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的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的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所进行的思考,探寻这些思考的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的文化思考中,歌德追求的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断念”为基础的互补和综合;展现的不是唯一性,而是多样性。他在指出新时代带来的危机的同时,尝试建构机遇和可能,并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勾画出了一个文学乌托邦。

  • 标签: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漫游 迁移 断念
  • 简介:<正>客是黄土高原上的候鸟。每到黄时节,大批甘肃、宁夏、青海的客就背着行李卷,到富庶的陕西关中平原割麦。在西北,客是一个特殊的流动群落,他们以季节为坐标在数省游走流动。2002年2月3日,53岁的陕西摄影家侯登科

  • 标签: 侯登科 陕西关中平原 中国摄影 纪实摄影
  • 简介:<正>玛塞尔·普鲁斯(1871—1922)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坛上有特殊地位的作家,也是法国文学家史上第一流作家。他度过与众不同的一生,创作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法文原名直译是《寻找失去的时间》。这是一部七卷十五册的巨型小说。奠定普鲁斯特在法国文学史上突出地位的就是这部小说。这样一个有特色的法国作家,在中国还没有人比较详细地介绍

  • 标签: 小说 二十世纪 突出地位 作家 普鲁斯特 传略
  • 简介:<正>生命是一场漫长的磨损,绝大多数人等待上帝之镰的刈割,少数人选择自己结束自己。戈是后者中的一个。这个在24岁决然离去的诗人曾这样自我描述:戈经常面露倦容,有时甚至不愿想25岁之后的光景。

  • 标签: 自我描述 《钟山》 《废都》 文学想象 博尔赫斯 先锋派
  • 简介: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宣布后,西方对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的评论褒贬不一。虽然,品曾被称作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但是,剧作家本人一贯反对为他的剧作贴上任何流派的标签。品剧作的最大特点是剧中含有许多模棱两可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品的早期剧作《看房人》,指出剧作家的意图就是引导他的读者和观众在模棱两可的话语中和复杂多变的人物之间探索真相,而这也恰恰是品五十多年戏剧生涯的真实写照。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看房人》 哈罗德·品特 戏剧文学 题材
  • 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Robert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和艾略特、庞德、威廉斯、史蒂文斯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诗坛五巨擘.……

  • 标签: 弗罗斯特黑色 黑色诗歌
  • 简介:关于贝克特在国内的接受与研究,学界常有片面或偏颇之言。这些学者或出于主观臆测,或一叶障目,并没有对贝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全面的学术考察。从《等待戈多》的"内部发行"到《贝克特选集》5卷本的正式出版,从80年代的"荒诞热"到新世纪以来的"众声喧哗",国内对贝克的译介与研究不断发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本文则主要探讨三个历史时期(20世纪60年代、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研究的主要成就、特点与不足,并提出带有反思性的愿景。

  • 标签: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 反戏剧 反小说
  • 简介:<正>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第三部分中,马克思详尽地评述了在一八四九年六月十三日选举中获胜的秩序党的性质,及其在翌年三月十日选举中失败的过程。秩序党在哀叹自己的失败时,曾引用了一则希腊故事说:“……我们藏在洛依木马的肚子里潜入了神圣的依利翁城,但我们并不是象我们的祖先希腊人那样潜入的,我们不是占领了敌人的城池,而是自己成了俘虏。”马克思把这段话抄录在这篇著作中,用意是以秩序党自己的话揭露它的真面目。恩格斯在一八九五年版上还加了一条注,指明“希腊人”gre-

  • 标签: 阶级斗争 法兰西 特洛依木马 马克思恩格斯 故事 希腊人
  • 简介:本文是围绕《我的世纪》(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我的世纪》),对其作者、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君·格拉斯进行的一次采访记录.格拉斯对他获奖的感受、《我的世纪》的选材和成书过程、如何看待文本翻译、影响他世界观的人物和思想以及对21世纪的展望等问题做出了真实而又深刻的回答.

