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正>尼扎尔·格巴尼(NizārQabbānī1923—)。叙利亚诗人。生于大马士革一个有艺术传统的富绅家中。1945年于大马士革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进入外交界,1945—1966年期间,曾在叙驻开罗、安卡拉、伦敦、北京、贝鲁特、马德里等使馆任职,精通英语、法语,曾访欧洲各国,开扩了眼界。1966年辞职,定居于贝鲁特,并创办一家出版社。从1955年其第一部诗集《褐色的姑娘对我说》出版,至今

  • 标签: 艺术传统 爱情 民族解放 自由体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
  • 简介:自从巴赫金以狂欢化诗学理论研究拉雷以来,拉雷就与民间笑谑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巴赫金的一家之辞一直独霸文坛。本文将另辟视角,以精英和民间的关系来重新解读拉雷,以拉雷的个案研究来辨析民间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

  • 标签: 拉伯雷 精英 民间文化 话语权
  • 简介:丹尼尔·加(DanielGarber,1880—1958),美国印象派风景画家,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北曼彻斯特的一个农业家庭。1897年6月高中毕业后,他进入辛辛那提艺术学院学习两年。之后,又在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学习五年。加的艺术创作受垃圾箱画派的影响,采用平凡的题材,具有浪漫现实主义的特点。

  • 标签: 丹尼尔 国画家 浪漫现实主义 宾夕法尼亚 风景画家 曼彻斯特
  • 简介:正本书是关于以赛亚·林1928—1946年间书信的汇编。林交游甚广,存世书信达数千封,时间跨度近80年。书信不囿于学术问题,反映出林纷呈的视角和多彩的人生。主题广泛:与父母及妻子的关系、庞大的社交圈、八卦闲谈的爱好、与学者和批评家的交流等等。

  • 标签: 书信集 时间跨度 学术问题 社交圈 批评家 汇编
  • 简介:本文主要就元杂剧《赵孤儿》与史书《左传》《史记》中所记载的故事做对比,解析了《赵孤儿》这一剧作主题从“重恩仇”到“重忠奸”的跨越,同时从受众的角度通过剧作细节的分析展示了这一杂剧在艺术上的魅力。

  • 标签: 恩仇 忠奸 惊险
  • 简介:<正>人们对阿拉世界的启蒙,大抵来自童年时代读过的《一千零一夜》中迷人的故事。年岁渐长,好奇的触角往往进一步在阿拉的书籍中或土地上探索;饶有兴味地寻找那惯于夜出私访的国王——哈伦·赖世德的足迹;倾听咖啡馆里关于沙漠骑士安塔拉的说唱……这千百年丰富的文物古迹,这交织着细腻的东方奇闻轶事,一切的一切,莫不令人对阿拉世界的文化遗产感到谜一般的神秘莫测。

  • 标签: 古诗 沙漠 讽刺诗 黄金时代 作品 诗体
  • 简介:<正>十年前,《当代外国文学》译载了金斯格的《嚎叫》引起关注。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人物金斯格等人均在诗坛上喧赫一时,后转消沉。但,1987年出版的诗集《金斯格诗选:1947-1980》,837页;1988年,诗人出版又一诗集《白色尸衣》(WhiteShroud),名声复起,从“垮掉的一代”再次上升为当代美国诗坛的耀眼人物。

  • 标签: 精神境界 金斯伯格 惠特曼 重要人物 诗歌创作 上帝
  • 简介:《皆大欢喜》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故事场景主要发生在远离尘世的亚登森林中。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喜剧的高峰期之作,也是其由喜剧突破悲剧创作的前奏。主要剧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和她的爱情故事。剧名《皆大欢喜》表明剧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感化,有情人双双喜结良缘,这反映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境界。本文主要分析《皆大欢喜》这部喜剧里“奎斯”这一人物形象,结合莎士比亚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浪漫主义,尤其是消极浪漫主义这一角度分析“奎斯”这个消极浪漫形象以及背后所代表的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思考。

  • 标签: 消极浪漫主义 喜剧 莎士比亚 《皆大欢喜》 杰奎斯
  • 简介:小引余曩时修业任教复旦中文系,迭蒙前辈诸师煦育栽培,所获感知,恒铭方寸。谨仿效少陵《八哀》之体制,因凑成数首忆旧之篇章,追怀故老,念诵先贤。用兹叹扬盛德,列诗文以树其本干;结撰小传,援注释而繁其枝叶。图彼构思适便,遂不复诠次云尔。

