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位列《清史稿·儒林传》,享有“西南巨儒”之美誉。其诗文创作亦颇有成就,其传世之诗约920首,传世之文约162篇,语录体回忆录凡68条,词集不存词存9首,堪称宋诗派的中坚与晚清有着丰富创作实绩的诗文家。然《清史稿》将其列入《儒林传》而非《文苑传》,可见其首先是一位学者,其次才是一位诗文家。学人的身份,宗学尚宋的诗坛风尚,自立不俗与诗学合一的诗学追求,共同构筑了郑珍诗文创作的学人视角。本文旨在探讨其学人视角之体现,不在探讨其学人视角之成因。一、以学入诗郑珍之诗,根植于道咸间宗学尚宋的诗学土壤,植根于道咸间张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诗坛宗尚。作为学者兼诗人,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的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的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的“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的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的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的“歌德形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简介: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军事变革的迅速发展,部队建设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军事人才,这对军校人才的创新培养提出了挑战。当前形势下军校人才的培养策略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思路固化等问题。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换育人思路才能适应新发展、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