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海明威的"哲学"是通过作品体现的"行动哲学"。他笔下的人物从不因耽于思考而延缓了行动,而是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健壮无畏的"硬汉形象",也可以清楚地感到其中蕴含的对人生价值和终极意义的追求和思索。

  • 标签: 海明威作品 死亡主题
  • 简介:萧红、迟子建同样从一片苍茫的北国走来,同样以别样的女性书写在文坛摇曳生姿,虽然她们之间相隔了五六十年波涛汹涌的岁月,但缪斯女神仍把这两位黑土地的女儿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萧红与迟子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评论界常常从乡土意识、地域文化、女性叙述、儿童视角等角度切入分析。也有人注意到了两位女作家都以“越轨的笔致”描写了大量的死亡,但这方面的论述相对薄弱,而且主要是对萧红、迟子建死亡书写的不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尚未深入到文化层面进行拓展研究。

  • 标签: 死亡书写 迟子建 萧红 比照 女性书写 乡土意识
  • 简介:艾米莉.狄金森被誉为"自萨福以来最伟大的诗人"。在她的诗作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围绕着死亡这一主题。本文从死亡艺术角度来解读狄金森的死亡诗歌,以分析她的人生态度。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死亡诗歌 死亡艺术
  • 简介:摘要《报任安书》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不感兴趣,本文对这篇文章内容进行深度解构,找寻其内在的、不易为人所发现的美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标签: 报任安书 内在美 生存 死亡
  • 简介:《虚》发表已一年有余了,据刘恒自己讲,这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可惜除了几位评论家在综论里提到外,好象没人专门讨论。我是最近才读到的,读后震动很大。你有没有细想想,为什么会给你震动?这震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你是感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是主人公郭普云的死震动

  • 标签: 悲剧气氛 刘恒 白涡 给你 伏羲伏羲 综论
  • 简介:<正>想到要写这篇文章时,我的心在颤抖。写这篇文章时,我的手在颤抖。我为这颤抖的文字中的故事而感动。——作者题记震惊!一个叫"井喷"的恶魔突然降临,开县高桥那个名不见

  • 标签: 井喷事故 抢险救灾 死亡谷 平安夜 上跳 不知道
  • 简介: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以超然的人生态度说明了他的生死观:"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在这种理念之下,死亡(包括正常和非正常的死亡)就不是生活中的一种悲哀的突变,而是作为一种生命的自然形式而存在,死亡延续着生存,所以死亡不应当引起生者的悲恸、震撼与绝望,甚至不应当使生者感到恐惧。正是在这种态度指引之下,作者对小说中五个人物的死亡场景进行了叙述,并努力地将读者带入到一种"生死相连"的哲学意境中去。

  • 标签: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死亡 哲学意义
  • 简介:九十年代以前,学界大体认王元化是学贯中西的文艺理论家。然学界大多忽略,真正纵贯王元化文论演化七十年的思辨方法,是源自前苏联的"日丹诺夫主义"。王元化撰于1939-1940年的《鲁迅与尼采》、《现实主义论》证明"日丹诺夫主义"是其初述文论的理论基点。以1943年为时间起点的"第一次反思",表明王元化开始质疑"日丹诺夫主义"有掩抑作家人格力量之嫌,但并未提升到方法论水平去否定"日丹诺夫主义",这就为其六十年代撰《文心雕龙创作论》时全线复活"日丹诺夫主义"埋下伏笔。1976年王元化从黑格尔美学觅得"知性不能把握美"与"情志"两大命题,本可在理论上一举掀翻"日丹诺夫主义"的文艺"本质论"和文艺"功能论",从而成为改写中国现代文论史进程的领军人物,但因其当年受囿于"日丹诺夫主义"的那块反映论哲学短板,故痛失历史机遇。

  • 标签: 王元化 文论方法 演化 日丹诺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