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鲁迅认为要解放妇女就要解放社会,因此他首先提出"节烈"问题。他还认为要解放妇女,首先要让她们成为"娜拉",有觉醒的思想与出走的勇气,但更重要的是解决经济独立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恢复她们的"妻性"。虽然鲁迅是站在启蒙视野下阐述自己的妇女观,但他的"男性中心"意识在具体行动上还是会与"解放女性"思想有所矛盾。

  • 标签: 鲁迅 妇女观 解放社会 解放女性 矛盾
  • 简介:不仅是大冈升平文学的最高杰作,也体现了日本战争文学的最高水准.作品除了赤裸裸地描写战争的惨祸与人的悲哀外,还以高格调贯彻了人在被逼至死亡边缘时,是否还能保持人性尊严这种形而上的问题.本文在对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作品中潜藏的人类心身矛盾、人类在战争态度上的矛盾、人类的社会性存在与个性自我间的矛盾以及人类生与死的矛盾等四组矛盾,并进一步指出这一矛盾建构是作品的真正魅力所在.

  • 标签: 矛盾建构 心身 战争态度 社会与自我 生与死
  • 简介:《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用了三十多年心血创作的一部寄托理想、讽喻现实的小说。全书否定了旧的男女等级制度,提出保护女性权益的条例,对妇女的社会角色及交际范围进行了探索性拓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理想的妇女观。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镜花缘》 妇女观 理想
  • 简介:北宋中期兴起的新儒学——理学,或称道学和圣学,它重新阐释了儒学传统,着重探讨儒学的义理,形成了新的儒家学说。新儒学派为了儒学的纯正,将辞章之学和训诂之学的儒者排斥于儒林之外,

  • 标签: 理学史 黄宗羲 体系 新儒学 北宋中期 儒学传统
  • 简介: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泰斗,正如本·琼森对他评价的那样:他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也属于所有的世纪。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造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曾经创作出了各种经典的人物。而在这其中,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感人情深的朱丽叶、聪明美丽勇敢的鲍西娅、痴情勇敢的苔丝德蒙娜、纯情不谙世事的奥菲莉亚、美丽纯洁善良的米兰达等;伴随着这些正面角色的还有一些性格饱满的恶妇的存在:狠毒残酷的麦克白夫人、狡猾的高纳里尔等。这些栩栩如生的、性格迥异的女性,反映、揭示了不同时期莎士比亚不同的创造思想。

  • 标签: 莎士比亚 妇女形象 思想根源
  • 简介:芭芭拉·金索尔弗的小说《动物之梦》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失忆的故事。论文从创伤记忆、文化记忆和生态记忆三个方面分析主人公科蒂建构自我的独特视角:科蒂丧母失子的创伤记忆帮助她重新认识自我与过去、未来的联系;文化记忆促进了科蒂的自我与群体身份的认同;生态记忆唤醒了科蒂内心的自然归属感,在回忆中科蒂找回曾经热爱自然的自我,积极投入到家乡的环境正义运动中。

  • 标签: 《动物之梦》 记忆 身份
  • 简介:<正>经过历时一年的精心筹划,第一届“妇女与文学”国际研讨会于1995年6月20—23日在北京大学如期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促进对妇女文学的研究,并为将于九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献礼。研讨会由北大英语系中外妇女文学研究学会、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杂志社和天津市文联《文学自由谈》杂志共同承办。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日本、韩国及香港地区的二十多位海外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女作家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开幕式于6月20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电教报告厅隆重举行。大会倡议与组织者、北

  • 标签: 研讨会综述 妇女文学 中国女作家 女性形象 托妮·莫里森 中国当代文学
  • 简介:本文试对勒克莱齐奥的小说《沙漠》中作者构建的文化身份模式进行探讨,指出异质文化身份与自然的弱势身份的相似性,分析作者将两者结合在同一作品中的动因,并借助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和"符号矩阵"理论研究作者表现作品主题的诗学构建及作品的内部结构,指出作品两条线索所构成的文化身份的循环运动模式,并对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进行补充。

