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是日本超级怪兽哥斯拉60岁的生日,这部由传奇影业出品的同名作品带着满满一腔致敬的热血,从大洋彼岸再次在美国好莱坞安家落户。这部由好莱坞名导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科幻大片被很多影迷奉为经典之作,但该片却让粉丝嗤之以鼻。因为在逼真特效的狂轰滥炸下,哥斯拉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它不仅形象上变成一只单纯的大恐龙,而且设定与日版八竿子打不着,变成了典型西方式原始恐龙般的怪物,打斗戏不能满足观众。此外导演着了过多的笔墨刻画男主人公及其他人类性格特征,塑造人间温暖.让想看怪兽电影的粉丝感到是场灾难。

  • 标签: 《哥斯拉》 文戏 性格特征 男主人公 好莱坞 怪兽
  • 简介:'文化戏剧'的概念在我国戏剧界一直受到漠视,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模棱两可。90年代以来,立足于文化角度的戏剧创作方兴未艾,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而且,当前戏剧创作的人文精神的匮乏已是有目共睹,亟需扭转局面。本文力图对文化戏剧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基本构架和范式进行描述,指出其思想核心是文化启蒙精神。由于多种原因,文化戏剧的概念本身存在一些疑惑,值得我们深思。

  • 标签: 文化戏剧 戏剧创作 基本构架 文化启蒙精神
  • 简介:<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而对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戏剧渴望找到新的生存与发展的路标。我国戏剧最早是谐趣艺术,是市井文学。元代戏剧盛兴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喜爱歌舞的少数民族文化强烈渗入。同时由于政治的原因,使大批文人墨客转入谐趣艺术,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等伟大戏剧家,光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包括金末和明初剧作家)就有120人左右,现存作品150种左右。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戏剧发展的鼎盛时期。但这终究是历史的过去,在我们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赞誉的同时,是否

  • 标签: 元代戏剧 元杂剧作家 戏剧发展 戏剧家 现代意识 传统戏曲
  • 简介: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目前戏剧的状况,大体是衰弱、低迷。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有许多文章回顾过去五十年戏剧的经历,展望新中国戏剧进入新世纪的前景,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但没有一篇文章依据了详细的统计资料。由于编撰《中国当代戏剧总目提要》的原因,笔者系统地搜集了1949-2000年的剧本资料。其中,五十年的剧本书籍(单行本和剧本集)出版资料,主要依据国家出版总署、中国版本图书馆所编的《全国总书目》^[1]。这份资料可以从一个角度提供当代戏剧史的许多信息。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戏剧发展 戏剧剧本 出版情况 中国戏剧 版本图书馆
  • 简介:<正>当我们回顾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时,有一位剧作家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田汉.他热情似火,才华横溢,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在漫长的戏剧生涯中,他向剧坛奉献了一枝枝的奇花异草.郭沫若谈到田汉时说过:“他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夸耀的一个存在.”夏衍说:“田汉是现代的关汉卿,我私下把他叫做中国的戏剧魂.”他们的评价并不为过.

  • 标签: 戏剧创作 文成公主 关汉卿 梅娘 求爱情 高维
  • 简介:<正>弗里德利希·沃尔夫(1888—1953),是德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像约翰内斯·贝歇尔(1891—1958)、贝·布莱希特(1898—1956)、安·西格斯一样,他们本来都是“提坦神”,却热切地关注人类命运,要把天火盗向人间.沃尔夫不纯是一位文学家,他集文学

  • 标签: 沃尔夫 戏剧创作 洛克 作家 法西斯势力 长安
  • 简介:戏剧本质论》选自美国利特尔·布朗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的《戏剧种种》(第四版)一书。《戏剧种种》是被美国大学和研究生院戏剧戏剧理论专业广为采用的教科书之一。《戏剧本质论》是其中收录的一篇对西方两千多年来戏剧戏剧理论进行全方位评述的论文。本文上及古希腊悲、喜剧,下及当代荒诞派戏剧,经过细致的分析,结合粗线条的概述和客观的观照,为我们展现了西方戏剧及其理论流派的整个嬗变过程。由于原文较长,将近两万字,译者在编译过程中删去了文中一些与主题无密切关系的引文和例证.