  • 标签: 刘大杰 厚贶 中国文学发展史 短篇小说集 《文学评论》 洞庭
  • 简介:意大利著名理论家和小说家翁托·艾科建构了一套以读者为中心的开放作品阐释理论体系,其理论内核主要由文本、读者和方法论相辅相成的三部分构成。它们指的是创造性的、多元而歧义的现代开放作品;知识和美学积淀深厚的虚拟“模范读者”以及具有图书馆和百科全书般组合和联接能力的批评策略。这一理论体系显示艾科对现代和经典开放性艺术作品的一种真诚的批评态度,他教给我们对抗文学迷宫的方子,给重读经典和叙事结构分析以理论上的启迪。

  • 标签: 翁伯托·艾科 开放作品 模范读者 百科全书
  • 简介:春秋战国之交一百三十年间,孔府叔梁纥、孔丘、鱼、子思祖孙四代人的妻子,全部因追求幸福,而独立自由地出走,成为东方"娜拉",东方自由女神。孔四世出妻,是对孔子仁学、子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等命题的生动诠释。

  • 标签: 孔子 子思 出妻 独立自由
  • 简介:A.金斯格的诗歌反映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身心焦虑与文化反叛,也显示了美国诗歌中激扬蹈厉诗风的延续.本文从"Beat"的释义、诗歌传承和作品解读等方面对之做了探讨,指出金斯格在艺术创新和文化批判两方面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

  • 标签: A.金斯伯格 反叛诗人 文化焦虑 美国 诗歌 文化反叛
  • 简介:这首《诗经·卫风·兮》写卫国的女子因丈夫行役,自己辗转相思几至成疾,它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等一起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闺怨诗;“自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诗句素来脍炙人口,而其余的诗句也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只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而已。

  • 标签: “闺怨诗” 《诗经·卫风·伯兮》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 简介:<正>虽然说不太频繁,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我常常在黎明醒来,沿着莫斯科空旷的街道徘徊。晨曦之中,昨夜的路灯还放射着疲倦的微光。黎明的莫斯科焕发着朝露的清新气息。房子的墙壁上有露水珠儿,公园的铁栅栏上有露水珠儿,纪念碑铜像的肩膀上也有露水珠儿。鸟儿——这是莫斯科清晨的主人,像在森林里似的鸣啭啁啾。一只鸽子,咕咕叫着,在红场上漫步。黎明时分,瓦西里·布拉日尼科夫教堂前面的马路宛如

  • 标签: 瓦西里 铁栅栏 科夫 安卡 七个人 我们俩
  • 简介:本文以英国18世纪诗人蒲的早期作品“温沙森林”为例,分析贯穿于蒲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伦理思想——“和谐”。诗歌中蒲在对广袤的大自然混杂现象的观察中,引发了对人、社会和历史的联想。通过描绘自然界、社会和历史中的种种杂乱、不协调和非理性现象,以及对英国社会生活中某些政治与历史事件的议论和回顾,蒲阐述与论证了他的“和谐”伦理思想。

  • 标签: 蒲伯 “温沙森林” “和谐”
  • 简介:本文以《德家的苔丝》歌唱文本中描写的三类歌曲民谣、世俗小调和圣歌以及三位主人公苔丝、亚历克·德和克莱尔分别对它们的歌唱为出发点,结合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苔丝如何受到母亲民谣的教诲从而建构婚恋伦理认知,如何受到亚历克世俗小调的引诱触犯伦理禁忌,又如何在失贞后转向从克莱尔的圣歌中寻求庇佑和救赎,由此发现影响苔丝悲剧命运的三个重要的歌唱阶段及其所产生的伦理教诲价值。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歌唱文本 伦理价值
  • 简介:<正>司各特·菲茨拉德(ScottFitzgerald,1896—1940)的一生及其创作,同追求时尚的美国东海岸地区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他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小商人家庭,由于家境不佳,他上学读书全靠亲友资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他积极参加学校的戏剧团体活动,并同当时著名的诗人此肖普以及文学评论家威尔逊过从甚密。这时的菲茨拉德就已经如醉如痴地爱上了文学,并立志当一名作家。他曾对威尔逊说过:“我要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呢?”至于达一远大抱负有未如愿以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小说创作 盖茨比 长篇小说 威尔逊 上流社会
  • 简介:《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名篇,历来研究者对它有着超乎寻常的解读热情,魅力非凡。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故事内涵仍未阐释到位,尚可再论。蒲松龄在小说中两次用到"黠"字:一处是婴宁用以形容丫鬟小荣"是亦狐,最黠";另一处是作者用以点评婴宁"其黠孰甚焉",足见此字甚得蒲之心。以本文之见,最黠者并非小荣、婴宁等美狐,而是作家本人!蒲松龄小说创作上的灵心慧性,在《婴宁》篇中施展得酣畅淋漓。

  • 标签: 《婴宁》 《聊斋志异》 小说创作 经典名篇 研究成果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