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詹姆斯·费伦是当今美国叙事学界的重镇之一。其新作《作为修辞的叙事》突出文本分析,对“读者反应”的引入扩大了我们对叙事概念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以对叙事作出的修辞性且个性化的理解为逻辑起点,企图建构一种突显作者、文本和读者交互协同作用的、以文本为中心的动力话语体系。这对国内相关研究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詹姆斯·费伦 《作为修辞的叙事》 叙事学 文学理论
  • 简介:  玛格丽特走动着,想好好舒展筋骨,但是这个幽闭的BSL-4实验室里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她朝阿莫斯走去,这家伙好像被高倍显微镜下的载玻片所惊呆了.  "你在那根刺上发现了什么?"……

  • 标签: 感染血管
  • 简介:<正>山梅的家是三十年前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起的临时木板房,时至今日已歪歪扭扭,尚没倒塌。周围的房屋大体相仿,房檐腐朽,板墙翘起。盛夏的骄阳虽然悬挂在蓝天上,但整年也照不到孩子奔跑玩耍的狭窄胡同里来,所以胡同里一年四季湿漉漉,漂荡着一股类似晾晒湿衣服的臭味。坂田虽然事先从

  • 标签: 胡同 房檐 房屋 血缘关系 废墟 木板
  • 简介:·吉拉尔以"模仿欲望"的理论重新解读.具有一种深刻的启示力量:揭示了替罪羊是无辜的,团体中人群是暴力的,"模仿欲望"是集体迫害的驱动力,它激发着"以暴还暴"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撒旦王国的溃灭.但是,耶稣带来上帝王国的"宽容"原则,彻底消除模仿危机,给人类带来新的希望.

  • 标签: 勒内·吉拉尔 《圣经》 基督教 替罪羊思想 “模仿欲望”
  • 简介:<正>碎石工沙色的草有着甜蜜的生命,美酒也不能在这生命中碎骨粉身。它们从鸽窠里收获羽毛从溪流中得到殷切的语言它们耽搁了姑娘的脚趾刺透了它的小蛹那疼痛的血滴滴落在它们轻浮的逸闻上

  • 标签: 碎骨粉 语言 石工 太阳 生命 朋友
  • 简介:自本刊去年第6期出版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本编辑部全体同人一直处于激动、兴奋、欣慰的心情之中.每天,少则数十封,多则数百封充满深情厚谊、真知灼见的信件从全国各地飞抵编辑部,让我们品尝到了各具酸甜苦辣风味、绝对有益于健康的美味佳肴和良药补品.许多素未谋面的读者同时给我们寄来了表达美好祝愿的圣诞、新年贺卡或明信片;有的读者自撰对联、写诗庆贺出满百期;部分读者风尘仆仆地来到编辑部,为的就是给我们亲手递上一张新年贺卡,以表达诚挚的谢意和衷心的祝愿;不少读者给我们打来电话,畅谈对本刊的看法,其中有的读者在寄出读者调查表后,惊喜地收到了从封面到内容令他们感到新颖的本刊第100期,马上打电话来表达他们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激动……

  • 标签: 动力希望 希望译林 情况综述
  • 简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新兴的中产阶级下层让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而阶级结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中产阶级下层年轻人常被想象为新的阶级身份和英格兰的象征。罗斯·麦考利的《维持体面》和伊丽莎白·鲍温的《心之死》描绘了中产阶级不同群体的差异和冲突,并在其下层年轻女性身上,看到了更新阶级文化的潜能。本文将在中产阶级下层和青年闲暇文化崛起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以这两部中额小说为例,探讨其对阶级流动性和现代"中产阶级性"的表现,并分析文本中潜在的矛盾立场。

  • 标签: 中产阶级下层 中产阶级性 英国性
  • 简介:本文选取了冯古特不同创作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小说《猫的摇篮》(1963)、《五号屠场》(1969)和《囚鸟》(1979),分析了作家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现冯古特对基督教体系和基督教思想的态度迥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恰恰体现了冯古特独特的人道主义宗教观。