  • 标签: 悲喜剧 戏剧本质 荒诞派戏剧 剧作家 莎士比亚 埃斯库罗斯
  • 简介:马采西亚建国后对华人文化的区别对待,使大马华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进而直接催生了马华文学的反乌托邦书写。一方面,对文化中国的美好想象形塑了文化乌托邦,但是融入过程中的失落感和文化归属的焦虑感迫使作家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原乡在想象中被“误读”.打上了华人家族垦殖史的深深烙印而成为作家们的“乡土乌托邦”。原乡“误读”和反乌托邦书写的纠缠.不但展现出马华作家们新时代的思考面向和轨迹,而且表达了他们对故土、家园在工业化社会的强势侵袭下不断变异而感到的无尽担忧。

  • 标签: 马华文学 反乌托邦 原乡“误读”
  • 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本文通过解读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三个阶段,分析和探讨了其人文主义思想对莎士比亚以及其所处时代的冲击,同时加深了对莎士比亚戏剧内涵的理解。

  • 标签: 莎士比亚 戏剧 人文主义
  • 简介:戏剧艺术的群体性与仪式性特点,决定其可以在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文化凝聚功能,并产生关于城市的"共同体"意识,增进城市的文化认同感。注目戏剧如何在当代城市化转型中发挥其构建文化认同,也就有助于理解当代"城市"共同体想象的机理。

  • 标签: 戏剧 城市文化
  • 简介:谈谈我对香港的想象我的老家广西北流跟香港同属粤语地区。我们管粤语叫白话,北流的白话虽然没有广州这边的白话好听,但是语法字音都一样,只是语调不同。我们的语调更短促、迅猛,听起来更像南蛮野音。在北流的县城,我们说粤语,听粤剧,喝凉茶,不吃辣椒,午后阵雨来时走在骑楼下……总而言之,我们广西东南部的人在心理上总是更认同广东,而对北部的桂林柳州地区有一种疏离。桂北人说北方语系的柳州官话,听桂剧和采调剧,吃辣椒,听说到了冬天那边还下雪……至于更远的百色就不用说了,壮族的话我们一点都听不懂。

  • 标签: 华文文学 文学外
  • 简介:一般认为老舍是解放后才自觉向政治和人民靠拢,创作了《龙须沟》等戏剧后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笔者认为老舍获得这一称号并非因某一部戏剧,而是作家长期为人民创作的结果。实际上,正是抗战才使老舍从一个留学归来的精英小说家转变成一个充满人民性的戏剧家。文学史上的老舍有两个形象:一个是现代文学史上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从英国留学回来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幽默写家;另一个是当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家,解放后创作《龙须沟》、《茶馆》的老舍,是紧跟时代政治的人民艺术家。这两种看法形成了鲜明反差,我们不禁要问老舍的创作和文艺思想在这两个时代之间是如何过渡和转变的?老舍出身平民,他早期的《二马》、《离婚》等小说很自然地描写了一些市民生活,但在这些小说中老舍多以“五四”知识分子启蒙的眼光对传统进行批判,像《猫城记》更表现出一种精英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社会失望的情绪,此后老舍陷入反思和迷茫。

  • 标签: 抗战戏剧 当代文学史 人民艺术家 现代文 创作思想 定距离
  • 简介:马来亚白话华文文学,简称马华新文学,从1919年受中国五·四文学运动的影响而诞生到1965年新、马分治,一直与中国文学关系密切(1965年之后,马华文学分为新加坡华文文学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两支,并成为新、马两国文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大到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小到某个作家、某个作品,都对马华文学产生过影响.尤其是三十年代在中国文坛上盛极一时的左翼文学思潮,一度几乎成为马华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核心.本文将论述这一思潮对马华新文学的影响.

  • 标签: 马来亚华文文学 左翼文学 阶级意识 文学题材
  • 简介:东南亚华文文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学影响下的产物。最初出现的东南亚华文文学有强烈的侨民文学色彩,同时也显露出本地化倾向。东南亚华文文学史上有两组大问题:一组是侨民文学与本地文学的问题,它关系到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源流与自身传统;另一组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问题,关系到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精神核心与艺术特色,两组问题相互关联。本文讨论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并提出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 标签: 东南亚华文文学 侨民文艺 本地化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 简介:方修是东南亚的一位资深作家和编辑家.他创作新诗、散文、小说和杂文,但影向最大的,引起马华文艺界乃至整个东南亚文坛强烈而普遍震动的是他对马华文学史的研究.方修在东南亚文学史上的地立,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在马华文学史研究领域所作的拓荒性贡献.

  • 标签: 方修 马华文学 新诗 杂文 文艺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