  • 标签: 君特·格拉斯 当代 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 成书过程 人物
  • 简介:在温森的文学创作中,“故事”是一个关键词,独特的故事观也是其解构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温森认为故事的核心价值是文学性真实,故事重述是对概念化生活和传统真实观的挑战,是讲述者赋予世界秩序并重构世界的方式;故事的话语范型是私语性讲述,用小话语突破宏大叙事,体现个人对于话语的介入和构建;故事的功能是延异性转变,由于故事具有重构、传递经验和隐喻功能,讲述故事可以探索可变多元的主体;故事的表现形式是否定性表达,由于受到“否定神学”影响,温森在作品中启动多种“防御机制”来反对确定性,用排除和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在西方文学“故事转向”的背景下,研究温森的故事观对研究后现代文学形式变革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温特森 解构主义 故事观 个人话语
  • 简介:本文从话语权、权力和宗教三个视角阐释了《使女的故事》中的政治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反乌托邦的女性生态预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中宗教与政治的未来小说。

  • 标签: 《使女的故事》话语政冶 权力政治 宗教政治
  • 简介:本小说是美国当代作家辛西娅·奥兹克于1990年获欧·亨利小说奖的名篇佳作。小说描述了一位已年过半百、性情怪僻的知识型女人,在物色意中人时把一位偶尔遇到的年轻潇洒的画家当成了自己的知音,并随即以历史上的两位著名文学家之间的爱情佳话作为参照,来培养这位年轻人对自己的感情。然而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这位画家就心事重重地匆匆离开了。

  • 标签: 中篇小说 美国作者 当代
  • 简介:<正>英国小说家安东尼·罗洛普(AnthonyTrollope,1815-1882)的《自传》写得快不快?全书完稿于1876年4月中旬,费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跟他平时写小说的速度差不多快。同年他留给儿子亨利·罗洛普一封信,要儿子等他去世之后再拆信。信中说,“附在这里的是我一生的回忆录,我希望你把它作为我送给你的礼物收下。我的用意是在我去世之后将其出版,并由你编辑。……是否作些删节或删节什么内容,由你决定。但是,我不希望加进

  • 标签: 讽刺小说 萨克雷 狄更斯 乔治·爱略特 英国小说 小说家
  • 简介:<正>有五家人家经常给上司来电话。我上午值班的任务是守电话机,所以我清楚地记得那五种声音。我们都知道每一“家”都是上司的一个情妇,有时我们也常在一起交换一下我们各自的猜测。

  • 标签: 办公室 电话机 上司 办公桌 赌场 母亲
  • 简介:<正>勃朗三姐妹是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坛上的三位著名的女作家。1854年卡尔·马克思在评价包括夏洛蒂·勃朗特在内的一些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社会意义时写道,他们的小说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鲜明而富有说服力的描写”,“……给世界上宣示了,较之所有职业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算在一起还更多的政治与社会真理……”我国读者对夏洛

  • 标签: 夏洛蒂·勃朗特 现实主义 家庭教师 社会意义 三姐妹 女作家
  • 简介:<正>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景色是圣·伊棉山区和它的小山谷。在一个来自它乡的客人看来,第一眼的感受是严峻而单调的夏斯哈勒山脉和正义山脉平行绵延,大部分地区被郁暗的云杉林覆盖,挡住了长长的地平线,使

  • 标签: 地平线 作品 艺术家 云杉林 埃尔 水彩画
  • 简介:阿法纳西·费(1820—1892),19世纪俄国著名诗人,唯美派的主要代表,1840年出版处女集《抒情诗》。晚年出版4册《黄昏之火》。他的诗主要吟咏爱情、自然、艺术,注重意境的追求,刻画细腻,讲究色调,音律优美,文词绚丽,强调表现艺术美。

  • 标签: 抒情诗 19世纪 艺术美 爱情 迅速传播 白桦树
  • 简介:乔治·爱略特在当代西方受到评论界的持续关注,研究态势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爱略生平研究的重心已从对作家个人生活的求真描述转向对其思想源流、人际关系、创作过程的探讨,体现出文化和政治转向;其次多元的理论视角为作品阐释赋予新意,从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立场出发的文本阐释尤其令人瞩目;最后以往为人诟病的爱略诗歌开始受到重新评价,被认为是对作家思想的有力呈现。由此可见,对经典作家的深入探讨,历史语境与当代理论视角的有机结合很有必要,而梳理当代西方爱略研究成果,对我们开阔视野、把握国外研究的总体趋势也不无裨益。

  • 标签: 乔治·爱略特 当代 西方 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