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莱蒙托夫作为经典作家,一直以来在俄罗斯学界持续不断地受到关注。对莱蒙托夫创作中拜伦影响元素的探究曾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鉴于国内该课题研究资料相对匮乏这一状况,本文力图对俄罗斯学界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引介与评析。

  • 标签: 莱蒙托夫 拜伦主义 影响 诗歌
  • 简介:被访谈人伊戈尔·奥列格维奇·沙伊塔诺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学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语文学系获得了副博士、博士学位,现在是国立俄罗斯人文大学的教授,“俄国布克奖”的文学秘书,俄罗斯权威学术期刊《文学问题》的第一副主编。他主要研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也涉足文学理论和俄罗斯文学批评,是著名文学批评家、莎士比亚学者,在诸如《新文学史(NewLiteraryHistory)》等英美杂志、文集上经常发表学术成果。我决定采访他,初衷是想了解近十几年来“布克奖”获.奖作品的大致情况,以期以这些作品为重要侧面,窥探到当代俄罗斯长篇小说发展的某些特征。但遗憾的是我的问题越积越多,超出了原先的设想。

  • 标签: 沙伊塔诺夫 俄罗斯当代文学 布克奖 女权主义 文学批评
  • 简介:科学技术领域里有发明,甚至社会科学领域也有自己的发明。但是,人们很少谈论人文科学领域的发明。本文通过语言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领域里的发明案例,尤其是通过文学理论领域的宣言及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表明在人文科学里不但需要开辟自己的实践领域,从事人文发明,而且人文发明还可以改造人文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与科学技术、社会科学领域的发明家一样,人文科学领域里的发明家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在科研体系里,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里,应该有人文发明的位置。

  • 标签: 人文发明 人文工艺 经营学 文艺学 宣言
  • 简介:在俄罗斯犹太问题一直是文学、文学批评与政论的主题之一。20世纪俄罗斯文学对于犹太问题的反映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研究俄罗斯犹太问题的主要资源之一。从文化视域入手探讨俄罗斯文学中的犹太问题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研究取向。犹太人被同化的问题以及犹太人与哥萨克的矛盾与冲突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重要主题。目前,在俄罗斯犹太文学的特质、犹太作家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化与文学传统间的关系、20世纪初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的犹太问题以及20世纪俄罗斯犹太文学中男女主人公书写模式的对比方面尚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 标签: 20世纪 俄罗斯文学 犹太问题
  • 简介:苦难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中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外在的贫穷和内在的罪感是一切苦难之源。值得赞美的是:不幸的人们虽身陷苦难仍保持着人的尊严与高贵。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发现人至少同喜爱幸福一样喜欢受苦,因为人有任性的权利。尊重任性的权利,标明了新的人道理想。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苦难 作品 观照 人的尊严 发现
  • 简介:叙述主观化是语篇建构的重要手段,是文学修辞学研究的传统内容。随着当代俄罗斯文学叙事方法的变化,叙述主观化的手段和表现形式随之改变。在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主观化叙述。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作者意图、构建动态语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叙述主观化 女性文学 特点 作用
  • 简介:<正>今年是十九世纪杰出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逝世一百周年。近年来,苏联对他的创作和思想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些什么研究成果?还存在哪些争论的问题?这些情况都是我们外国文学工作者所关心的。现根据我们所见到的书刊资料,把有关情况整理介绍如下:

  • 标签: 屠格涅夫 洛夫 心理分析 俄国文学 苏联文学 艺术世界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问题的关注,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作品对乱伦现象的精彩描绘和对妓女一圣母形象的浓厚兴趣与深刻揭示。前者与“俄底浦斯情结”交织在一起,后者是“恋妓情结”和男性话语的表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作家本人复杂的生活经验有关,同时又都来源于“裸体时代的记忆”——原始生存方式造成的生殖崇拜或生殖文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性问题 文化阐释 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话语 生活经验
  • 简介:99年2月至3月,我应牛津大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ege,Oxford)的邀请,去该校做了一个月的访问学者,其间,为牛津的同行作了题为《俄语文学在中国》的报告,与该校俄语专业的研究生及导师有过几次座谈,并参加了一些相关的学术活动,对牛...

  • 标签: 俄语文学 俄国文学 国家图书馆 牛津大学 索尔仁尼琴 俄语专业
  • 简介: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作为俄罗斯-苏联的一位最有影响的文化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考和著述中,为20世纪人类的精神思想宝库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说,讨论巴赫金的批评理论和学术思想,早已不再仅仅是俄罗斯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们的研究课题,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了东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学者们共同探讨的一个前沿学术理论课题。

  • 标签: 米哈依尔·巴赫金 文化研究 文化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 批评理论 俄罗斯
  • 简介:原苏联究竟有什么问题值得反思──雷巴科夫谈“阿尔巴特街孩子们的生与死”林精华编译[译者按]雷巴科夫1994年7月完成了长篇小说《万念俱灰》。该作是他关于同代人问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中《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是其首部。好多年以前,有几家大报刊曾对该作品...

  • 标签: 卫国战争 斯大林体制 生与死 原苏联 孩子们 巴特
  • 简介:论及俄苏符号学理论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巴赫金、洛特曼、乌斯宾斯基等等。然而,在俄罗斯思想史上,还有一位思想家,对俄苏符号学及其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施佩特(GustavShpet,1879—1937)。本期刊发三篇文章,分别探讨施佩特与俄苏其它符号学家之间在思想上的交融与碰撞,让我们从符号学视角重新认识施佩特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 标签: 符号学 编者按 学思 重新认识 思想家 理论家
  • 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各以其自身的演剧风格形成了并行于世的三大演剧体系。既往的研究侧重对三大演剧体系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进行分析。本文则从符号学角度对三大演剧体系进行尝试性解读;从三大演剧体系的主要特征入手,结合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分析三大演剧体系舞台符号能指、所指离合的不同特征,并进而结合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分析三大演剧体系的交流融通。

  • 标签: 三大演剧体系 符号学 能指所指关系 文化符号学
  •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不同时期的美国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的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过去事件的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的叙述者。既然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看不见的人》 身份问题 文学评论 小说
  • 简介:从作为方法论的范式视角来审视俄罗斯百年符号学史,可凸显“历史事实”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从而为准确把握其学理内涵及其发展、演化的些许规律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就作为科学体系的世界符号学发展史而言,俄罗斯符号学对其所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文艺学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范式、历史学研究中的文化认知主义范式以及语言学研究中的结构-系统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等,或为俄罗斯所首创,或为俄罗斯所创新,它们所体现的认知事物的符号学新方法,不仅有效拓展和深化了学界原有的思维定势,更为提升学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提供了范型。本文结合俄罗斯符号学百年的发展阶段,着重从研究范式嬗变视角对其学说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等进行梳理和缕析,以在理论上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批评依据。

  • 标签: 俄罗斯符号学 百年回溯 研究范式 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