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重会棋图》为周文矩所画内廷皇帝下棋场景,此画的特点为画中有双重屏风,且屏风中有画。“重画”模式为周文矩所创,此画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下大多数学者聚焦于《重会棋图》的画面及艺术性的研究,也有少数学者研究其重模式,但鲜有学者研究屏风中画的含义。本文将焦点放在“重画”上,主要探究此画中偶眠诗与屏风内容的再现关系和双重屏风画中的政治隐喻。

  • 标签: 《重屏会棋图》 重屏画 再现 隐喻
  • 简介:1.树美学明代卷轴画中树组合的形式,是一个值得研究且颇受注意的课题。"树的组合以各种变式出现,仿照卜罗普的形态学研究方法,我们在区分画幅的可变因素和恒定因素的时候,特别看决定其原子结构的绘画形象的功能"(叶·查瓦茨卡娅《中国古代绘画美学问题》)。与树在绘画语境中起到了辅助构图的作用,这里的"辅助构图"既有形式的成分,也有意境的成分。也正是这二者支撑这种组合形式说的成立。

  • 标签: 卷轴 明代 中国古代绘画 美学问题 可变因素 绘画形象
  • 简介:我们常常以“时代”去概括一个新的时期出现的颠覆性的变革意义,而移动互联网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开端。它使信息与人之间=元关系得到更强的链接,甚至让人成为信息的一部分.移动手机应用无疑演变为中间链接机制的永动机。移动设备不仅仅是PC的延伸.更是一种变革性的产品。通过手势交互的使用创造良好的产品用户体验成为设计打动用户的方式。如何使人机交互体验变得更加人性化。交互手势更为自然直接将是文章重点研究的主旨。针对目前触手机中的手势交互形式和种类进行总结性的研究,探索手势交互的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设计师在手势设计的运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 标签: 触屏时代 手势交互 人机交互 用户体验
  • 简介:人类大概是唯一在睡眠时头枕枕头的动物。枕头的历史可能接近于人类的历史。一个人的生命大约三分之一是与枕头相伴度过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枕头也浸润了种种文化的意义。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句子。古时候,人们把采集来的香花放在枕头里,

  • 标签: 民间美术 枕头 刺绣 造型理念 造型艺术 新婚夫妇
  • 简介:“红卫兵”这帽子王彬彬现在是1996年的春季。按照麦克法夸尔在《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中的说法,30年前的此时,中国“看起来是一个稳定的、有秩序的、团结的国家”;“但仅仅几个月时间,这种和平统一的景象就破碎了。在外国人和大多数中国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无...

  • 标签: “红卫兵” 理想与激情 张承志 文革 反知识分子 王朔
  • 简介:作为近代国画的一代大师,海上画派的开山鼻祖,吴昌硕是中国诗、书、画完美结合的最杰出而又全能的典型代表画家之一。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本名俊,后名俊卿,字昌硕,亦仓硕、仓石,苍石,号缶庐、老缶、老仓、苦铁、破荷,晚号大聋,以字“昌硕”,号“缶庐”行于世,名满天下。精通诗、书、画,可谓三绝,亦精金石篆刻。其绘画作品以豪迈奇特之章法、超凡脱俗大河奔流之气势;朴拙老辣之篆籀笔法、深沉干湿墨分五色之用墨、诗词歌赋之文学内涵、淋漓瑰丽之用水用墨、挥洒自如应物象形之自然形态,而独步天下,成为海派绘画的一代宗师。此吴昌硕《花卉四条》(参见附图),是其七十五岁时的作品,开门见山、流传有

  • 标签:
  • 简介:保利二0一一年秋拍出现的石涛款《罗汉四条》,曾引起收藏家和学界的广泛注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十六应真图》,显示石涛在人物画方面有卓越创造,但这毕竟是孤例。二00六年《莲社图》于嘉德秋拍中出现,其后又有国内收藏家公布其收藏的《石涛百页罗汉图》,突然有一百页精致无比的石涛人物画出现,其效应用“令人震惊”来形容也不过分。

  • 标签: 石涛 条屏 大都会博物馆 应真 莲社图 真伪问题
  • 简介: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性,其根本是寻找一种视觉传达的媒介。这种视觉媒介不仅是展示视觉图像,而且是规空视觉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是欣赏者和绘画作品的关系,而且是欣赏者和作品作者的关系。屏风可以是一种实物,一种艺术媒介,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1]。无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绘画进行了研究和解释,但这些研究都集中于将绘画作为图像本身展开,而巫鸿先生的《重: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以下简称《重》)

  • 标签: 中国绘画 中的媒材 媒材再现
  • 简介:尽管人们不断惊呼互联网时代造就了日新月异、蔚为大观的文化景态,但我个人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接触到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后现代理论的话,一定不会为现状所困惑。世上所行之一切,思想之先锋早作预言,外物所有之形态,观念之物俱先行存在。今天的世界面貌,无非是上世纪中下叶以来的后现代思潮所塑造的。当人们惊呼“新媒体”对文艺批评所发起的冲击之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何止是单单的“文艺批评”,互联网对整个社会都在解构与重新建构之中。我们与其观察、剖析这种变革的种种现象,不如思考一下变革所造就的新生态,探求文艺批评需要做出应对的可能性。

  • 标签: 互联网时代 文艺批评 块茎 后现代理论 后现代思潮 重新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