哈根 中国翻译工作者 大学文化
  • 简介:近年来,美丽的贵州省黔东南苗寨景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往游玩。然而,该地区的旅游翻译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为帮助提高当地旅游翻译的质量,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借助传播学理论论证旅游翻译的传播特性,指出翻译传播效果的重要性,提出两大翻译原则,并对黔东南主要苗寨景区现行的旅游英译进行评析,以期为旅游翻译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苗寨景区 旅游翻译 传播学 传播效果 翻译原则
  • 简介:隐喻过程是对隐喻生成和隐喻解读的统称。在隐喻过程中,喻体的部分概念特征被析出,并置换本体的部分概念特征。常规的隐喻过程是喻体和本体之间对称的概念特征置换,非常规的隐喻过程分为两种,即喻体的概念特征要么析出太多,要么析出太少,由此造成概念特征置换的非对称性。概念特征析出与置换的过程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信念强度,二是认知兴趣,两者同时作用于隐喻过程。

  • 标签: 隐喻 本体 喻体 概念特征 认知 信念
  • 简介:本文采用丰富的语料,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水"概念的隐喻投射。研究结果显示:1)英汉语"水"概念的隐喻投射存在着"同异并存"、"同"大于"异"的关系;2)投射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思想、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等概念域上;3)水概念的隐喻投射及其语义扩展均以人们对水的感知体验所形成的特征为基础,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的进展程序。

  • 标签: 概念隐喻 体验 认知 对比分析
  • 简介:在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把英语看作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工具。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中国国内对英语教育的讨论主要聚焦在英语具有的巨大实用价值与担忧英语侵蚀本国文化和语言这一对矛盾上。有人担忧英语可能对中文,进而对中国文化,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有人把英语视作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过去和现在,很多人发出声音,表达了保护中国文化身份和精华的愿望。但是,影响文化和语言的力量不仅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的主动引进吸收。这些内部力量包括符合全球化市场经济需求的外语教育政策、市场对电视、电影和文学等媒体的英文节目或内容的需求。最终,这些内部力量的存在及其显著意义破解了那些把英语视作文化帝国主义传播媒介的看法。

  • 标签: 语言意识形态 中国英语教学 语言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外语教育政策
  • 简介:就空间而言,人有对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基本维度的感知,这表明空间具有三维。就时间而论,人有过去、此刻与未来的感知,而这三种时间处于一条线上,这表明时间是一维的。如果说时间可以通过空间来获得语言表达,或者说"时间就是空间"的话,那么,语言表达中的时间究竟是一维的呢还是多维的?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主要以英语和汉语中时间的空间语言表达方式为思考对象,试图探讨两种语言中关于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是否存在维度上的差异。如果存在维度上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会给语言范畴和认知范畴二者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从时间与空间二者的概念性质及表现形式出发,针对汉语关于时间的维度表达而进行分类研究。我们发现,英语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具有二维性,而汉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却具有三维性。这一发现说明"认知决定论"会受到"认知相对论"的挑战,因为语言范畴虽然要受认知范畴的支配,但并不完全由认知范畴决定。英语和汉语二者在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上的差异关系着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 标签: 时间概念 空间语言 语言范畴 认知范畴 认知决定论
  • 简介:概念图是对大脑中层级化知识的视觉表征形式。一方面,概念图可以通过精致、组织与编辑二语学习者的二语词汇图式结构,来帮助二语学习者架设与完善二语心理词汇网络,联结与创造词汇使用的语境,深化输入型词汇知识;另一方面,概念图通过不断刺激、激活二语心理词汇网络各节点,提高二语学习者对词汇的提取与产出效果,以达到对二语词汇深度习得的目的。

  • 标签: 概念图 图式 二语词汇 心理词汇 语义网络 激活扩散
  • 简介: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包括英、日、俄、韩、德、法、越南语等。老舍的作品超越了原来的满语、汉语语境和民族局限性,在国际文坛上也有广大读者并受到批评界的广泛讨论。就其在世界上的接受程度与其经典程度而言,老舍的作品早已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笔者将以老舍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和接受为例,结合戴姆罗什等人的当代世界文学理论,尝试探讨老舍著作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的,并借机对中国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 标签: 老舍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翻译 文化交流
  • 简介:论文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存的不足,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遵循的概念框架,并基于此框架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脑机制是什么"。

  • 标签: 二语习得 概念框架 根本问题
  • 简介:马克·吐温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美国作家之一,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译界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翻译,有选择性地侧重于其政治性、革命性和社会批判性较强的作品,这与不同时期我国的社会政治及文化需要相呼应。与之相仿,在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评价中,也以分析与阐释其思想政治和社会批判意义为主,缺乏有深度的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评价与研究,马克·吐温也一定程度上成了我国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武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马克·吐温的中国式呈像是偏重于思想性和政治性而缺少艺术性的。这种现象从1978年后逐步有所变化。梳理与分析马克·吐温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过程,分析其中国式呈像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有助于我们深度认识马克·吐温,更新对他的研究,并为深化和推进外来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马克·吐温 传播 选择性接受 中国式呈像
  • 简介:文章首先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探讨了概念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正确理解概念隐喻的动态认知流程,区分了"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这两个概念。然后以李白诗歌《静夜思》的七种英译为例,阐述了概念隐喻视角下隐喻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旨在早日揭开汉语古诗中的概念隐喻及隐喻翻译的神秘面纱。

  • 标签: 概念隐喻 翻译隐喻 隐喻翻译 《静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