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苏珊·佩特瑞丽所著《表意与理解》一书于2009年出版。该书详细介绍和评论了一位几乎被学界遗忘的伟大的英国学者,一位有着“符号学之母”之称的表意学家——维多利亚·维尔女士。该书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意义在于发现了维尔女士,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这位表意学家,从而进一步促进符号学的发展。维尔与巴赫金虽素未谋面,却持有诸多相似的学术观点。本文对此简要介绍,架起二者“对话”之桥,一方面在维多利亚·维尔女士逝世(1912年)lOO周年之际缅怀其重大学术贡献,另一方面为巴赫金对话理论提供新的渊源基础和学术背景。

  • 标签: 维尔比 巴赫金 表意学 超语言学 对话 佩特瑞丽
  • 简介:<正>近年来苏联剧坛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那就是剧作家亚历山大·万洛夫。其影响之大,在苏联七十年代剧坛上是少见的:苏联许多著名的话剧团体竞相上演他的剧本;执苏联话剧艺术牛耳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也以演出他的剧本为荣;莫斯科艺术剧院总导演奥·叶弗列莫夫不仅亲自导演万洛夫的戏,而且担任主角;不少青年剧作家群起学习、模仿万洛夫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以致形成了“万洛夫流派”。国际戏剧界对万洛夫也日益重视起来:西欧、美国、日本和东欧各国不断上演他的戏;研究

  • 标签: 戏剧创作 剧作家 创作方法 话剧艺术 总导演 剧坛
  • 简介:被称为俄罗斯后现代小说开山之作的《普希金之家》,1978年在苏联敌对阵营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首次出版。其作者安·托夫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多次磨难。1979年作家因“非法”出版《大都会》丛刊而被禁止发表作品,1986年才被“解禁”。值得注意的是,《普希金之家》初稿的完成时间(1971年)与终稿的审定年份(1999年)分别属于迥然相异的两个时代。正因为这一修订工作具有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说的“外位性”,作家便赋予小说的艺术世界以更加深刻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梳理,指出小说具有唯智论倾向,作家所倡导的是文化崇拜,而这一点与苏联官方宣传工具向人们灌输的个人崇拜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 标签: 安·比托夫 《普希金之家》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在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万洛夫得到多样化、本土化和实验性的改编与剧演,在剧目选择、导演理念、表演队伍、演出团体、受众群体、演出效果等方面别有特色,值得总结反思。整体说来,《长子》经历了从青年成长到人性挖掘的演剧转变,《外省轶事》经历了从道德批判到金钱人性的演剧嬗变,《打野鸭》经历了从俄国视角到中国立场的演剧转换,《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经历了从环境冲突到内心矛盾的演剧转型。这既说明万洛夫戏剧的永恒艺术魅力,也推动着万洛夫戏剧的中国化进程和传播接受范围。万洛夫在当代中国的舞台诠释,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态势、中俄文化交流关系、文学总体态势以及时代主流话语等不同因素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一个从遮蔽到发现到认同的发展历程。这与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和传播可谓遥相呼应。由此,万洛夫在中国的舞台诠释和接受态势,成为诠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华演出和当代中俄文学关系的一个生机勃勃的象征性符码。

  • 标签: 万比洛夫 舞台诠释 当代俄罗斯戏剧 跨语际实践 诠释符码
  • 简介:托马斯·西奥克是当代符号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符号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建模系统理论,围绕作为“意义的形式”的模型及其构建方式而展开。西奥克的建模系统理论主要是受到塔尔图学派的洛特曼和伊万诺夫的影响,但它与塔尔图学派的模拟系统概念从一开始就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看似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关键符号学理论,就必须要认识到西奥克的建模系统观实际上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尤其需要注意该理论前期阶段与塔尔图学派的渊源,因为这奠定了整个建模系统理论后期发展的基本路径。

  • 标签: 西比奥克 洛特曼 塔尔图学派 建模系统理论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