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7 个结果
  • 简介:《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三部作品体现了冰心爱的行进三部曲:思念故乡———歌唱新中国———憧憬祖国的明天。

  • 标签: 爱的哲学 爱的主旋 爱的礼赞
  • 简介:我是本期《小艺术家》读者调查的客串调查员:跳跳熊!我需要占用你宝贵的五分钟,希望能通过回收你的声音来做一份小读者们真心喜爱的杂志,谢谢!

  • 标签: 《小艺术家》 期刊 读者调查 客串调查员
  • 简介: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他的世界其实是很大的。我总觉得,一个小小的人儿,捧着一本大大的书,是一幅特别有趣的画面。

  • 标签: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
  • 简介:“也许疾病归根结底只不过夺去了我的沉默而紧张的游戏,这种游戏对我来说充满了恐惧——这正预示着我成年以后的那种恐惧……”这是本雅明回忆童年的一篇文章《发烧》里的一段话。本雅明是一语成谶,一生都活在那种匿名的恐惧中。

  • 标签: 本雅明 忧郁 恐惧 游戏
  • 简介:《狼来了》是一个老掉牙的训戒故事,被一辈辈的大人们挂在嘴边讲给孩子们听。其实这个故事并没有完,后来的情形只有我知道它。那个放羊的孩子没能被狼吃掉,经过一番孤身苦斗,他侥幸逃出了狼口。他躲在家中疗治满身创伤时,感到羞愧难当。不过他是一个

  • 标签: 说谎者 谎言 小说家 小说话语 故事 每个人
  • 简介:  对于历史的追索最终落实在画面生成的当下境遇之中,归于一种独特的观看.这种观看并非对某一历史对象的感知,也不是将历史把握为图像,它是一种本质的经验(如本雅明说的Erfahrung,"活过去"),一种感受着的实行,一种因境域而成就的巡视,一种"向之而生"的观照.……

  • 标签: 远望山水
  • 简介:樊杰颖,辛亥生人,少我一岁,与我同乡,一起供职于国家画院,他在美术馆,我在理论部。我,冀东人,后居石门学习、教书,而今京石之间往来频繁,很多时候不务正业;杰颖生于冀西北,中师后人京就学于首都师大,而今仍于京城做事。就这样,二人撞到了一起。可以说,我与杰颖的认识,要感谢中国国家面院。

  • 标签: 樊杰颖 画家 绘画作品 艺术风格
  • 简介: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以张元、娄烨、王小帅、王超、章明、路学长、管虎、何建军、贾樟柯等人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已经走过了不算短的创作历程。十多年来,第六代电影尽管自身和所处的环境都有所变化,但一直处在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在国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获奖无数,并有部分影片成功地进入了国际电影市场,在国内得到的赞誉也不少,不仅网上热评如潮,

  • 标签: 第六代电影 王小帅 漂泊者 失语 人生 90年代
  • 简介:表面上看,满洲和上海,这两个地方截然不同:一个是东海之滨的商业化大都会,另一个地处遥远荒芜的北方.两截然不同,西田畿多郎认为是佛教“净土”:一种可以改造自我的纯粹状态。一边是白茫茫的大地真孤独.

  • 标签: 张恩利 画家 绘画艺术 绘画欣赏
  • 简介:一新时期开始,不同剧种面临严峻形势:一是剧种剧团数量锐减。在全国三百多个剧种中,有艺术团体的剧种仅二百多种,流传于民间的剧种也处境艰难。二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传统剧目恢复上演时的美好日子已经被"戏曲危机"的现实所替代,剧团从坐等观众转为面临寻找观众、市场萎缩的艰难境地。三是京剧、昆剧、川剧、秦腔等古老剧种都面临老艺术家年事已高,演员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

  • 标签: 艺术革新 艺术表演团体 艺术团体 戏剧创作 体制束缚 高山下的花环
  • 简介:新千年伊始,舞蹈界又报喜讯,由梁群、刘琦编导,汪洌、山翀演出的双人舞《萋萋长亭》,喜获有“艺术奥林匹克”之誉的“首届国际德尔菲艺术比赛”特别大奖。在广东歌舞剧院副院长王生贵的引见下,我们见到了该院《萋萋长亭》的男演员——汪洌。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挺拔俊秀、满

  • 标签: 汪洌 舞蹈 演员 《萋萋长亭》
  • 简介:舞蹈作为流行歌曲可有可无的搭配时代日趋式微,它的独立性和由自身的提升所获得的尊严正在受到普遍关注。舞蹈的美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舞为它倾注了一生的激情。张润华就是其中一位。对于一些从事艺术的人来说,天生就与艺术有着说不尽的

  • 标签: 歌舞团 舞蹈学院 广州 流行歌曲 舞蹈演员 以人为本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但总体看来,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他”,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 标签: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他者
  • 简介:对于大众文化来说,'伤寒玛丽'是一个形象的隐喻.作为'带菌的文化',它一直处于被'除菌'的过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以来关于大众文化的三次讨论,其背后隐含的诉求和文化目标是极不相同的.五四时期'还文学于平民'的口号所针对的是封建的'贵族文学',实现的是建设'新文化'的目标;30年代到40年代的讨论将农民文化置换了大众文化,它的诉求是建设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民众动员;90年代讨论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但时代的转型已使知识分子的话语成了强弩之末,它丧失了批判的有效性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了另一意义上的'文化带菌'.

  • 标签: 贵族文学 农民文化 大众文化 五四时期 封建 隐喻