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虽然19世纪末年清政府有北洋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但实际上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才正式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从此,进入大学校园读书,成了每一个平民子弟的梦想。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多少贫寒的家长,甚至是几代文盲的家长,为了让他们的孩子可以佩戴大学校徽而节衣缩食,含辛茹苦,作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啊!一个催人泪下的典型,就是三十年代阮玲玉主演的电影《神女》中那位"她",为了培养儿子成为一个大学生,便以卖笑所得的钱,供儿子的学费。这部无声影片的解说词中写道:"每当孩子回家向她讲述学校生活时,她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光彩。"这是阮玲玉所创造的一个最灿烂的艺术形象。
简介:老舍从1930年回国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七年他一直住在山东,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这七年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我这一辈子》、《文博士》和《骆驼祥子》,还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和《蛤藻集》,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和创作经验论文集《老牛破车》。另外在报刊上还发表了许多杂文、新旧体诗和翻译作品。这七年也是他创作史上的一个高峰,许多作品成为他毕生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老舍这一时期思想的评价,比对他二十年代的评价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例如丁易同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中曾
简介:1931年8月17日一早,有十三位美术青年来到了上海北四川路底长春路北的日语学校。他们并不是来补习日语,而是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木刻创作法。这十三名学员中有十人来自一八艺社,两名来自中华艺大,一名来自白鹅绘画研究所。当年热爱木刻艺术的青年大多左倾,为避开当局的耳目,参加的人数不宜太多。九时整,身着白色夏布长衫的鲁迅走进一间教室——这件长衫的料子是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馈赠的,鲁迅一般只在庄重场合才穿。鲁迅身后紧随着一位身着白色西服的日本讲师。他拎着一个小包,里面装着三套木刻刀和一只马楝(印制版画的圆形刷子),还有一些拓印木刻的日本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