  • 标签: 冯内古特 《猫的摇篮》 《五号屠场》《囚鸟》 宗教
  • 简介:好的鲁迅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异于以往的阅读经验,本文通过分析竹好的《鲁迅》来解读文学家与启蒙者,"挣扎"与"影子"胶着的鲁迅形象。

  • 标签: 竹内好 鲁迅 解读
  • 简介:法国当代诗人勒·夏尔虽然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但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色彩.法国诗歌的革命让勒·夏尔重新发现了什么是诗歌,他的诗让读者深受鼓舞,即使在最为困难、最为失落的时刻,也能让人们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与法国许多现代诗人相比,勒·夏尔的地位是独特的,其精神是伟大的,思想是闪光的.与二战期间的法国抗战诗一样,他的作品不仅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二十世纪法国诗歌在寻求发展过程中继承传统的一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变我们对二十世纪法国现代诗歌的固有成见.

  • 标签: 勒内·夏尔 法国 诗歌 艺术风格 超现实主义
  • 简介:杜拉斯的《广岛之恋》以电影剧本的形式成就了小说的经典性,用一份无望的爱情诠释着对生命的认知。这份爱情的重量远远大于一般爱情,它承载了爱情本身,也载入了战争,更填进了生命。更多还原

  • 标签: 《广岛之恋》 杜拉斯 爱情 战争
  • 简介:<正>马里奥·贝德蒂(MarioBenedetti)一九二○年出生在乌拉圭内地的一个小镇,三四岁时随双亲迁至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他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但因父亲经营药房破产,家庭生活一度陷于绝境,父母亲因此不睦,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幼年的贝德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贝德蒂十八岁时移居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那里一住十年,靠在一家出版社当速记员为生。贝

  • 标签: 蒙得维的亚 拉丁美洲 贝内德蒂 首都 中短篇小说 乌拉圭
  • 简介:"九叶诗派"的女诗人陈敬容与郑敏都善于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与中国诗歌传统、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混合熔铸,但两人诗作风格迥异,陈诗是情感丰富的流动的音乐,郑诗则更像富蕴哲理的凝定的雕像。

  • 标签: 主观客体化 客观主体化 诗歌结构
  • 简介:诗歌和技术是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被反复讨论的两个主题:技术在现代世界居于危险的统治地位,而诗歌包含着从这一危险当中获救的可能性。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马里蒂就诗歌与技术的关系则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两者服从于同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意志,即对速度的追求。在海德格尔开启的问题里对马里蒂有关语言和抒情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诠释,或许能让我们对诗歌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进行一番别样的思考。

  • 标签: 诗歌 技术 速度 海德格尔 马里内蒂
  • 简介:这是一首轻盈婉转的小诗,读来更像一首情诗。不过,这可不是一首一般意义上的情诗,而是一位僧人与一位女道士的赠答之作。大凡僧人的诗歌作品,大多带着一股山林气、蔬笋气,多写出家人的修道生活,难得一顾世俗之事,遑论男女私情。至于僧人与女道士的赠答,更堪称绝无仅有。

  • 标签: 《答李季兰》 皎然 诗歌 禅学思想 艺术风格
  • 简介: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贝德蒂是拉美文坛的一位传奇式人物.作为一名多产作家,贝德蒂的作品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文学体裁;作为一位左派知识分子,他曾被迫流亡国外十二年.贝德蒂的笔下既有碌碌无为的蒙得维的亚中产阶级的缩影,也有沉浮于理想与现实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既把乌拉圭的官僚主义做为过批判对象,也曾将矛头直指整个拉美的独裁政府.对人性主义的呼唤始终是贝德蒂作品关注的主题.马里奥·贝德蒂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不是最重要却令人激动的作家.

  • 标签: 乌拉圭 马里奥·贝内德蒂 作家 官僚主义 人性主义 拉丁美洲文学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追求盈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