  • 标签: 《沙漠》 文化身份 行动元模型 符号矩阵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入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见的,它从道德伦理之域对文学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与阐释,以及由此生成的思想理论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入文精神的内涵,而且促进了入文精神的历史变迁。在入与社会关系上,以求真为切入点,历史具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在入与自然关系上,以求美为切入点,张扬了自然和谐的入伦理想;在入与他人关系上,以求善为切入点,真实地呈现善恶之间入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与伦理意义;在入与自我关系上,以求圣为切入点,内在地传达着终有一死的入由凡入圣的道德伦理欲求。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入文精神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入文精神
  • 简介: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对“异者”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多种媒介共同建构和传播,其中,新兴的印刷媒介地位渐趋重要。统·化、标准化的印刷媒介在向公众传达有关新世界这一“异者”的知识时,往往包含有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刷媒介的建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欧洲近代早期 媒介 “异者”建构 欧洲中心主义
  • 简介: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小说融历史和现实为一炉,深刻揭示了澳大利亚人建构文化身份的历史负荷与现实困境.本文拟从"民族叙事","帝国远征"和"文化霸权"等方面来解读其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旨在重新审视被殖民者歪曲的历史与文化.

  • 标签: 帝国中心 建构文化身份 彼得·凯里 澳大利亚 小说 文化霸权
  • 简介: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不关注政治、战争和民族起义等本质要素,而注重文化、艺术和语言等要素在民族认同中的建构作用。詹姆斯·乔伊斯主要从灵显叙事、城市表征和多元文化等多维度建构小说中的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在故事层面,乔伊斯忽略了典型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灵显叙事中的反英雄展现民族认同的“缺失”;在空间书写上,乔伊斯通过城市中随处隐现的英国殖民统治的“图腾”,表征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消解”;在话语与文化层面,乔伊斯从不列颠“他者”文化和多元文化呈现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杂糅”。乔伊斯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核心思想是解构传统民族认同的“逻各斯”,实则是爱尔兰民族认同一种“缺席的”在场。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民族认同 非本质主义 灵显叙事 城市表征 多元文化
  • 简介:受经济发展和政治管控的共同影响,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大批顺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来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顺应型"男性主体,当时的文学作品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描画。本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法,从身体的文化消解、主体的归化与异化等几个方面,阐释这一时期"顺应型"男性主体的身份建构及表征特质,探寻社会总体意识形态对性别主体身份建构的规约性。

  • 标签: 身份建构 顺应 身体消解 归化 异化
  • 简介: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经常在作品中通过渲染虚无主义气氛以唤起人们对当代伦理价值的深刻反思。本文试图从麦卡锡小说《路》中的父子关系这一层面来探析作品对人性和伦理的关注与表征。论文阐述了父子俩在末世危途中的冲突、磨合以及最终对传统父子关系的超越,同时探讨了作者对后启示录荒原中父子伦理关系的成功建构

  • 标签: 科马克·麦卡锡 《路》 父子 伦理关系
  • 简介: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通过表征实践生产出有关“他者”的知识,为帝国主义权力的运作提供帮助。在一些美国文学作品中就是凭借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将华人男子制作成被“阉割”的、“女性化”的、甚至是专搞“同性恋”的“他者”,从而在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合法地将华人移民排斥在美国公民的行列之外。这种现象在美国华裔女子中也严重地存在着。

  • 标签: “东方主义” 美国华裔文学 男性形象 他者 美国文学 话语
  • 简介:"圣灵从我眼前走过,我的心动了,我的生命受到鼓舞。"——2006年,冯秋子在她的散文集《圣山下》的扉页,写下了这句题记。那时,她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六年后会用文学之外另一种她相对陌生的艺术语言——水墨绘画,来铺陈心迹,捕捉意念,拓展力量,发出纯粹的艺术之声。面对她新近创作的现代水墨作品,观者不仅受到了鼓舞,还能感受到自在生命之建构和时空意象之生成——看着那蕴含其中的审美能量,如此生动地从我们眼前走过.

  • 标签: 现代水墨 冯秋子 实验 艺术语言 水墨作品 时空意象
  • 简介:本文通过对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泉镜花的短篇小说《外科手术室》中反讽叙事的考察,探讨一种值得关注的文体创作。《外科手术室》将小说世界里的"美"反讽为"矫情"与"表演",以此揭示"美"的相对性和伪善性;将"爱"描画为实质上的"逃离",实现了对"爱"的反讽叙事。该小说通过对"美"与"爱"两个层面的本质性反讽书写,构建了一个精妙的反讽时空体系,实现了对文本表层浪漫主义叙事的超越。

  • 标签: 泉镜花 《外科手术室》 反讽 时空建构
  • 简介:本文试论艾略特诗歌中现代主义话语权的三个重要建构因素:美学方面对古典范式与浪漫主义的传承容纳;现代主义诗歌话语权建立的政治经济学因素;主体话语在形式与欲望的矛盾中的建立过程。

  • 标签: 古典范式 浪漫主义 话语权 政治经济学 秩序 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