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红谷里的春天还在躲躲藏藏的时候,我们就准备转场前往红谷里了.从春季草场到红谷里虽然不到五十公里,但我们的羊群还是要艰难地跋涉十五个小时以上.所有的牛、羊如同折了腰的黄草,一阵风就能吹倒.要想让羊群尽快地强壮起来,就只有前往红谷里.
简介:<正>余开伟在《名家与批评》(《山西发展导报》57期)一文中自述一段经历:八十年代初,我在《文学评论》上拜读了夏衍所写的《一些应该忘却而未能忘却的往事》一文,不同意夏公纠缠历史旧帐,对鲁迅和冯雪峰的某些偏激看法,乃斗胆写了一篇为这两位已逝的老前辈鸣不平的文章《千秋功过,自有历史评说》寄给《文学评论》,后来得知《文学评论》编辑部对是否发表拙文争议很大,众说纷纭。资深的老编辑王信和该刊当时的副主编许觉民力排众议,坚持主张发表,经送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过目,周扬豁然大度,同意作些删节予以发表,在1980年第4期《文学评论》上刊登。我当时惴惴不安,为冒犯了夏公深感歉然。然
简介: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体系的急剧转型。全球化经济体系的渐步融入,西方文化潮流的涌进,商品文化的扩展……迅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需求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八十年代一个以计划经济为基础,追求人文理想、精神价值和艺术审美的文化氛围已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文化全面被推向市场,大众娱乐消费性成为文化的主潮。另一方面,自1989年党的第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来,强调政治体制的稳定,国家进一步强化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调控力度。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宣传文化领域得到大力强化。1989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文艺为人民服务
简介:阎连科的小说呈现出与英美哥特小说的若干共性,如普遍的黑暗意象。神秘、逼仄、封闭的小说空间,以及哥特人物形象谱系等。作家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包括极权时期的历史经验、苦难生存的记忆、在痛苦体验中滋长出来的激情。以及民间宗教文化的综合滋养、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过渡的现实背景等,这些都与西方哥特小说类似。相似的宏观背景也促成了哥特元素以不同的形式在当代小说中普遍存在。但西方优秀的哥特小说倾向于灵魂和人性的“内视”,而中国同类小说则倾向于社会文化层面。不同趋向的得失比较可以给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和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