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吴泽林同志的这篇文章曾在去年召开的70—80年代苏联文学讨论会上宣读过。为了让更多的关心苏联文学的同志了解它的内容,我们又刊载在这里。吴文所涉及的20—30年代的苏联文学,目前之所以又在苏联国内外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是因为当时一些被禁的作品,现在与公众见面了,而这些作品的公布又打破了原有的文学史的格局。但是,究竟如何看待20—30年代苏联文学的演变,它的盛与衰又究竟是何种因素造成的?还有,如何评价苏联作家笫一次代表大会及其制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功在哪里,过在何处?这些都是研究苏联文学的同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但看法又不尽相同。吴文对这些问题都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且自有他的道理。“反思历史”这一词汇目下可谓时髦,但关键不是这一词汇的新鲜度,而是对历史进行真正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出应有的教训和规律,莫让痛苦的历史重演。我们觉得,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它的观点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但却从自己特有的研究角度,对这一阶段的苏联文学历史,作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大胆而公开地把众所关心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简介:苏联文学是20世纪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为世界所瞩目。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曾经极大地影响了许多国家,甚至几代人。虽然它的历史并不长,但要真正认识和理解它,实属不易。因为它不仅涉及苏联70年的历史、政治经济变革、国家兴亡、宗教复兴、时代变迁,而且还影响到苏联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等。作为时代见证、艺术编年史的苏联文学蕴含着丰厚的思想资源,反映着那个“理想燃烧”的时代所赋予、同时也支撑着那一时代的精神品质和特有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文学”从概念到传播和接受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重新认识苏联文学,对于反思70年苏联悲壮的历史,反省我们自己,都有着巨大的价值。我们需要的是在社会历史和文学进程中实事求是地考察其起源、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原因及其得失,而不是简单地褒贬这个文学现象。为此我刊从今年第1期起并在网上论坛就下列问题开展笔谈,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简介:被访谈人伊戈尔·奥列格维奇·沙伊塔诺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学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语文学系获得了副博士、博士学位,现在是国立俄罗斯人文大学的教授,“俄国布克奖”的文学秘书,俄罗斯权威学术期刊《文学问题》的第一副主编。他主要研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也涉足文学理论和俄罗斯文学批评,是著名文学批评家、莎士比亚学者,在诸如《新文学史(NewLiteraryHistory)》等英美杂志、文集上经常发表学术成果。我决定采访他,初衷是想了解近十几年来“布克奖”获.奖作品的大致情况,以期以这些作品为重要侧面,窥探到当代俄罗斯长篇小说发展的某些特征。但遗憾的是我的问题越积越多,超出了原先的设想。
简介:<正>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文坛上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的文学现象,如反思作品的发表、侨民文学的回归、以前“禁书”的解禁、政论体裁的走红、文学派别的论争等等。与这些文学现象相比,几乎与改革同时出现的异样文学引起的轰动程度要小得多,然而它的重要性却似乎不应在上述的文学现象之下。异样文学这一名词是苏联文学批评家秋普里宁在1989年初提出来的。然而属于异样文学的作品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了。这类作品同几十年来流行的苏联文学作品,特别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颇不一样。这类作品中的相当一部分在改革前的“停滞时期”也是禁书,但是它们的被禁不是出于政治原因,而是出于审美情趣与习惯:出版部门和广大读者因其所受的文学教
简介:大多数跟俄罗斯人有过接触的人都有这样一个认识:同俄罗斯友人聊天时,他们表现出的对本国文学的熟悉程度和文学修养远远高出我们很多,也许只有真正搞俄罗斯文学的中国学者才可能跟他们聊得来。然而他们并不是专门搞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即便是普通人,他们的俄罗斯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知识也是很丰富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曾对此思考过,也曾试图寻找答案。有人说这是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长盛不衰的结果;也有人说这是他们的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几乎没有文盲的原因。这些都是事实。然而我们还会有这样的疑问:他们是如何使这一优良传统得以长盛不衰的?他们对文学的特有的偏爱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俄罗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授课情况,或许在这里我们才能发现答案的准确源头。俄罗斯中小学文学课程的授课情况文学的审美和教育功能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的,但是文学与教育应该处在什么契合点上才能相得益彰呢?在这方面俄罗斯的实践是很有成效的。他们在中小学中的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加强文学课的教学,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把文学课作为主要课程来授课的。在俄罗斯中小学的课程表里,文学总是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安排,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